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2636节


按照计算结果,当通济渠船闸开启到特定位置时,会有“定量”的黄河水涌入运河,向下游而去,最后汇入淮水,完成分洪。

但用通济渠分洪也有风险,一旦分洪流量控制不好,会导致通济渠及其主要地表支流水位急速上涨,在沿岸地区引发水灾。

为此,通济渠转运司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计算,算出了一个“每日安全流量”。

理论上来说,只要通济渠黄河船闸“放进来”的黄河水,每日(十二时辰,即二十四小时)流量不超过这个“每日安全流量”,通济渠沿岸地区就不会有事。

这个“每日安全流量”,李纲再熟悉不过,因为他自己就拿着计算资料仔细琢磨、验算,确定无误之后,才上报朝廷。

现在,就是这个数字接受考验的时候,理论毕竟是理论,能否经受住实践的考验,就是李纲现在最关心的事情。

船闸下游一里外运河河面上,有一艘火轮船在激流中巍然不动,其船头有两条铁索,末端分别固定在左右两岸,和船身形成一个“丫”字,使得船只稳稳“定”在运河中心。

李纲拿起千里镜,仔细看着这艘船。

虽然他看不清船上人员在做什么,却知道对方在做什么:转运司的吏员,此刻正在水文测量船上测量河水流量。

河水流速乘以该河段的“截面积”,就能得到河水的流量,而眼前这测量船所在河段的“截面”是个“矩形”,于是根据矩形的面积公式,该河段的“截面积”等于长(河宽)乘以宽(水深)。

测量船上有许多水文器材,其中包括测量水流流速的“流速仪”,只要测量船一直“定”在这个河段,就能不断地测量出河流的“实时”流量。

李纲就需要这种“实时数据”,来把握船闸的开合,毕竟通济渠是来“帮忙”分流黄河洪水,而不是一起倒霉的。

同样的情景,在黄河对岸也在上演,永济渠转运司,同样开闸分洪,用永济渠分流黄河洪水,并且密切关注分洪的流量。

一如先前的预警那样,因为入夏以来黄河中游流域的大范围降雨,黄河下游水位果然上涨到危险的程度,现在,朝廷手中唯一能依靠的手段,就是靠通济渠、永济渠分洪。

但因为永济渠流域降雨量也不小,所以分洪量相对要小一些,于是分洪重任就落在通济渠“身上”。

对于通济渠的分洪能力,李纲是颇有底气的。

通济渠沿线及主要地表河流,之前都建有几个大、中型堰坝,这些堰坝按照朝廷的要求,已经提前开闸放水,腾出“库容”,协助通济渠分流洪水。

一旦通济渠引入的黄河水过多导致水位快速上涨,那么这些已经腾空的堰坝,会“吃进”大量洪水,确保通济渠安全。

通济渠本身也是个完善的水利工程,这就是李纲的底气,根据计算结果,通济渠能分走不少的黄河洪水,将其“转移”到淮水流域。

黄河中下游流域今年降雨多,但淮河流域的降雨量却很正常,所以有相对充裕的“容量”,容下一部分黄河洪水,而这种“北水南调”的壮举,全靠有了通济渠才能实现。

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财力修起来的永济渠、通济渠,并不仅仅是运输人员、物资的运河,还是一个围绕黄河的巨大水利工程之中不可或缺的左臂右膀。

朝廷正是有了这两条大型运河作为依靠,才有信心应对黄河水情。

然而,如果洪水太多,通济渠和永济渠都无法削弱“洪水”,朝廷最后的选择,就只能在下游地区泄洪,牺牲预定的泄洪区,保全其他地方。

李纲不想看到这一幕出现,所以,他对通济渠寄予厚望,希望这上千里长、连通黄河及淮水的大运河,能给下游地区“上保险”。

保险一词是新词,指的是一个新行业,李纲却觉得这个词不错,保险保险,保证不发生危险,他就希望黄河下游地区,全都平平安安,渡过此次水情。

正思考间,有吏员匆匆而来,交来测量船刚算好的通济渠流量,以及下游地区各水文观测站的流量数据。

李纲认真看了几遍,让随从将数字记在小本子上,随后吩咐:“快,立刻上报治水使司。”

“那,卑职抄送一份给城里....不知....”

“城里?”李纲闻言一愣,随即摆摆手:“抄送吧。”

第四百二十一章 刺激

荧阳,和顺兴分号内,议事厅里,数名男子正围在一张大图边热烈讨论,人人手中拿着资料,议论着当前黄河水情,时不时提笔在纸上写着什么,又或者拨动算盘。

他们手中的资料,来自官府,其上记载着黄河中下游地区、永济渠、通济渠的水文数据,都是最近几日统计上来的。

自从通济渠黄河船闸开闸分洪已有五日,这五日来通济渠的水位逐步上升,不过还在安全线内,而黄河水位也在上涨,不过上涨速度已经减缓。

很明显,随着通济渠、永济渠的开闸分洪,黄河下游河段水情稍微好转,但只要中游地区又下起大雨,黄河水位上涨速度必然会恢复。

当然,各地降雨量的统计数字也会及时送到和顺兴等几家保险商社手中,他们虽然是民间商社,但靠山硬的好处,现在就显露无疑。

从官府那里获得水文数据,这种行为倒不是泄密,毕竟各家商社是花钱(集资)买数据,时值黄河即将发大水的时候,他们“卖保险”的行为,对于稳定人心多少都有些作用,这是官府乐于看到的。

天灾,非人力可以抗衡,真要发了大水,遭受重大损失的灾民除了欲哭无泪别无选择,不过手里拿着“保险单”的人还能索赔,多少心里会好受些,戾气自然就不会那么大。

而商社拿到了“实时数据”,可以更好地进行“风险评估”,及时采取各种应对措施。

现在身处议事厅的人,都是几家保险商社的“技术骨干”,共同对当前黄河水情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尤其要判断洪峰大概何时、何处出现。

洪峰是一个水文词汇,指的是洪水爆发时,一次洪水或整个汛期水位或流量过程中的最高点,形象点说就是一道大波浪。

这道大波浪经过哪处河段,哪处河段的河堤就面临最大的考验,熬过去了,那当地官府就可以松一口气,若熬不过去,溃堤,破口而入的洪水会淹没一切。

所以,如何预判洪峰的位置、经过各地的可能时间,是防汛、抗洪时官府需要做到的。

洪峰的出现和河水水位、流速有关,需要大量的“实时数据”来进行判断,但一切的前提,是要有基本完善的水文观测体系。

自明德元年起,朝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成体系的水文观测站,使得观察各主要河流汛期洪峰成为可能。

但也只是可能,因为这需要各地观测站不断地观察水文参数(水位、流速等),官府才能勉强判断发大水的河流里,洪峰大概出现在什么位置,其移动速度也只能靠估算。
首节 上一节 2636/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