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2911节


这就意味着,一台机器顶得上一千个妇女用传统的手动纺纱轮(只有一个纱锭)纺纱。

受邀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如同徐文远一样,手里拿着资料,看着这台庞然大物,看着那密密麻麻的纱锭,只觉有些难以置信。

按照林有地的介绍,如今全国各地,使用或者即将使用的走锭纺纱机基本型以及改进型,其累计的纺纱能力若以纱锭数量计,已经有四百万个纱锭。

这意味着,有四百万个家庭妇女被机器取代,告别了在家纺纱的生活状态。

男耕女织的生活,“女织(纺纱织布)”已经一去不返。

但是,新的“女织”已经出现,那就是各地纺织工场雇佣的女工,其人数逐年快速增长。

自明德元年以来,麻纺行业发展很快,与此同时,棉纺行业的增长速度更快,到了现在,根据织造司的统计,去年一年棉纺行业的营业额,已经超过麻纺行业营业额。

棉花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尤其在陇右地区,棉花种植园数量及规模的增长速度,位居天下首位。

不过,棉纺和麻纺并不是简单的取代关系,棉纺虽然压麻纺一头,但两者却能共存,因为诸如苎麻布、麻绳等麻纺织制品,依旧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中原各地麻种植历史悠久,虽然有不少地方改麻种棉,但麻田面积依旧在保持明显增长。

所以,中原的纺织业,有了棉纺、麻纺这两条腿的支撑,已经开始快速奔跑,由此造成了一连串的影响。

尤其是棉、麻的纺织,因为有了走锭纺纱机这种饕餮巨兽,不停的吞噬大量棉、麻,所以反过来刺激了棉田、麻田的开垦、种植,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巨大的用工需求。

各纺织工场,需要大量女工来操作越来越多的纺织机器,为此,工场主们给女工开出了平均每月超过两贯钱的工资。

一般情况下,一个成年男丁给人帮佣,月工钱不过一贯,而一个柔弱的女子,到纺织工场“上班”,稳稳每月收入两贯。

若是熟练女工,收入还要高。

所以,即便在纺织工场上班很辛苦、很累,容易落下胳膊易脱臼等毛病,又要长期在纺织工场吃住,依旧有许多人家让自家未婚女儿甚至已婚妻子到纺织工场上班,挣钱补贴家用。

当棉麻收获季节到来,就是纺织工场全力开工的时候,巨大的用工需求,以及丰厚的工资待遇(相对),如同磁铁一般,不停吸引大量外地百姓到纺织工场所在的城池、商埠定居。

各地纺织工场生产的棉布、麻布供不应求,经由火轮船、火车运往各地,甚至运抵海港,装船销往海外,蓬勃发展的纺织业,为各地纺织场主和织造司带来丰厚利润,也为朝廷带来丰厚的收入。

林有地以面前这台纺织机举例,说明纺织业给国家带来的影响。

这样一台纺纱机,价格可不便宜,除此之外,日常维护费用也不低,但订单依旧纷至沓来,原因就在于这种机器是摇钱树。

只要有充足的原料,只要蒸汽机的煤不断,这台机器就能一直纺纱,对于工场主来说,投一文钱到这台机器里,机器会吐出至少三、四文钱出来。

前提是产品卖得出去。

但这个问题没人在意,因为旺盛的市场需求,让纺织工场不愁自家产品的销路。

是兴旺的国内外贸易刺激了纺织行业的发展,其中,宛若无底洞的海外市场,让所有纺织工场主为之疯狂。

同样质量的一匹布,销往海外所得利润,至少是销往国内所得利润的一倍以上。

所以,周国的纺织行业靠海外市场赚钱,然后补贴国内市场,即让工场主赚到钱,也让国内百姓得实惠(低价买好布)。

兴旺的海贸,撑起了中原纺织业如今的规模,试问,朝廷能禁海么?

在场的代表们默默摇头,徐文远亦是其中之一。

林有地继续说下去。

周国的海贸,不仅对外销售茶叶、瓷器、丝绸、生丝,还销售大量手工业、工业制品,这些手工业、工业制品,需要大量的工场、作坊进行生产。

所以,这些工场、作坊需要雇佣大量劳动力,又要获取大量原材料。

由此养活了一大批人,纺织业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是,光有产品还不行,还得有低成本的交通运输方式,才能确保产品的运输、销售,那么,由贸易带动的货运需求越来越旺盛,火轮船和火车运输才有了用武之地。

火轮船和火车,想要动起来就得烧煤,烧煤就是烧钱,成本摆在那里,而要维持庞大的蒸汽动力交通运输网(水、陆),前提是有大量的货物需要运输。

只有这样,火轮船和火车跑起来才不会亏本,才能够实现盈利,才能长期运营。

朝廷当然需要火轮船和火车,但是,仅靠官员往来、军队调动,以及粮草的国事运输,根本就撑不起这么大的蒸汽动力交通运输网。

考虑到与会人员对于新行业的了解极其有限,林有地举了个例子:电报。

长安和岭南广州番禹已经通了电报,番禹发生了什么事,长安这边当天就能知道,所以,电报无愧于镇国神器之名。

但是,架设电报线路需要很多钱,维持这条电报线路则需要更多钱。

若一条电报线路的架设费用是一万贯,那么这条电报线路每年的维护费用,累计三年就抵得上造价。

也就是说,光靠朝廷的公务往来需求,根本就养不活长安到番禹的这条电报线路,于是,朝廷只能每年掏钱维持,等同于每三年就重新拉一条长安到番禹的电报线。

很明显,财政撑不起这么大的开支,所以,即便电报对于朝廷来说十分重要,却没有钱来维持。

那么,为何如今电报线路通往四面八方,而朝廷财政没有破产呢?

道理很简单,民间电报业务活跃,所以电报局收入丰厚,不仅抵消了电报线路的维护开支,总体来说还有盈余,累积数年后,甚至还能将修建电报线路的费用赚回来。

然而,发电报的费用不便宜,因为是按字收费,寻常百姓可没有闲钱来发电报。
首节 上一节 2911/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