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480节

“蒙学的幼童们更加难教,这些将士无非是没想通,所以学起来积极性不高罢了。”宇文温,“厍狄文书只管按照计划教,至于如何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自然由本官来负责。”

说了一会儿话,厍狄钰告退,宇文温看了看空荡荡的‘教室’转身离去,心中在盘算着如何让大家提高学习积极性。

文盲,在古代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百姓们不识字很正常,识字才不正常,知识是世家大户的专利,不是穷鬼们可以学的。

如今还没有活字印刷术,造纸技术还不能批量做出廉价的纸张,书籍大多是少而贵的手抄本,至于雕版印刷的书更是价格不菲,只有那些有钱人才买得起书,用得起笔墨纸砚。

光有这些还不行,怎么写字、怎么念书还得人教,到了能读四书五经的时候,还得有人答疑解惑,也就是说得有正经老师教才行,而请老师可是要花钱的。

花钱买了笔墨纸砚和书籍,请了老师来指点迷津还得包食宿,读书时不能兼顾农活,所以读书的人基本是脱产,这样的负担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太过巨大。

但即便是读了书又如何,想当官?没门!

平民出身的读书人想当官那是妄想,世家、门阀、权贵连旁支亲戚都安排不过来,你个身份卑微的平民也相当官?没有人举荐,没有上官征辟,没有权贵赏识引入幕府,没有这些就没办法步入仕途。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是这个时代的烙印,一个平民出身的人,无论能力多么出色,即便是侥幸入了仕途,他的升迁之路也高不到哪里去。

别的不说,好容易当了基层小官,官场潜规则没人教,迎来送往的礼仪狗屁不通,各种门门道道不清楚,胥吏的龌龊手段一点不懂,时刻都有踏入陷阱背黑锅的危险。

没有大树罩着,最苦最累的活你去做,做好了也就得个“好”字,做得不好轻则被上官训斥,重则丢官下狱等死,所以百姓们对于读书根本没动力。

要想博取富贵还不如从军,如果侥幸在战场上没死,又立下像样的功劳,那么就可以凭着军功受赏得钱财、牲畜、土地,可以娶妻生子,若是运气好的话得封爵位,那自己儿子也能得荫庇,那要比读书好许多。

有了一官半职不识字不要紧,有佐官帮忙看军令、写军令,签字时用章或者画圈就行,写信、看信也可以让识字的仆人帮办,所以厮杀汉也没必要识字。

普通士兵不识字,也不需要识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无论各国都是如此,兵书之类的‘秘籍’大多是家传,没必要让这些人看得懂,免得和世家子弟们争功。

所以虎林军将士们读书习字,是宇文温的一大创举,也让许多人十分不解,这年头当兵的基本都是文盲,没听说要上阵杀敌还得学写字的,所以此事成了宇文温浪费钱的又一例证。

而将士们也有些纳闷,虽然迫于宇文温的‘淫威’老老实实学写字,但许多人的积极性都提不起来,宇文温对于这种情绪早已预料到,所以他也做了相应的规划。

全军队正以上将领必须习字,半年后考试,千字文共一千个字,能写对六百字以上的算合格,写对五百以上六百以下的算‘还能抢救’,一个月后给一次机会补考。

考试时错字过五百个的直接降职,军主变幢主,幢主变队主,队主变队正,队正就去当什长。晋升时,同等条件下文化水平越高越优先。

当然笔墨纸砚由军中提供,教书先生的费用也是军中承担,将士们只需要认真学习即可,若是这样还有人不识抬举,宇文温亲自教他做人。

“会读书写字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开展了。”

第四章 蒙学

?

