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2654节


他稳稳把着方向盘,驾驶火轮船向左航行,轻而易举避开险情。

梁挺眼睁睁看着高大的砥柱山从自己身边“擦肩而过”,船只的航向却一直很稳定,其“力量”应对激流绰绰有余,很快便将砥柱山甩在身后。

这个没有明轮的火轮船(蒸汽船)突破砥柱之险,看起来比想象中的轻松,轻松得让梁挺不敢相信。

一百多里长的黄河三峡,他们以前驾船满载货物逆水而上,拼尽全力走完全程都要两、三个月,而现在,这艘火轮船从三峡东端峡口出发,到抵达砥柱山河段,不过花了两个多时辰而已。

虽然火轮船触礁也会沉没,或者也有可能因为把不住方向被激流“推”得失控倾覆,但梁挺觉得有了机器之力,船只在这砥柱之险的复杂河段航行时,可以比以往的船只要从容得多。

他睁大眼睛,看着前方的“三门”河段,那是无数船工葬身鱼腹之地,梁挺可不敢掉以轻心,大声提醒驾驶船只的技术员,操纵船只在右侧(北侧)的“人门”航行。

“人门”是三门之中相对最安全的航道,但水流依旧湍急,若行船不当,即便是火轮船也会触礁沉没,此时,不仅船上成员的心都提起来,身处北岸人门(半)岛上的人们,也都紧张万分。

他们之中有官吏,也有船工出身的当地百姓,今日聚集在人门岛上,就是要见证奇迹的发生。

众目睽睽之下,只见利川号喷着浓烟,轰鸣着,与人门中的激流搏斗,稳稳的逆流而上,缓缓驶过人门航道。

这一切,都是在没有纤夫拉纤、全靠利川号自身动力航行的情况下完成,见证了奇迹的人们,见着利川号平安通过三门,爆发出如潮的欢呼声。

三门、砥柱尚在,却再也不是黄河航运的鬼门关了!

第四百三十六章 一日千里

政事堂,天子、太子和政事堂诸公正在开会,讨论的议题,是螺旋桨推进实用化、大量火轮船改装完毕后,朝廷要如何凭借这一军国利器,实行一系列的“变法”。

变法,对于治国而言可是个不得了的词,这意味着自明德元年以来运转了十六年的体制,即将有大的变动,而且各种国策也会随之改变。

当然,国策不是说变就能马上变的,得经过深思熟虑,还得逐步推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不变不行。

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件事。

昨日,有好消息从陕州传来,螺旋桨推进实验蒸汽船“利川号”,成功突破三门砥柱之险,在一日之内,走完“黄河三峡”这一危险河段。

这是个重大的利好消息,意味着三门峡河段终于不再是黄河漕运的溃疡,自秦汉以来,人们终于可以跨越这个瓶颈,东关东、关西之间的物资转运,不再有大的障碍。

之前,黄河漕运光是在“黄河三峡”这百余里河段,上水所需时间都要两、三个月,而且在三门砥柱河段,因为十分危险,过往船只极易翻船,所以漕运成本极高。

但现在不一样,有了螺旋桨推进的新式火轮船,上水走完“黄河三峡”只需要一日。

考虑到大规模航运时航道拥挤,上、下水船只需要交错、避让航行,这个时间必然会增加,航运繁忙时,船只通过“黄河三峡”预计大概需要三、四日。

上水走完“黄河三峡”的时间从三个月缩短到三、四日,这样的奇迹,是大家事前不敢想的。

当新式交通工具出现,导致运输能力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运输成本大幅下降,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影响,朝廷必须适应,不可能视若无睹。

而造成一系列影响的根源,不仅仅只有黄河漕运通畅。

在洛水试航的利川号,当时的上水航速大概是每小时四十五里,这个速度在黄河、长江等水流湍急的河流会降低,但在永济渠和通济渠,其上水航速应该差不多。

也就是说,当螺旋桨推进的火轮船航行在这两条运河上时,其上水航速能够稳稳保持在每小时四十里,而且新式火轮船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就是能连续航行一日以上。

这就意味着一日千里(平均时速四十里,航行二十四小时,等于九百六十里)成为常态。

如果采取沿途拖船接力拖行驳船的航运策略,这就意味着两条运河上,运输速度连续数日都能保持一日千里的状态。

永济渠和通济渠,全长大概都在两千里左右,新式火轮船走完永济渠或通济渠全程,理论上耗时不过两日半左右。

考虑到航道拥挤问题,上、下水船队必须交错、避让航行,实际走完全程的时间必然增加,预计大概是五、六日左右。

这同样意味航运成本的进一步下降,还有运输能力的进一步增加,河北、河南、淮南地区的人员及物资流动速度和频率大规模提高。

对于朝廷而言,这意味着户籍管理、税收、治安、司法等各项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如果不对现有体制进行改革,根本就适应不了这么剧烈的变化。

譬如,一个户籍在幽州的百姓,在当地官府登记的田产是两百亩,但因为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他却选择到长江北岸的扬州“务工”或者经商,如此一来,此人的租佣调该怎么征收?

幽州和扬州隔着那么远,若两地官府都对这个人征收租佣调,当然不公平,但若两地官府都无法对此人征收租佣调,意味着税收损失。

或者,这个人在扬州犯了事,欠债不还、打架斗殴,杀人或者被杀,案子该由谁来判?

若扬州官府判此人流放澳州,却没能及时和幽州官府通气,由此引发的一连串问题,谁负责?

之前,即便有了明轮推进的火轮船,大体上来说百姓不会远离自己的家乡,幽州百姓可能最多跑到相州或者黄河边,成为“流动人口”。

那么两地官府相互协作,好歹也能勉强实现对这些“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

以后,交通更加便利,户籍在幽州的百姓,跑到长江边的扬州务工、做买卖,由此形成大量远距离流动的人口,其管理问题会变得更加复杂。

如果朝廷不针对性的进行制度建设或者改革,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这只是民生方面问题的一个缩影,当交通变得愈发便利,人员、物资运输能力实现“一日千里”,那么中枢对于辽阔国土的控制能力必然增强。

由此引发的一连串影响该如何应对,也是宰执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以前,从岭南广州到关中长安,走陆路(水陆转换)大概要两个月,当明轮蒸汽船出现,时间缩短到一个多月。

等到靠螺旋桨推进的蒸汽船普及,这个时间也许会缩短到一个月内。

岭南是这样,交州、南中、辽东、辽西、河套又何尝不是如此?
首节 上一节 2654/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