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465节

环锁铠/锁子甲,在欧洲的出现时间很早,十字军东征时就广泛装备,典型的十字军士兵,无论步兵还是骑兵都穿着一身锁子甲,外带绘有十字的罩袍和一把长剑,这是影视、动漫作品里耳熟能详的十字军形象。

十字军数次东征圣地耶路撒冷的年代,大约是中原的两宋时期,那时宋军装备的依旧是自古一脉相承的札甲,也就是一片片甲叶用皮绳穿起来,看上去像麻将席般的铠甲,当然甲叶之间是叠加的没有空隙。

那么有人就提出问题:为什么欧洲军队能批量装备锁子甲,而中原军队却没见这种铠甲广泛装备?

锁子甲的关键是做出铁环,而铁环是用铁丝圈成的,锁子甲在军中好像不见踪影,想来是做不出铁丝,要知道欧洲可是公元初就已经有了。

连根铁丝都做不出来,中原科技果然不行啊!

任何网络论坛,只要此言一处立刻就能激起千重浪,辩论双方随即展开口水仗,各方大神不停引经据典,各种参数如暴风雨般席卷四方。

宇文温记得自己就像只蚂蚁,被逼现场观看两头大象对打,躲在不到一厘米的距离外瑟瑟发抖,他不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也不知道哪边对哪边错,但经过无数次的‘围观’,总算是弄清楚一些事情。

中原确实没有如同期欧洲那样,锁子甲/环锁铠大规模装备军队,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环锁铠/锁子甲,环锁铠在史料里最早出现的地方,是三国时期。

写下《洛神赋》的曹植,在他的《先帝赐臣铠表》中写道:“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今代以升平,兵革无事,乞悉以付铠曹自理。”

这是明光铠和环锁铠的最早文字记载,当然这指的是后人可以查到的文字记载,由此可知至少三国时环锁铠已经出现了。

到了唐代,环锁铠是十三种甲制之一,所以说中原无法做出环锁铠,亦或者没有装备都是偏颇的说法。

当然话题还没结束,依旧有人质疑说有环锁铠但是“没有大规模装备”,是不是没办法做出合适的铁丝,所以没办法量产?

能不能做出铁丝,汉代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已经给出了答案,当然也有人说金、银、铜很软,制作难度和铁丝没得比。

这争论关系到制作工艺的效率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中原拔丝工艺到底水平如何,反正是各说各的,一方认定没有大规模装备就说明拔丝工艺差,导致不能‘上量’,另一方认为环锁铠防护比不上札甲,自然没必要大规模装备。

通过辩论双方的口水仗,宇文温大约学到些知识:环锁铠/锁子甲防御弓箭的能力,要比札甲差一些,当然有精工制作的另说。

所以环锁铠/锁子甲不是什么无敌铠甲,但因着它的优点,宇文温还是决定制作出来,一来可以将环锁铠作为内甲,而来是因为制作环锁铠的拔丝工艺,还能用作他途。

有了‘铁丝’,那么制作钉子就方便许多,甚至连制作铁针的效率也上来了,而西塞山水战,周军用来缠住陈军车船水轮的带钩绳索,里面的铁丝就是这样弄出来的。

“郎主,这环锁铠是不是要给虎林军都装备上?”张鱼问道,他是第一次见到拔铁丝所以觉得很神奇,见着军器监正在摸索环锁铠的制作工艺,他便有了疑问。

“不,配给近战的先锋做内甲。”宇文温答道,铠甲还是以札甲为主,即便只能做成麻将大小的甲叶,只要认真制作那么防御力都是不错的,至于亮瞎眼的板甲,等冶金水平到了再说吧。

冶金是个问题,产量是另一个问题,河沙选铁时挖河沙都是靠人力,每日能筛出来的铁砂产量高不到哪里,练出来的铁得去做箭镞,剩下的再考虑他用。

“郎主,这环锁铠若是绣了,那可该怎么办?”张鱼又问道,他当过水军士兵,知道江南水汽重又经常下雨,两当铠、筒袖铠的甲叶很容易生锈,但是这甲叶可以勤擦除锈,他想不通环锁铠该怎么办。

