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血丹心

汉血丹心 第1031节


“呵呵!未央宫中,还有这座长安城里,甚至是整个天下疆域内,自从百年之前高祖皇帝开创下这个王朝以来,就烽火叛乱不断,不管是内忧还是外患,几乎大多数时间都有战争发生。真正平稳安定的日子,可谓是少之又少。如果这一切的根源,就在这权力欲望上的话,那它可真是罪魁祸首啊!难道就没有人能够逃脱的开它的控制吗……甚至就连元哥儿你也不能?”

从城门口的昏暗走入城内的暮色中,皇帝的脸色有些看不清楚。但他最后的这句疑问,却似乎让这暮色降临的时分凝滞了片刻。后面紧紧跟随的羽林军都心中吃了一惊,他们不约而同的停住脚步,与前面的两骑拉开了距离。

远处的长街上已经开始有灯光亮起。城内的叛乱虽然平息,还有几处大火没有扑灭,更有隐约的哭泣声传来,那是一些这次被殃及的人家,遭受了突如其来的莫名之灾。

元召脸上的神情扑朔迷离。他并没有去看皇帝,只是长长叹息了一声,毫无隐瞒的说道。

“这世间没有人有那种能力,能够逃脱开权力的诱惑……就算是被称为圣贤者,也不能!无数人为了这种诱惑而生死争斗,伴随着王朝的兴盛和衰亡,一代又一代,循环不休。这本来就是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

听到他的回答,皇帝刘琚似乎并没有感到太意外。两个人并马看着远近灯火逐渐亮起。稍微沉默了一下,他忽然又问了一句。

“宗室亲贵们叛乱的理由,有很大一部分是怕你的力量太强大了,将来会大到无所控制的程度……那么,元哥儿,你也会有做帝王的野心吗?”

刘琚转过头来,平静的看着元召的眼睛。没有人知道他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换一个场合,换一对君臣的话,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滔天大祸,株连九族!

皇帝平静的问着,而在他身旁的人也依然平静的回答道:“陛下,坐在含元殿上连你自己都感觉到苦累,又何况是别人呢!”

“哈哈哈!元哥儿,我其实一直很不明白,从古至今,朝代更迭。做帝王明明是个苦差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不惜拼却一切踏过尸山血海去坐上那个位子呢?难道仅仅只是因为那点儿奢侈享受吗?”

这队归城的人马转过几条街,终于踏上朱雀大街南头。远处未央宫的影子已经遥遥在望。很清楚皇帝刘琚心里在想什么的元召,轻轻点了点头。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莫名的笑意,淡淡对他说道。

“陛下,就要到未央宫了。在此之前,听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好……洗耳恭听!”

马蹄踏响街道,有许多人在暮色中终于看清楚这队羽林军的服饰。他们的脸上显露出震惊的神色,更有许多的喜悦。皇帝陛下既然已经无恙归来,那么也就是说叛乱者都被彻底消灭了……这真是一个好消息!令人安心。

而在警惕保护着一直前行的羽林军队伍中,皇帝刘琚开始听元召讲述一个不知道辗转了几个世纪的古老传说。

“传说中,在远古大地上有条恶龙,每年都会要求人们献祭贡品和美艳的女子,供其享受。人民不堪其扰,奋起反抗。每年都会有一个少年英雄被选出来去刺杀恶龙,但是都无人归还。当又一个英雄出发的时候,有人悄悄尾随去看。到了龙穴,看到了满地的金银财宝,恶龙就附在上面。然后勇敢无比的英雄用剑刺死了恶龙,坐在恶龙的尸首上看着闪闪发光的金银财宝,慢慢的,少年身上长出了鳞片,变成又一条恶龙。屠龙的少年,终有一天也会变成龙!唉!世间的事就是如此。其实只要读懂欲望,才能让我们有的那些“执念”不会再那么“执”。要知道当我们凝望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着我们……陛下,你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了吗?”

皇帝低下头,只是轻轻点了点头。他没有再说话,也没有再继续问为什么。一直沉默着,直到未央宫朱雀门。他使劲揉了揉额头,似乎要把一些还没有想透彻的问题彻底甩开。然后他转换了话题,最后问道。

“元哥儿,现在的大汉帝国开拓万里,四海荡平。规模空前,无与伦比!接下来应该高枕无忧了吧?”

“陛下,你要这样想就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恰恰相反,我们的国家要想长治久安,以避免重蹈覆辙,不再犯前面历朝历代所犯下的那些错误……现在正是一个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关键路口呢!”

