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469节

初入虎林军便被任命为队主,和那些新兵或兵油子不同,他不怕打仗就怕没仗打,凭着自己的骁勇如今已升任幢主,又凭着军功分得田地,但是他依旧要继续奋战。

两次分地,有些分得土地的士兵心态产生了变化,许多人产生了守着田地过日子不愿打仗的想法,这种情况来护儿察觉到并向宇文温汇报,当然发现并汇报这一情况的不止他一人。

如今分兵屯田,也是宇文温提出经众将商议后做的决定,虽然不知道别人怎么想,来护儿判断这一决定还有后手,不是简简单单的屯田。

将士们是晋升或分田地,那么作为主帅的宇文温同样也会受奖,宇文温率军屡次进攻江南陈国,从年初折腾到秋天大小胜利不断,实实在在的奖赏是免不了的。

来护儿有些见识,他知道赏赐一般有例可循,赏奴婢若干口、牲畜若干头、食邑增加若干户是理所当然,爵位由郡公进位至国公到不至于,关键是职官。

山南道大行台宇文亮让次子宇文温直接到巴州当刺史,想来是为日后升任黄州总管做准备,这不是来护儿独具慧眼看出来的,其实只要是有些头脑的人都能品出味道,只是凭宇文温如今的战功还不太能服众。

现任的黄州总管本就是宇文行台的心腹,黄州总管府依旧牢牢掌握在他手中,所以这种事也不用急,那么马上高升的可能就没了。

调任他州做刺史也不大可能,既然一开始就定下来巴州,大约也是深思熟虑过后做的决定,来护儿见识了宇文温在巴州州治西阳城的大兴土木,判断这位肯定不会挪窝。

职官不会变,所以就是另外的升官,宇文温的官号不是秘密: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西阳郡公、巴州刺史宇文温,爵位和职官变不了,能做文章的就只有前三个。

来护儿对周国的官阶有研究,知道是实行军号散官双授制,所谓的军号、散官,各国只要是刺史都带将军号,仪同三司、散骑常侍的散官衔也不少见,所以只能是在这方面有进展。

宇文温论功可以进阶,正常来说就是进一位,成为上仪同,但是考虑到三陷武昌、以及一连串战绩不错,更可能是进两位,成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

西阳郡公、巴州刺史依旧如故,然后赏奴婢若干口、牲畜若干头、食邑增加若干户。

如果宇文温没有分兵屯田,来护儿不会想到别的,但是如今分兵屯田,那就有了别的意味,在别人看来不过是解决士兵分地后恋家情绪的措施,但在来护儿看来不简单:屯田,在如今的周国是设立军府的前兆。

周国在三十多年前就开始实施府兵制,而在当地设军府就要编练府兵,军府的主帅是开府仪同大将军(开府将军),要开府建衙并有自己的属官僚佐。

开府仪同大将军是统领军府的将领,是实职的带兵将军,正常来说开军府得朝廷定夺,不过山南各州是山南道大行台宇文亮做主,所以这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巴州作为对陈作战的前线,设立军府编练府兵实属正常,只是巴州等江北各州归入周国也才三年时间,这三年里周国爆发战乱然后局势动荡,编练府兵之事就耽搁下来。

所以来护儿判断宇文温很可能是在为设立军府做准备,府兵是朝廷的正式编制,来护儿知道自己若能入军府,那么就有很大的晋升空间。

统领军府的是开府,下辖仪同大将军(仪同将军),无论是开府仪同大将军,还是仪同大将军,都得有相应佐官,长史、司马、司录,中郎、椽、属、列曹参军等,这都需要任命许多人。

仪同之下是大都督、帅都督、都督这一系列府兵军职,所以来护儿在想如果巴州真是要开军府编练府兵,那宇文温麾下的将士们就有机会进入府兵编制,凭着军功一步步向上走。

按照今年的战况,来护儿知道近几年都不会缺仗打,只有不断打仗立下战功,那才能让宇文温看中提拔去充实军府,所以他觉得那些为了点田地就蹲家里的士兵是傻瓜,该向上的时候偷懒,迟早会后悔。