“用沙子洗即可。”宇文温回答得直截了当,也不管张鱼想通没有,转身向门外走去,“走吧,去看另一个东西。”

。。。。。。

隔壁院子里,宇文温正看着林有地指挥工匠更换水轮,确切的说是更换水轮的核心部件——轴承,当然这只是常见的铁轴加铁轴瓦。

不过换上去的就不简单了,是高科技产品——滚子轴承,也就是滚柱轴承,或者科学点的名称“圆柱滚子轴承”,它要比原本的轴承阻力小,水轮转动起来更轻松些。

也就是让转动效率更高,磨损速度减慢让水轮更耐用,水轮用的和车轮用的都是滑动轴承,以减少接触面的方式减少摩擦,虽然堪用但总比不上滚子轴承。

最给力的自然是滚珠轴承,但是如今的技术做不出来,无论是加工精度还是钢珠的制作,都不是宇文温的黑作坊以做到的,所以他退而求其次做滚柱轴承。

结果还是花了一年多才弄出来,也只是勉强可用,而现在装上去的就是为了试运行。

“郎主,这什么...轴承只是用来转水轮?”张鱼问道,他见过工匠们殚精竭虑弄这个轴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弄出来的东西,只用在水轮或水车上太浪费了。

“当然不会,能转的东西以后都可以用。”宇文温心情不错,虽然只是试运行,好歹是做出堪用的了,他烧钱维持黑工坊,能见到些曙光自然是高兴。

“莫非可以用在马车上么?”张鱼开始联想到相关的用途,首先想到的就是常见的马车,马车车轮自然是要转动的,只是他觉得这样子是不是有些浪费。

这可都是精铁打造的,一个两轮马车就得用两个,四轮马车就得用五个,因为多出来那个是给转向盘用的。

“不光是马车,还有风车,还有很多地方。”宇文温说道,他让工匠费尽心思做出轴承,自然不会仅限于威力巨大的‘试做型’,还要有杂兵用的‘量产型’。

张鱼提到马车,自然会有四轮马车,这是宇文温‘发明’的玩意,照例推到西域番商那边,四轮马车出现后,前期数量开始猛增,可增速到了一定程度就放缓了。

关于这个问题,宇文温做了统计,原因很简单:故障率高,穷人用不起。

一辆两轮马车,容易出故障的有三个地方:两个车轮,一个车轴。这三个地方只要任一处出问题,马车就得停下来修理,别的小毛病还能缓缓,这三个故障点出问题是没法回避的。

这么问题就来了,对于四轮马车来说,容易出故障的有七个地方:四个车轮,两个车轴,一个转向盘。原因同上,一旦出问题必须修。

四轮马车在路况良好的官道上确实给力,承重能力增加,马匹的负担也没那么大,可是到了路况坑爹一些的乡村道路那就完蛋,七个故障点只要有一个出问题就得修。

承重能力增加,那么车轮、车轴的负重也增加,若是走在坎坷不平的土路上,那就是雪上加霜,所以四轮马车故障率要比两轮马车高许多。

要想解决这问题,四轮马车用料要足,尤其活动部件譬如滑动轴承用铁要好,结果就是导致造价上升,加上乡村土路路况差,限制了四轮马车的推广。

所以四轮马车在兴起了一段时间后,热度开始冷却,在世人眼里,使用四轮马车的都是“城会玩”,有钱人可以用,平民老百姓还是用两轮马车合算。

对于这个问题,宇文温也有了感悟:这就和后世买汽车一样,买得起但用不起。

光是买车承担得起,油价高忍忍也就算了,结果车子时不时出故障,一出故障就抛锚,到了4s店一修,起步价一万以上。

我擦,坏上几次就可以买部新车了!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宇文温得想办法不让船翻,当然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提高冶金水平,制作出耐用的金属部件。
首节 上一节 465/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