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520节

手工抄书亦称“佣书”,以抄书为生补贴家用的人即为佣书人,东汉时,投笔从戎的班超,投的就是佣书的笔,他家境贫寒以给官府佣书(抄书)为生,抄书很辛苦故而有感而发“投笔从戎”。

佣书有两种:为官佣书,为人佣书。班超是为官佣书,也就是官府出钱,雇人抄书,另一种就是私人出钱,雇人抄书,东汉末年,东吴大臣阚泽自幼家贫,常为人佣书,就是属于后一种情况。

两汉时,依靠佣书(抄书)为生的现象只是偶尔见载,说明此类现象当时不算普遍,而从东汉时起到现在,随着书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佣书业的规模也与日俱增。

南北朝时期,动乱频繁,各政权为扩大势力,借鉴资治,都大规模收聚典籍,所以这种政策下而其他方面的需求也刺激了抄书行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学、玄学及其发达,各类大师辈出,他们撰写了大量著作,得靠抄书人才能得以迅速、广泛传播,其他学者获取之后得到启迪,又创作出更多作品,这也导致私人藏书量增加,刺激了对书籍的需求。

然后是官、私教育的需要,这个时代官学时兴时废,有些州郡则设立郡学、乡学,广招生徒,而私学一直都很兴旺,文人学者开门纳徒,屡见不鲜,少则百人多则数千。

这个时代佛、道两家全面发展,为争尊位,抢信徒,佛教广译佛经,道教大造道籍,雇人缮写以广流布,人们对于佛经、道籍的需求极度旺盛。

有了巨大的需求量,商机就来了,各国各地书商日益增多,为获厚利,书商雇人大量抄书,设书肆出售,尤其以长安、洛阳、建康、邺城、晋阳等城市最为兴旺,书肆鳞次栉比。

所以宇文温召集许绍、郝吴伯还有郑通几个‘文化人’,商量许久后拟定一个书单,要在邺城‘满载而归’,然后在巴州扩展开来,所以类似教育类的书籍也是购买重点。

他要兴办郡学,让平民中有志向的子弟们能够读书写字。

万事俱备,就看有没有原版书籍可以让人手抄,宇文温看着手上那一长串的清单,尤其密密麻麻的书单,自言自语的说道:“原来卖书也如此赚钱...”

人力手抄?等油墨调配成功,我看你们拿什么和我的活字印刷术比成本!!

第三十五章 目不暇接

邺城外东廓内,周法明正带着随从在逛东市,陪同的吏员向他讲解着东市里的各种消息,在建康城长大自诩见识过繁华的周二郎,被面前的场景所震撼。@頂@点@小@说,

周法明之前没来过邺城,但知道邺城“人尚浮华,末业颇丰”,也就是说商业兴旺发达,周法明建康城见识过熙熙攘攘人挤人的商业氛围,按说不会如同刚入城的土包子震撼不已,然而今日他逛的地方,建康是没有的:马市。

具体来说是建康没有如此大的马市,江南本就没有产马地,好容易贩运来的马匹早就被层层筛选,到了马市里的都是中下之资,可邺城的马市里各种良驹骏马数不胜数,让周法明目不暇接。

北人的马和南人的船一样多,这是他心里首先冒出来的想法,然后见着各类高头大马之后,周法明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他听不太懂马贩的话。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建康城外有些郡县的人,说的方言周法明都未必听得懂,更别说这两千多里外的北地,马贩叽里呱啦说了一通,他也就大概听懂几个字。

听不懂对方说什么,他说的对方也基本不会听得懂,周法明一嘴吴语口音,且不说被人欺生坐地起价,他就怕哪个混蛋听了之后嘴里迸出个“岛夷”,那就是抄家伙上打得头破血流的大事了。

