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2507节


即便皇帝由宇文乾铿变成了宇文温,也是如此。

按照警察局的调查结果,自隋国灭亡,卢楚等人在关中没有了入仕的指望,范阳家乡早已物是人非,回不去了,所以这些年卢楚一直在长安教书。

毕竟范阳卢氏的名头很响,卢楚也有真才实学,虽然说话带着些许口吃,但权贵们乐得和高门子弟攀交情、刷名声,所以卢楚开设的私塾有不少学生,让他能靠着束脩(学费)养家糊口。

所以,卢楚的身份之四和五加起来,就是一个特殊人群的象征:昔年西魏、周国勋贵后代,却成了附逆罪人遗族,苟活至今,无望入仕当官。

这样的人,现在能参加科举,能靠着真才实学殿试中选当状元,说明了什么?

说明朝廷网开一面,允许附逆(杨氏、尉迟氏)罪人的远亲族人改过自新,得一个入仕当官的机会。

宇文温说到这里,开始总结:“所以呀,卢楚虽然有口吃,但他成为状元,为整个科举带来了正面的宣传效果,而且宣传效果很好!”

他轻轻摩挲着尉迟炽繁的手,兴致勃勃说下去:“无论士族、寒族,无论良民、罪人遗族,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稍有残疾之人,都会通过卢楚成为状元一事,看到自己的希望!”

“严格执行糊名阅卷制的科举考试,让所有有资格参加科举的考生,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想要获胜,不需要靠出身,不需要靠家世,唯一需要的,就是努力读书,有真才实学!”

“警察调查过,卢楚因为没官做,也没什么迎来送往,故而有大量闲暇时间看书,这些年,一直都有订报纸、学术刊物,又经常到书社购买书籍,必然对时事及学术发展动向很了解...“

“然后因为教书,所以卢楚肯定对《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一系列新教材很熟悉,本身又有功底在,所以参加科举能够接连突破童子试、乡试、会试进入殿试,最后中选也是理所当然。”

宇文温是真的高兴,虽然当日为自己点了个口吃状元而感到些许遗憾,但这件事带来的一连串正面效果,是他事前没有想到的。

尉迟炽繁听宇文温长篇大论了一番,也觉得很高兴,夫君为了殿试阅卷点状元,这段时间忙得不行,如今有了个皆大欢喜的好结果,真是可喜可贺。

她想了想,问:“那,下一次殿试,阅卷时试卷还是糊名么?”

“呃....”

这个问题让宇文温语塞,宛若抽奖玩心跳的点状元方式,好像太过刺激,此次是运气好,点中一个不错的状元,万一下次运气不好,点中个样貌狰狞之人....

想着想着,他沉吟起来。

举办公平、公正的考试选拔人才,说起来很轻松,可真要身体力行起来...

唉,好难啊...

第三百一十一章 皆大欢喜(续)

傍晚,宇文温坐在凉亭里,看着周围绽放的菊花,想起今日御宴上,几名“探花使”折了菊花,迎接状元卢楚入席的情景。

“菊花”二字,在后世已演变为另一个意思,宇文温如今看着菊花,想到的却是一首诗。

那是一个秋天,长安城门处,一名进京赶考的考生,得知自己未能金榜题名,落寞离去,回望气势宏伟的长安城,两眼闪烁着火光。

他想想自己多年参考却屡试不第,心中愤懑,在城门处徘徊良久,最后写了一首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就是著名的反诗《不第后赋菊》,作者是唐末枭雄黄巢。

宇文温当然知道这首诗,所以看着满园绽放的菊花,想想那有些许口吃的状元郎卢楚,又想了想糊名试卷启封时的刺激,沉吟起来。

试卷全程糊名,状元人选完全不可控,就和抽奖差不多。

“抽”中世家子弟倒无所谓,反正看成绩说话,万一抽中某位样貌奇特之考生做状元....

说实话,宇文温没有以貌取人的想法,可将来有个丑八怪站在朝堂上,总会有些膈应,毕竟按照“传统”来说,选官就得选样仪表堂堂(至少样貌端正)的人,如此才能维护朝廷的体面。

但是单纯因为样貌或些许残疾就断了读书人的入仕之路,那还行科举做什么?

依旧选高贵的高门士族子弟当官,一个个都是天生贵种,朝廷面子要多大有多大,至于样貌,士族子弟可是祖传的高贵样貌特征,譬如太原王氏出了名的祖传酒糟鼻,谁敢说难看?

这么一想,宇文温就没怎么纠结,科举是人才选拔制度,不看血统,不看出身,就看才能,所以额外加个样貌、身体健全的限制没意思。

更别说这种限制真要实施,只会给人以借口,为难普通考生报考。

口吃、说话含糊不清、身有残疾、样貌丑陋,这要如何判断?

朝廷不可能为此定个标准出来,那么就是各州郡的官吏说了算,真要这么实行,可想而知会有什么后果。

细一点说,一个读书人,服兵役上战场,在战斗中负伤,四肢残缺,或者脸上被砍了一道疤、瞎了一只眼,那是不是这个人此生就没资格参加科举?

那谁还愿意为国征战?

限制是不可能限制的,糊名是必须糊名的,殿试试卷阅卷时也得糊名,以尽可能体现公平、公正,不然就会让落第的考生不满,认为不是自己不行,而是考试有黑幕。

到时候酒喝多了,在长安城门题反诗,一股“错的不是我,是世界”的中二气息,那场面还真是膈应人。

至于坚持糊名阅卷导致选出个样貌狰狞之人来,宇文温现在觉得弊大于利:这不正体现了朝廷开科取士的“公平”和“公正”么?

如果将来,朝堂上有样貌丑陋的官员,引得外国使节侧目,那么鸿胪寺的官员,可以挺直腰杆回答:“我天朝上国唯才是举,只要有真凭实学,即便是样貌丑陋、身有残疾之人一样得朝廷重用!”

尊重人才、唯才是举,这才是一个国家的脸面,宇文温觉得新时代的科举,就该有一番新气象。

他不怕有落第学子如晚唐黄巢那样心怀不满而造反,也不怕有落第学子若北宋张元那样投靠敌国、报复国家,但必须尽可能确保考试选拔的公平、公正。
首节 上一节 2507/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