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2980节


用各种“优惠政策”来填补土地不足造成的“赏赐空白”,譬如减免税赋,或者多发放钱财。

但是,现在有了科举,若仔细算一笔账,从军上战场、用命换军功,好像不如读书考科举争取考试当官来得划算。

毕竟科举考试三年一次,考不中还有机会“再来一次”,可上了战场,命就只有一条,一不留神人就死了,哪里还有机会“再来一次”。

读书备考科举,不会让人断手断脚,眼瞎耳聋,但打仗会。

读书,可以和家人在一起,当兵却“忠孝两难全”;赶考,考中考不中,人都能好好的回来,上战场却不一定,家人每日都要提心吊胆。

所以,若是天下承平日久、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人们适应了科举入仕,那么投笔从戎的“性价比”会越来越低。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读书,但如今工商业的发展迅速,读不了书,可以去务工、做小买卖,一样能过得不错,而不需要从军卖命。

于是,长此以往,“尚武”之风必然逐渐转衰,当兵不再是良家子的优先选择,甚至还会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情况出现。

这不是宇文温想看到的,但即便在后世,如何提升军人社会地位依旧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所以,他只能根据现状,进行一些调整。

借着此次大战过后对将士们的奖赏,实行一些新措施,将军人的地位在原有基础上适当提升。

此次的奖赏之中,除了爵位、官职、勋位、钱财、各类“优惠政策”之外,多了新的内容,其中之一就是“科举加分”。

立了军功(一定功劳以上)的军人,无论是将是兵,按照功劳大小,其子(不分嫡庶,不限人数)参加科举考试(殿试除外)时可以加若干分。

当然,考虑到公平性,加的分数不会太多,但足以让其子在竞争愈发激烈的科举战场上获得像样的助力。

至于其他措施,效果有待观察,但都有同样的一个目标,那就是提升军人的待遇,让投笔从戎对于人们依旧有吸引力。

宇文温看着几本厚厚的功劳簿,仿佛看到了无数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身影,看到了将士们那满怀期盼、等着朝廷赏赐的脸庞。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强大的军队,而这样的军队,其士兵不能是地位卑微的贱民,待遇必须过得去。

但也不能是五代的跋扈牙兵,所以军人待遇方面要把握一个度。

原则就是赏罚分明,尤其“赏”这方面,一定要舍得花钱。

立了功就得赏,功劳大,奖赏就得丰厚,让当事人和旁观者都觉得上战场玩命确实“划得来”,不然谁还会当兵、上阵厮杀,真不如在家读书考科举,或者务工挣钱过小日子。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发奖赏的钱财是要财政出的,“赏赐百千强”之后,财政的压力就大了。

想到里,宇文温不由自主挠头。

钱赚得多,花得更多,若没有钱,什么都免谈。

第六百九十章 贬值

皇宫,宇文温正在对着一副铁路规划图指指点点,向作为听众的英国公杨济讲解其上两条铁路(拟建)。

图上画着的两条铁路,一条以中原代朔地区为出发点,往北走,穿过漠南草原、大漠,然后穿过漠北草原,直达北海南岸。

这个时代所称“北海”,即后世之贝加尔湖,而这条拟建的铁路,名为“北海铁路”。

另一条铁路,起点是河西走廊,向西北穿过茫茫戈壁,经高昌等西域诸国,翻越葱岭,经过碎叶川,抵达河中地区的石国地界。

那里,如今是西突厥可汗的王庭所在,而这条铁路,名为“河中铁路”。

“若这两条铁路建成,那可不得了,你看看,北海铁路直接抵达北海南岸,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战国时匈奴起,困扰中原千年的草原顽疾彻底被解决。”

宇文温拿着根铅笔在图上点来点去,杨济认真的看着。

“以前,草原上的单于、可汗,在漠南、漠北来回晃悠,见中原软弱就南下打草谷,若中原军队北伐,他们就往漠北跑,有恃无恐。”

“若北海铁路修好了,这问题就不是问题了,漠南漠北,全都在中原朝廷的直接控制下,没有单于、可汗的生存空间。”

宇文温又指向西面:“同理,一旦河中铁路建成通车,不要说西域诸国,就连河中诸国都归入朝廷直接控制之下,到时候,皇朝版图要翻个几倍,中原的百姓,就有更多的生存空间。”

杨济听到这里,问:“陛下,这两条铁路怕不是得一甲子后才能修好吧?那是多年以后的事情,陛下何必为此劳神?”

“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宇文温放下笔,喝了杯茶,继续说:“朝廷有了铁路和电报,铁产量又上来了,那么对外扩张已成必然,这就免不了长期对外作战。”

“一打仗,就会有许多将士立功,那么,勋官制度的衰败速度自然就加快.....”

宇文温今日和杨济提起两条远景规划的铁路,不是为了做白日梦,而是要讨论一个问题:当长期对外战争不可避免,自然会产生大量立功将士,那么,作为酬劳功勋赏赐的勋官,必然会快速贬值。

随着开边战事频繁,立功将士越来越多,勋官也越来越多,到时候“上柱国多如狗、柱国满地走”的情况肯定会出现。

本来用于彰显立功军人荣誉的勋官,渐渐失去吸引力和地位。

长期、大规模对外用兵之后,酬劳立功将士需要付出的成本必然越来越大,田地必然不够分,勋官贬值,爵位开始膨胀,财政支出大涨,那么朝廷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这不是宇文温杞人忧天,历史上的唐朝,就经历了勋官贬值、勋田难以为继的发展历程,而且这种现象,高宗李治在位期间就已经出现。

均田制以及建立在其之上的府兵制,也是在这个期间开始瓦解,初唐建立的勋官制度,同期则走向“贬值”的不归路。

初唐时平民们踊跃从军、杀敌立功,获得勋官之后亲友闻之雀跃的情况,到了唐玄宗在位期间,已经不复存在。

那时,一个普通士兵都有可能是上柱国(勋官最高阶)或柱国,真的是“上柱国多如狗,柱国满地走”。

用来激励军人士气的勋官制度,必然随着大规模对外战争的长期化而走向“贬值”的不归路,虽然这个过程大概要花上数十到一百年左右,不关宇文温的事,但他还是想“抢救一下”。
首节 上一节 2980/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