也亏得随行的使邸吏员代为效劳,周法明得以了解马市的行情,而购买**瞬间被点燃。

在江南,一匹堪用的战马都要二十贯左右,而这在邺城马市就能买到明显好些的马匹,一匹不错的马接近百贯,若是良驹就得数百贯。

这马市里卖的马,粗一看上去的品相平均水平要高于建康马市的水准,而价格也低一些,也就是同样的价格,在邺城能买到比建康明显要好的马。

要买马光砍价还不行,还得靠相马术来分辨好坏,马厩里拴着十余匹马,周法明一个个看过去,对于这些马的优劣心中一目了然。

凡相马,先排除羸驽马,即所谓的先除三羸五驽,才能继续相剩下的马匹。

大头小颈是为一羸,弱脊大腹是为二羸,小颈大蹄是为三羸也。大头缓耳是为一驽,长颈不折是为二驽,短上长下为三驽,大胳短胁为四驽,浅髋薄髀则为五驽。

马厩里的马乍一看上去个头高大,似乎都是好马,结果周法明仔细辨认后,发现全都是羸驽马,他板着脸向吏员摇了摇头,对方随即和马贩叽里呱啦交谈起来。

果然天下哪里都是奸商多,那些贩马的见着这位年轻郎君不好糊弄,面不改色的将周法明等人引入另一个马厩,依旧是笑容满面的推销马匹。

新一轮的挑战开始,周法明方才只是排除了垃圾,而这马厩里的马虽然不错,但值不值叫价那就有讲究了,总而言之,想要用一百贯的价格买到值两百贯的马是妄想,而用两百贯的价格买到值一百贯的马那就很有可能。

奸商奸,他要比奸商更奸,所以这个时候就是考验相马术的关键时刻,马贩个个都是相马的伯乐,要斗过对方那自己的相马术可不能差。

千里马,足堕地、无毛,或阑筋竖者,或马膝如团曲,周法明看了一遍,马厩中的马没一个达标,当然并不是说除了千里马就没有好马,要真有也不会在这马市摆卖了。

通常意义的好马就够了,相马得看头、眼、耳、鼻、口、骨架、马蹄等等,周法明便一匹匹看了过去。

首先是看头,好马的马头要高峻如刀削而成,最好头上的肉少些,就如同剥了皮的兔头一般;马眼要饱满有光泽,因为眼大而心大,心大则不宜受惊。

如果马眼小而眼白多,此马胆小易受惊,上眼睑薄下眼睑浅,胃口差不健食,眼睫毛杂乱,眼下无肉,马匹容易伤人。

马耳要靠的近又耸立,小而锐、状如削竹,耳小而肝小,肝小便善解人意。耳朵紧短最好,耳根宽阔并且耳朵长的都是驽马。

马鼻应该大而方,鼻子内的肉色要发红,鼻子大说明马肺大,奔跑能力强;马嘴应该要长,嘴中肉色要鲜明,上唇要急,下唇要缓,若是嘴唇盖不住牙齿,说明食欲差。

牙齿左右磨损程度不一样,说明此马桀骜难驾驭;牙齿应该深而密,反之说明食欲不佳,牙齿整齐而洁白说明耐力好,若是牙齿稀疏又单薄,耐力相对差很多。

一匹马看上去块头大,可摸上去要小些,这是筋骨强健而不过于肥壮的马;反之看上去小,摸上去大的就是肉马;马颈项要厚而有力,马鬃要长而厚,这样的马匹肝脏没有毛病。

马的胸膛要宽阔、饱满,马背要平而广、大而抗,强健有力;马蹄要厚而缓、圆而张,大如钵盂。

相马之术诸如此类十分繁杂,周法明大约知道皮毛但实战经验欠缺,细细看了一圈后发现其中一匹白马倒是不错,通过吏员和马贩交谈过后,他得知此马的价格:五百贯。

他不是什么伯乐,可是耳濡目染多了对相马也颇有心得,这匹白马谈不上身如白雪,但是毛色不是他关注的重点,毕竟上阵杀敌不是和别人斗富,除了毛色稍有瑕疵,马真是一匹好马。

对方喊出的当然不是一口价,周法明有信心一番讨价还价下来能砍到二百贯,不过他不打算仓促出手,决定到处看看再做决定,给了马贩几文钱算是“口水钱”,他向着马市另一头走去。

一路走一路问,折腾了一上午,周法明对马市的行情有了切身体会,只是问题随之而来:钱好像不够。

不一定要买价值千金的千里马,可即便如此他带来的钱也有些紧张,周法明此次出行带了些钱财,原想着买些礼物回家,送给亲朋好友以及母亲,也备有买马的钱,只是现场一看眼界越来越高,想买的马越来越贵。

驰骋沙场就得有好坐骑,周二郎在马市走了一圈,看着一匹匹骏马心痒难耐,他随行带来的都是珍珠、象牙、首饰以及散碎金银,这些物品容易携带价值也高,只不过要买好马的话那就不够买礼物,两手空空回去哪里有脸见人。

光买一匹马肯定不行,二兄周法尚那边也得有好马,然后几个部曲督最好也能换上好马,数来数去要买的马可至少得十几匹。
首节 上一节 520/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