推荐阅读:?“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巴河城一隅,稚嫩的童声回荡在一处院落里,这是巴河城新建的蒙学(蒙馆),就读的都是巴河城的居民子女,年纪从四岁到七八岁不等,个别人甚至过九岁。≯>网

巴河城居民均为虎林军以及巴州水军的将士家属,所以这个蒙学其实是作为福利造福将士们,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能认识并书写最常见的字,能够知道简单的加减运算法则。

入读蒙学不需要学费,所有费用均由巴州刺史宇文温一力承当,而入学的孩子们也有福利,中午和下午放学时每人一个足料大炊饼。

蒙学毕业后愿意读下去的,还有高一级的‘小学’,让求学的孩子能够学更多的知识,至少能大概看懂官府的告示,看得懂各种契约上的内容,还要学会数算、珠算,能够进行常见的账目计算。

例如买卖东西应该如何找补,常见的度量衡如何换算,这都是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基本知识,能够从‘小学’毕业,就已经可以代写普通书信,亦或是帮人看地契房契了。

百姓们对于读书做官是没什么指望,但是子女们能学到这些基础的知识,对家中帮助颇大,加上每日两餐还有炊饼吃,所以家家户户都把小孩子送到蒙学。

幼童们年龄差距颇大,小的四岁都不到,大些的六七岁,还有九岁的,为了维持课堂秩序,蒙学按照年龄段进行了分班。

四岁及差不多四岁的分作小班,五到七岁之间的是中班,七岁以上九岁以下的是大班,再大些的就入小学启蒙读书,这一番划分下来蒙学每个班大约二十余人。

然后每班有一名先生负责教书,另有馆长一名带着数名杂役负责日常管理,巴河城的蒙学就这么热热闹闹的开堂授课。

虽然就读的幼儿少了些,但这只是暂时的,去年年底以及今年年初,巴河城里许多户人家娶了媳妇进门,再过几年这蒙学的生源可就有保障了。

时值正午,临近放学的时间,蒙学外已经聚集了许多家长,而年纪轻轻的张鱼就是其中一位,他的小侄子如今正在蒙学读书,今日张鱼到巴河城办事就顺便过来看看。

他的嫂子在西阳郡公府邸做事,小侄子也一起住在府里,眼见着小家伙即将四岁,而巴河城蒙学也开堂授课,府邸就调张鱼嫂子到巴河城的‘办事处’做副管事,顺便让她儿子入蒙学读书。

“小鱼儿,你就一百个放心,在城中有大伙照应着,你嫂子和小侄子绝对不会受委屈!”一名中年男子哈哈大笑,他是水军的刘队主,也是张鱼以及他嫂子的襄阳水军老街坊。

“有您和老街坊照应着,我当然放心,只是怕阿鲫顽皮四处惹事。”张鱼说道,阿鲫是他侄子的小名,如今正是开始顽皮的年纪。

“阿鲫哪里顽皮,你是没见过我家那兔崽子顽皮的样子,也亏得有蒙学,不然到了农忙时没人在家看着,也不知道会和其他那些兔崽子弄出什么事来。”

周围的许多人也是点头赞同,他们要么是水军将士,要么就是虎林军家属,人人都说亏得有蒙学这个去处,每日能笼着这帮兔崽子,否则等春耕开始后大人还得费神盯人。

其实城里都是知根知底的自己人,小孩子放学后都不用接,不过因为是刚开学没多久的缘故,馆长还是要求家长按时接送,等到孩子们熟悉以后就可以放手了。

“刘队,眼见着就要耕田了,大家都上手了么?”张鱼问道,此言一处许多人都是苦笑,他们出身水军,从上一代开始就在水上讨生活,说到水性或者划船个个胸膛拍得啪啪响,可说到在田里耕作、或者种桑养蚕就是两眼黑。

“哪里上得了手,去年年底授田,大伙分了田那是又高兴又愁,什么赶牛拉犁、什么种桑养蚕都不会。

”刘队主苦笑着说,“农具也没有,亏得田副城主组织了人手来教,学了月余也就能凑合着上了。”

“到了秋收,我可得过来吃上几碗饭才行!”张鱼笑道。
首节 上一节 480/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