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2380节


新城池的城墙分为二期工程,一期为夯土城墙,二期便是给夯土城墙包砖,成为夯土包砖城墙,再配合四周炮垒,届时这座名为“绥远”的城池,将会成为阴山山脉周边地区最坚固的堡垒。

也是周军在阴山防线的前沿出击据点。

驻于此的周国精锐骑兵,随时可以经由白道翻越阴山,对阴山北麓广阔的漠南草原发动进攻,而阴山南麓大片广袤的水草丰美之地,不再是突厥的牧场。

工地南侧,绥远筑城使、皇子宇文维宁,看着河流以南那一望无际的平原,不由觉得心旷神怡,这片地区,可以放牧也可以农耕,不好好开发,真是太可惜了。

宇文维宁知道,这是战国赵的云中郡故地,是父亲所说阴山以南、黄河河套以西的膏腴之地,用作牧场,可以蓄养战马万匹,用作农耕,可以开垦出良田万顷。

这样的宝地,一直未能为中原有效开发,沦为草原势力南侵的跳板。

宇文维宁知道,归附皇朝的突厥启民可汗,曾经请求带着部众到此游牧,以图东山再起,请求却被父亲婉拒,因为这片地区,必须掌握在朝廷手中。

而经营这片地区的关键,就是要有个核心城池,这个城池首先要扼守白道南端,挡住南侵的敌人,然后有充足的水源,有高大的城墙,完善的居住设施。

这座新城,要成为驻军和屯田百姓的庇护所,为归顺朝廷的突厥牧民提供安全过冬场所。

绥远,就是这座核心城池。

东西走向的阴山,宛若一堵巨大的城墙,横贯在中原(并朔地区)和草原之间,所以阴山防线,是中原抵御草原的第一道防线。

元魏时,沿着阴山北麓设了六镇以为边防,防范柔然,现在,朝廷要重建防线,却要先在阴山南麓站稳脚跟,筑城屯田,以当地产出来供养边防大军。

然后稳扎稳打,将防线推进到阴山北麓。

白道,是大军往来阴山山脉南北的唯一通道,扼守白道北端的武川、白道南端的绥远,就是阴山防线的门户。

阴山北麓的武川故城,是宇文氏的祖宅所在,孤悬在外多年,如今已为皇朝收复,修葺一新的城墙,沉甸甸的火炮,足以击退来犯的突厥大军,守住白道入口。

而阴山南麓的绥远,将是武川的有力后援,早日完工,屯田军民就能早日安心开荒种地。

宇文维宁肩负着筑城重任,虽然形同开荒,困难重重,还有可能要和突厥各部打交道,与狼共舞。

但年轻的皇子却满怀信心、斗志昂扬。

宇文维宁虽然年轻,却知道父亲在他这般年纪时,已经在黄州大施拳脚,而他,有信心将绥远建设为边塞第一大城,使得阴山南麓成为塞上粮仓。

第二百零三章 雁人

阴山山脉南麓,黄河北岸,汉九原郡故地,一座由堡寨扩建的城池边上,许多农民正在新开垦的田里劳作,为农田供水的水渠里,刚抽上来的黄河水流淌着。

黄河边上,立着几座水车,不断将河水提到岸上水渠,灌溉着周边农田,水车边上一字排开许多立轴风车,依靠时有时无的风力,将河水提到水渠。

风车阵里,几名男子正在忙碌着,检查各风车是否安装到位,顺便检查抽水唧筒是否运动自如。

风力抽水机,是靠着风力推动风车转动,然后通过简单的传动装置,将旋转运动转变为抽水唧筒内唧杆的往复运动,以此进行抽水。

风力抽水机的抽水效率不高,但运行成本很低,只要有风就能运转,昼夜不息,若数量够多,提水量还是不错的,这对于开荒的农民来说,是堪用的提水工具。

屯田的农民,并不是本地人,多为并朔百姓,均为商社或商贾的雇农,过完新年,便启程来到这里,抓紧时间开荒,播下种子。

忙碌到秋天,待得收获完毕,雇农们便返回家乡,带到来年回到这里,进行新一年的劳作。

他们和大雁一样秋去春来,所以被称为“雁人”,而雇佣他们到边疆屯田的商社、商贾,就将屯田所得粮食上缴当地驻军,换得“盐引”、“糖引”。

再以此到并州官府处换取食盐、白糖,转卖生利。

此即为“开中法”,是朝廷为了解决边军粮食问题而推行的政策,本来官军边防仅限于朔州边境,但现在延伸到阴山南麓黄河河套地区,新设的堡寨,需要用这种方法来保证驻军的粮食供应。

商贾只要将粮食运到指定地点,就能从当地驻军手中获取“盐引”、“糖引”。

有脑子灵活的商贾或商社,直接雇佣百姓在边军驻地附近开荒种田,于是省去了长途运输之苦,省时省力。

为了节省成本,商社雇佣的农民不会在边军驻地过年,水车和风车,会提前拆了收入库房,来年再用。

“雁人”们开垦出来的农田,属于商社或东主所有,待到以后,这可是不得了的财富。

黄河边上,许敬诚看了一会立轴风车的运转,觉得这玩意的抽水效率太低,当然,对照物是蒸汽抽水机,不过立轴风车不需要烧煤,倒是节省了很多费用。

如果不是这里缺煤,他真想装上蒸汽抽水机,到时候能灌溉的农田面积更大,即便要烧煤,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划算的。

许敬诚是并州人,家族世代经商,并州境内开始普及的蒸汽抽水机,他颇为熟悉,只是并州煤多,所以蒸汽抽水机随便用,而这九原地区没什么煤矿,所以用不了蒸汽抽水机。

许敬诚本来在朔州做买卖,父亲得知官府行开中法,便让他带着雇来的农民到九原屯田,以屯田产出换取盐引、糖引。

雇农是“雁人”,今年秋后要回家,许敬诚却不是,他今年冬天得留在九原,为家族产业的发展做准备。

如今的九原城,已经不是单纯的军寨,朝廷在阴山南麓设丰州,以新筑的绥远为州治,又在九原地区设九原郡,以九原城为郡治。

所以,九原城开始接纳平民百姓定居,许敬诚及家人便是其一,只是因为九原地区荒废已久,没有熟田可以耕作,连驻军的粮食都要靠并州运来,没有太多余粮供给寻常百姓。

但随着城外开垦的农田越来越多,再过几年,九原本地的粮食产量上来后,不仅能养活驻军,还能养活更多的平民,而到了那时,火轮船也会开到这里,运来大量的物资。

想到火轮船,许敬诚不由得看向河面,只要不是冬天,这里的黄河河段是可以行船的,而传闻中的火轮船,据说可以从黄河下游关中地区逆流而上,克服千辛万苦,将物资和人员运到九原。

到时候,九原就会变得繁荣起来,这也是许敬诚提前到九原开荒的原因。

阴山南麓的这片地区,虽然水草丰美,但两年以前还是突厥的牧场,朝廷在这一带驻军,以开中法引商贾运粮,实际上参与开中的商贾要冒很大风险,因为突厥人随时都会入寇。
首节 上一节 2380/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