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2587节


这种流言传出来,必然受到粗胚们的关注,在他们看来官府的解释就是掩饰,那么当流言四处扩散,对于皇后和太子的名誉是很严重的损害。

不过,只靠流言,就能达到废后、废太子的目的么?

当然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怀疑的种子只要在皇帝心中种下,随着时间流逝,条件合适的时候,必然会发芽,然后长大。

譬如,西汉的巫蛊之祸,那年汉武帝刘彻将近花甲,太子刘据接近不惑之年,小人江充从中作梗,使得父子相猜,最后逼反太子。

曾被汉武帝宠爱的卫皇后自尽,而太子在逃亡过程中走投无路自尽。

事后,回过神的汉武帝欲哭无泪,杀光了所有与太子之死有关的嫌疑人,筑思子台,怀念自己苦心培养起来的接班人。

但这又有什么用?妻儿都死了!

那么,数百年后,皇帝宇文温会不会疑心生暗鬼,被人加以利用、暗中引导,逼反自己苦心培养的太子宇文维城、逼死自己曾经宠爱无限的皇后尉迟炽繁?

这大概就是幕后主使希望看到的一幕,而造成夫妻隔阂、父子相猜的种子,就是这个流言。

宇文温知道自己有多疑的毛病,一些臣子们大概也能看出来,那么,针对这个“性格特点”量身定制的流言,首先能够“提醒”他,妻子失踪期间失身。

于是,当妻子年老色衰,宠爱不再时,当年旧事涌上心头,他对皇后的厌恶会快速增加。

加上太子渐渐长大,步入壮年,却距离即位遥遥无期,那么,父子之情迟早蜕变为权力之争的水火不容,于是,猜忌之心就有了。

不得不说,这种流言就是在利用人性弱点:皇帝是孤家寡人,甚至连皇后、太子都必须提防。

宇文温如今年富力强,搞不好还能活许多年,那么,当太子渐渐步入壮年,基于权力斗争的本质,太子就成了他必须重点提防的一个人。

从动机和能力来说,皇后在宫里,完全可以为了儿子(太子),来个里应外合,让“老不死”的赶紧嗝屁,以便太子提前上位。

多疑的“老不死”,会渐渐对皇后和太子起疑,那么先前流言埋下的种子,在这个时候就会发芽,让“老不死”厌恶皇后,连带着怀疑太子。

最后,事态失控。

被人如此算计,宇文温哪里能不气得差点爆血管,但对方有一点破绽,那就是尉迟炽繁失踪一事,宇文温根本就是幕后主使,所以,不存在怀疑妻子的问题。

面对这个动机极其阴毒的流言,宇文温不敢掉以轻心,然而他不能傻乎乎的公开辟谣,不然天下百姓反倒会觉得奇怪:

你这么大张旗鼓的解释做什么?心虚?莫非皇后当年真被猴精玩过?

那么太子果然是野种?!

这种事情,可是有“前车之鉴”,那就是清代的雍正皇帝为了辟谣,尤其是澄清自己得位不正的谣言,特意写了《大义觉迷录》,刊行天下。

他的本意是要辟谣,结果这么一搞,本来各地百姓都没听过继位谣言,到后来纷纷传起谣言来。

如此南辕北辙的事情,到了雍正之子乾隆皇帝继位,实在看不下去,把自己老爹所写的《大义觉迷录》列为禁书,尽数焚毁。

在天下人看来,雍正此举,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最好证明。

宇文温可不会犯这种错误,所以,绝不会掉进幕后主使设的圈套。

想着想着,他披着衣服起身,将尉迟炽繁身上被子扯好,自己转到外间,点起蜡烛,开始奋笔疾书。

第三百八十章 传奇

下午,长安一隅,一座寻常的私第内,备战科举的李密正在做计算题,该题要求计算在一条河流上搭建石桥所需工料,“已知数”不少,要求解的“未知数”也不少。

他其实已经算得结果,但为了确保拿“满分”,特地验算一遍,确认无误后,从旁拿出一本小册子,按着题目编号翻到所在页码,开始对答案。

对了一遍,他的计算结果全对,而答案里给出的三种计算过程,其中一个和自己的计算过程一样。

该题满分,李密松了口气,将试题集和答案放好,起身舒展筋骨,随后走到书房外,看着花草树木,渐渐入神。

秋天就要到了,乡试即将举行,到了明年二月,长安就会举办会试,他作为前一届乡试的举人,这次可以直接进入会试,若还是不能突破,下一次再考就要参加乡试。

届时参考的人只会越来越多,想要进入会试的难度就越来越大。

毕竟,他所在的考区是“关中考区”,本来竞争就激烈,加上第一次科举成功举办的强烈刺激,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进入科举这个战场中去。

想着想着,李密握紧双拳,斗志又多了几分。

说到学问,他对自己有信心,自上一次科举考试结束以来,他经过三年的刻苦用功、做了无数习题,此次会试,明算科不会再是软肋...

所以,此次考试一定会金榜题名!

李密的家世大有来头,曾祖父为魏国(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弼,他家原本是周国权贵家族,但他父亲当年为隋将,在与周军交战时战死,所以事后清算时,虽然李密和母亲逃过满门抄斩或流放边疆的厄运,境遇却一落千丈。

父亲的蒲山公爵位,传给年幼的李密没几年就被取消,李家家产大多被官府收缴,孤儿寡母全靠叔伯长辈接济,李密才度过了惶惶不安的童年。

家境剧变,昔日富贵之家破败,加上背负着逆贼遗属的恶名,族亲大多避而远之,即便有长辈相助,但能提供的帮助也不多。

母子俩无力承担众多开支,家中仆人及部曲都渐渐离散,为了节省开支,母子俩搬出官宦人家聚居之处,搬到平民聚集的里坊住下。

但即便家境再困难,母亲一直供养李密读书,只盼儿子守得云开见月明,熬到出人头地的那一天。

待得母亲以及几位相善的长辈相继去世,李密虽有众多族亲,却形同孤身一人,因为没有人提携,所以没有丝毫入仕的希望,没有前途可言。
首节 上一节 2587/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