皇帝吃惊的看着他,绝对没有想到他是这样的回答。现在的大汉王朝空前盛世,前无古人。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事实。就算是长安刚刚发生了叛乱,也对大局无碍。他是真的不明白元召为什么要用严肃的语气把事情说的这么严重。

“此话怎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而眼下的大汉王朝,就处在这样的一个阶段。”

皇帝刘琚自幼读书,知识渊博的师傅众多。可是,还从来没有听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他神色大震,嘴里仔细的念叨着这两句,一时之间,心头掀起万丈波澜。

“给我时间。朕……要好好想想!”

“好!陛下还年轻。如果有许多事情从现在开始做,那么一切都来得及!”

朱雀门大开,迎接皇帝陛下回宫。叛乱者留下的痕迹还没有来得及清理,有许多残破之处布满了刀砍斧斫印记。侥幸不死的朝廷大臣们顾不得地上未干的血迹,他们扑倒在地,涕泪横流。

“陛下……万幸!大汉帝国万幸。”

劫后余生,君臣相对而泣。为首的东方朔和司马相如等人抬起头时,越过人丛,他们的目光与千里归来的人而遇,互相都感受到了其中的分量,彼此欣慰无比。然而心中终究难以消除哀伤。

“可惜……子云贤弟不幸遇刺身亡。再也不能与我们一起把酒言欢,共创未来了!这是他临死之前,托人带回来,让我们转交给你的。”

元召伸手接过东方朔递过来的一卷律法书册。翻开看时,那上面的笔记工工整整,条理分明,已经修改完成了大半。而那些字迹当中的颜色,斑斑点点,尽是殷红。他的眼角不觉也红了起来。

“他的血不会白流的……!”

第九百七十六章 人间情意长

发生在大汉王朝百年盛典即将到来之前的这场叛乱,从开始到结束,只不过持续了几天的时间,就被迅速平息了。

想要趁机成事的宗室势力,无论如何都没想到,他们的失败会来的如此之快,而且是如此彻底。在这场叛乱过后,宗室亲贵们损失惨重,拥有权力和势力的大部分人都被扫荡一空。他们不仅没有得到丰厚的回报,恰恰相反,付出的代价是从来没有过的巨大。

这件事结束之后,只有极少数保持理智和清醒认识并且一直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的宗室皇族,才能够有能力和资格继续葆有他们的荣华。但一切都与从前不同,他们享有的只是皇族荣耀和身份的尊贵,而那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特权,将不复存在。

因为,一部早就在修订中的大汉律法即将正式完稿。而且很快就会付诸于实施。这件事从几年之前就已经开始有条不紊的在进行中,本来还不会实行的这么快。但这次长安的叛乱,加快了它的进程。

作为对帝国百年盛典献礼的一部重要法典,它的亲自组织和主持者,对汇集了天下郡县律法精英的修订者们下达了不容置疑的命令。要求他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件事圆满完成,而且不能留下任何的遗漏瑕疵。

没有人敢不遵守这道命令。因为它出自汉国公元召口中。踏着叛乱者的尸骨走进长安城的那个人,在刀上血迹未干的时候,就首先下达了这道严厉的命令,可见他对于这件事是如何的重视。

当从看到亲自保护着皇帝走进长安城的那个身影开始,所有人便都心中明白,一次前所未有的全方位时代大变革,也许就从此刻正式开始了。

期盼、迷茫、热血、沮丧、豪情万丈、忧心忡忡……各种各样的情绪,充满在每个人的心头。虽然还并不知道未来究竟会看到怎样的局面发生,但毫无疑问,随着这第一次律法变革的开始,覆盖整个帝国版图的一副波澜壮阔画面已经徐徐拉开。

当然,也有更加多的有识之士心中充满了激荡的情绪。他们比普通民众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现在正是大展宏图的最好时机!四海平定,天下归心,一个华夏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伟大帝国,正以巨无霸的姿态横跨四方,傲视八表!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强盛无极的国家,自有文字记载以来,闻所未闻。

参加叛乱的宗室势力很倒霉。他们可能到死也不会明白,在这样的国家意志面前,任何人的野心和努力,如同九牛一毛,根本就不值一提。

历史大势,浩浩荡荡。顺者昌,逆者亡,本来就不可阻挡。更何况,这个帝国的引导者,为了等到这一天的到来,他已经处心积虑隐忍付出了十分久!时至今日,万事俱备,只待开始。任何想要阻挡或者是阻碍这一历史进程的人和势力,不管是谁,都会被无情的碾压成粉末。

不久之后,也就是在新修订完成的大汉律法正式颁布天下的时候,长安城里举行了一次公开的审判大会。所有参加这次叛乱的人,不管是什么身份,都一律按照国家法律的条文,进行了公平正义的宣判。

那一天,朱雀门外广场上聚集的人很多。有天下各地郡县闻讯赶来的官员,士林学子,青衣书生,还有那些为了参加帝国百年盛典从四海九州之外而来的附属国使臣们,他们一起亲眼见证了这场帝国审判。
首节 上一节 1031/10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锦衣春秋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