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192节


烧的乌黑的刀箭兵器,成堆的骨骸,有些已经分不清是人的骨头,还是马的骨头,峡谷底,山石后、半山壁间……到处都是,蜷缩着的,向上攀缘着的、跪地祈祷着的,保持着什么形状的都有,可见临死前的挣扎惨烈。

六千匈奴骑兵的骸骨铺满了整座峡谷,仿佛这儿本来就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天然坟场,只是等着他们宿命中的到来。

一片静默,没有人说话。在下面等待消息的大队人马,大约也猜到了里面的情形。既使是生死仇敌,不共戴天的对手,面对如此惨状,也只剩了唏嘘和悲凉。

有低沉的笛音从高处传来,音调很清澈,带了肃穆宁静,也带了慈悲与宽怀。伴随着高山松柏的涛声,旭日东升,阳光洒满大地,空气中似乎有许多痛苦的魂魄就此得到了解脱,在缓缓的逝去……。

听到动静,所有人抬起头看时,但见朝阳初升,万丈光芒,正穿透此间群山的苍茫密林,投射在山崖高处那少年的身上,他赤了胳膊,横挽一支短笛在嘴边。看不清脸色,光线折射以后,在他周身形成了一个金色的轮廓,光华灿烂,宛如传说中的上古神祇来到凡间!

无论是早就跟他熟识的卫青崔弘等人,还是随副将张晋而来的五千汉家骑兵,在此刻,不约而同心中涌起的竟是同一个念头:天降斯人,佑我大汉!

身后不远处,被笛音惊醒后的素汐公主悄悄的探出半个小脑袋,有些痴痴的盯着那个背影,心中所想,无人得知……。

回去的路上,景物依旧,心情已经大不同。

副将张晋在安全的找到元召与利安公主后,立即派飞骑报知了身在雁门关的李广。老将传信,命令他马上率本部精骑护送公主回转右北平。因此,这五千人马不停蹄,又踏上了归途。

这次驾车的换成了崔弘,他驭马很稳,生怕有一点颠簸,再碰到了师父的伤口。元召则懒洋洋的倚在车辕一侧,有一搭无一搭的回答着车厢里那位化身好奇宝宝的公主提问。

“……你到底说不说实话啊!你是念了什么咒语才把天雷引下来的嘛?”

“早就告诉你了啊!咒语就是你对我说的那句话喽,呵呵!”

“人家怎么不记得了呀?就会骗人,哼!再不说不理你了啊……。”

“你不是要老天爷打雷劈那些匈奴坏人的吗,所以呢,我就把你的话附在风筝上,捎给他听咯!一定是看你这么漂亮的小公主,不忍心拒绝呀,就咔咔咔!匈奴人就完蛋了……哈哈!”

“油嘴滑舌!这么小年纪就……不理你了啦!”

少女的脑袋缩进了车厢内,有些害羞又有些甜蜜,原来,他也认为自己漂亮吗?

一边驾车的崔弘对小师父简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啊!原来小侯爷泡妞也这么厉害?真是能者无所不能啊!

他轻轻的挥了挥鞭子,马车飞驰起来,蹄声飒沓,旌旗半卷,斜阳古道,此处尽是汉家江山……。

第一百三十七章 长城内外 是我故乡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奇谋密计可以成功,也有许多经典战役可以一战扭转形势,决定结局。

但也有许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沦为笑柄。马邑之围就是如此,汉匈两方没有赢家。

匈奴人留下了一地狼藉和烈火尸骸,早已远遁回大漠。三十余万汉军只得暂时留在雁门一线,等候朝廷的命令。

五位将军神色怏怏,都没有什么笑模样。尤其是大行令王恢,心情更是复杂。

虽然汉军没有折损一兵一卒,但曾经对此次行动寄予厚望的皇帝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没有人能够预知。

看着情绪低落的王恢,韩安国叹了口气。他本来是反对这次计划的大臣之一,当时还为了这件事与王恢在皇帝面前廷辩过一番。但他的老成持重之言没有被采纳,急于求成的皇帝,最终还是同意了王恢的提议。

但他是眼光长远的人,从来不做落井下石的事,事情既然已经到了现在的地步,口出抱怨之言是一点用都没有的。现在能做的,也只有尽量调派军队,做好边境各处的布防,以防止匈奴人再杀个回马枪。

皇帝的旨意来的很快,奉旨前来军前的,正是大汉廷尉张汤。

当五军将军连同雁门守将以及偏副将三四十人一起躬身,听完了那道措辞严厉的天子圣谕后,所有人都从中听出了皇帝刘彻的盛怒。

如果事前的排查做的再详细一点,军情传递再做的保密一些,也许,漏洞就会减少许多吧!但现在除了自责,一切都已毫无意义。

神色冰冷的这位钦差大臣传达完旨意,并没有对这些武将多说什么废话,只是拱了拱手,请他们自便。

被留下来的是大行令王恢,有旨意,单独问话。

其余的人并没有走,在没有知道这件事最终的处理决定之前,没有人会放得下心来。

等待的时间并不长,王恢就出来了,只不过他不是自己出来的,而是被几个军士抬出来的,血染征袍,已经自刎而亡!

大行令王恢以首谋马邑之事,鼓动朝廷发天下兵马数十万,劳师远征,疲敝无功。且怯懦不前,纵单于逃逸,天下失望,其罪当诛也!这就是他的罪名……。

看着那具尸体,所有同僚无不心下戚戚,替他惋惜。所谓兔死狐悲,人与类同。不久前还并肩作战的同袍,转眼间已奔赴黄泉,早知如此,还不如死在匈奴人的马蹄下呢。

只见随后跟着走出来的张汤满脸倨傲,神色不屑,吩咐手下人把王恢尸体用毡席卷了,去载于车后,以待回长安复命。

“屯官将军虽然有错,但罪不至死,为何就此逼迫其自裁?岂不令军心不服!”

不顾韩安国对他连使眼色,耿直的老将李广终究还是说出了心中的愤懑。

张汤本是律令小吏出身,凭着对大汉政令律法的熟悉和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一步一步的爬到了现在的位置上。他尊崇的前人是韩非子与商君,主张以严酷的法令来加强百姓的顺从,因此,此人除了对皇权效忠,别的大臣与同僚们很少有能入他的眼底之人。

尤其是这些军中武将们,更是他打击的对象,一旦有把柄被他抓住,那就只有自求多福了!

因为,精通本朝掌故的张汤深深的知道,从开国至今,历代天子最忌惮的不是当朝理政的文官们,而是手握兵权的武将。

今天,他按照皇帝的意思来逼死王恢,一点儿心里负担都没有。本朝杀的武将还少吗?汉初死在高祖与吕后手中的那些威名远震的大将军们就不用说了,就说十几年前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吧,兵出细柳营,席卷天下,挽狂澜于既倒,扶社稷于将倾!那是何等的英雄人物!可是一旦进了廷尉府,还不是就只剩了死路一条?

至于眼前的这几个将军,他还真没放在眼里。那曾经担任过御史大夫的韩安国他都不加理睬,更不用说你个未央宫看大门儿的老李了!

“哼!怎么?你李广要造反吗?区区一介武夫,也敢质疑皇命?”

张汤不屑一顾的哼了一声,横眉冷对,不假一点儿词色。
首节 上一节 192/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