一年多时间过去,来护儿对虎林军有了深入的了解,所以他愈发觉得宇文温这个西阳郡公有意思,这位年轻郎君也不知道在想什么,练出的虎林军与众不同。

不是说多能打,而是其性质有些怪,按说这是宇文温自筹钱粮募兵,实际就是私兵或者部曲,但是军中却又是正常的军旅上下级关系。

若是部曲或私兵,只有郎主和仆人之分,仆人之间高低职位也就是部曲督、部曲将,结果虎林军里竟然有正经的统军、军主、幢主这些军职。

他原以为这不过是借用名称以便区分军阶,结果后来发现竟然是正式的朝廷命官,有正经的俸禄。

当然这实际上是总管府的任命,统军为正五命,军主为四命,幢主为正三命,是实职的带兵将领且品级不差,但是来护儿又发现不对劲:这些军职的俸禄是宇文温自筹钱粮支付。

说白了就是宇文温花自己的钱粮,按照正经的官军编制练兵,一旦有需要就可以有合适的人才提拔,有了正式的品级在,转职什么的也顺利得很。

五千兵力的规模,对于一些占山固泽的大户豪强来说完全养得起,但那只是看家护院的狗,宇文温凭着一己之力都要咬牙撑起的场面,养出来的可是只吃人的老虎。

虎林军看起来只是用高待遇募兵组成的军队,可来护儿看来这其实是宇文温培养自己人才的摇篮,能进虎林军却不知道珍惜机会,这种人活该一辈子就守着几亩田。

想到这里,来护儿也是斗志满满,看着热烈讨论的将领们,他暗下决心:‘无论如何,我都要努力!’

第一百一十二章 络绎不绝

?西阳城北官道上,十余辆四**马车正依次缓缓南行,入冬后的第一场雪将大地染上斑驳的白色,北风呼啸,将马车上掀开的窗帘吹得纷纷 w..lā

“阿娘,前面就是城池,看来是准备到西阳城了。”一名少年说道,他身边的中年妇女闻言点点头,而车厢内坐着的其他几个人也是面色一喜。

“总算是到了,从安陆一路坐车过来,颠簸得我这把老骨头都快要散架了。”一个老妪揉着腰说道,旁边一个中年人闻言笑了笑:

“大娘,这可是四轮马车,都是城里的大户人家才用得起,我们这一路坐过来算是享福了。”

“谁说不是呢,都是在城里才能见到的四轮马车,你们想想看,可比平日的马车多两个轮子,那可得多上多少钱。”

“我村里的老财,买了个四轮马车回来运货,结果在土路上跑了不到一个月就这里坏那里坏,只有城里的大户人家用在官道上跑才行。”

车厢里的人们热烈交谈着,而一名年轻娘子则静静的旁听,她身材瘦弱身上穿着的衣衫有些破旧,怀中抱着个裹在襁褓中的婴儿,一个大包裹靠在脚下。

她掀起窗帘瞥了一眼外边后欲言又止,纠结了一会还是鼓起勇气,向那个带着少年的中年妇女问道:“大娘,一会下车了,那...要怎么找到家人?”

“我说刘娘子,这你可就不用担心了,我们坐着的这马车,还有前后这一大溜十余辆,全都是军中派来接军属的,一路上安排得妥妥当当,放一百个心。”中年妇女笑着说道。

“可是...我看见马车往旁边拐弯了,好像不是要进城的样子。”年轻娘子低声说道,那个中年人闻言掀开窗帘看了看,笑着说这是往东面走,军营可不就是在东面么。

“我家大郎托人稍过话回来,说他们的军营就在陈东郊外,然后是在巴什么城里分了房子,那个城还在军营东面呢。”中年妇女安慰着年轻娘子。

“说得对,入城做什么,他们又不在城里住,我们要去的可是巴...河城呢,马车进了西阳城还得出来,那可多麻烦。”

“带队的将军不是说了么,他们知道我们今日到,说不定已经等着了。”

车厢内的气氛很热闹,众人不时地说上几句,他们连同其余马车上的人都是虎林军将士们的家属,具体来说大部分都是分有田地的将士们家属。

他们的丈夫、儿子、或者是族兄弟新近分得了田地和房屋,正是需要家人过来定居耕地的时候,虽然说都是荒地,但是有了自己的土地那可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首节 上一节 469/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