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2370节


这些煤气在炉内聚集起来,经由管路源源不断向外输送。

铺设在地下的输气管路,连接着许多煤气路灯,这是灯杆为铜制、高约一丈的玻璃煤气灯,当煤气接通之后,有宦官、宫女们陆续将煤气灯的气阀打开,然后在玻璃灯罩内的气嘴出点火,将涌出来的煤气点燃。

为了避免玻璃灯罩内燃烧的煤气顺着管路往回烧,煤气灯内有机关,是为“水封”。

这些煤气路灯带来的光明,说暗也不暗,比起灯笼来,照明的范围大了许多,让皇宫内的主要通道都亮起来。

灯光说亮也不亮,未能将皇宫各处照得宛若白昼,比起高压电弧灯的光照效果差远了。

但高压电弧灯太危险,寿命又短,使用成本太高。

宇文温如是想,高压电弧灯及其输电线路、发电机,对于皇宫来说太危险了,他不想哪天来个漏电事故,全家被电死。

中外历史上第一个死于漏电事故的皇帝,这种成就可不好。

此时,宇文温站在一座煤气路灯下,抬头看着玻璃灯罩内闪烁的火光,很满意。

灼热的煤炭遇到水蒸气,发生反应后产生一氧化碳和氢气,此即为“煤气”(水煤气),点燃后亮度不错,可以用于照明。

而用于照明的煤气灯,在原本的历史里,大概出现于十八世纪,到了十九世纪初,日不落帝国的首都伦敦,实现了煤气灯公共照明。

从那时起的半个世纪,煤气灯照明代表着“现代文明”,直到电灯的出现,煤气灯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煤气灯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但原理简单,煤气发生炉的制作也不算复杂,只要有了蒸汽锅炉,就能做出煤气发生炉,只要解决了安全问题,煤气灯就能用来作为可靠的照明设备。

对于宇文温来说,煤气灯是沼气灯的升级版,他还没登基时,王府里就用上了沼气灯,后来全家搬入皇宫,便在宫里建了沼气池、布设沼气灯管路,如今升级为煤气灯,倒也不会太麻烦。

沼气池,靠收集粪便发酵产生沼气,供气量不足以实现沼气灯的大规模使用,宇文温希望夜里的皇宫能明亮些,但又不想烧那么多蜡烛,于是想起了在黄州西阳五庄观用来做实验的煤气灯。

煤气灯早几年就已经实用化,被五庄观的道士用来当做分光镜的光源,而西阳城内纺织工场也开始使用煤气灯,以便确保工场能在夜里能够正常生产。

正是有了数年的大量使用,使得煤气发生炉变得日趋完善,煤气灯的制作、使用也有了经验教训,以此为基础,宇文温的构想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第一阶段,让皇宫全区域实现煤气灯照明,而现在因为成本问题,煤气灯只能在皇宫的主要区域使用,待得煤价进一步下降,整个皇宫普及煤气灯照明就指日可待。

待到那时,第二阶段就可以开始了:让煤气灯照明成为时尚,让喜欢攀比、讲排场、斗富的权贵、大户们,在自己的府邸也使用煤气灯照明。

宇文温想要的结果,是长安的权贵、大户们全面普及府邸煤气灯照明,让煤气灯照明和暖气一样,成为新时代斗富、攀比、讲排场的门槛。

这个时代的所谓排场,无非就是生活奢靡,仆人们都穿着绫罗绸缎,府邸内假山、园林自成一体,靠着庄园自给自足。

对于宇文温来说,这种排场太俗,诸如晋时石崇、王恺斗富的几个手段,除了铺张浪费之外没什么意思,所以他要引领时代新潮流,让斗富显得科技含量高些。

首先,冬天要有暖气,不光是卧室、书房,宴客厅也要有,箭堂也得有,不然主人都不好意思招待客人;

其次,府里必须要有煤气灯照明,让府邸在夜里宛若白昼,这才有逼格;

府里有了这两样,再说什么斗富,不然连煤都烧不起的穷逼,有什么资格比排场?

权贵、大户们有攀比的需求,而煤气灯也确实有用,于是对于煤炭的需求不就蹭蹭蹭上去了?

宇文温走在灯光小路上,感受着华灯初上,憧憬着第三阶段的美好景象:长安主要街道在夜里实现煤气灯公共照明。

科技必须让大多数人获益,如此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宇文温要推广煤气灯,不止让煤气灯沦为权贵斗富的玩物。

煤气燃烧带来的光明,应该服务于熬夜苦读的莘莘学子,应该服务于千家万户,在漫漫长夜为百姓带来光明,哪怕这光明只是来自于街边路灯也好。

即便煤气灯公共照明仅限于长安、洛阳、晋阳、邺城、广陵等大都会,以及黄州西阳、鄂州大冶这样的“工业城市”,也会极大刺激煤炭的开采。

为了促进煤炭行业的发展,宇文温除了搞虚假宣传骗人,也实实在在的做努力,他深信在数年之后,煤气灯的使用成本会越来越低,让官府的财政能够承担起煤气灯公共照明。

明亮的夜晚,适当解禁的宵禁,会让人们的夜生活更加丰富,创造更多的商机,而有了可靠的低成本照明,工场即便是在夜里,也能够全力开工。

“三班倒”的纺织工,每班工作八小时(四个时辰),靠着煤气灯,实现了“人停机不停”,而其他工场也是昼夜不停运转,吞噬无数原材料,生产出大量产品。

此时此刻,宇文温相信在许多地方,点着煤气灯的工场正在加班加点搞生产,相比之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大小庄园,佃农们肯定在休息。

生产力的竞赛,赢者通吃,败者倾家荡产,你们这么懒,凭什么赢?

第一百九十四章 凭什么赢?

运行中的蒸汽锅炉发出轰鸣声,一旁的高炉同样如此,营州总管杨济看着眼前的庞然大物,看着正在忙碌的锅炉工,又看看一旁耀眼的煤气灯,转身走出院子。

夜色下,四周泛起光晕,这是煤气灯带来的灯光,给徒河城带来些许光明,虽然光照有限,却让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城显得生机勃勃。

寒风吹拂,杨济紧了紧披风,沿着灯光小路向前走去,虽然此时尚是秋天,但辽地早寒,中原可能依旧炎热,但在这辽西之地,已经算是入冬了。

道路一侧是高大的库房,里面存储着大量来自莱州的煤炭,储量足够维持徒河城内煤气发生炉使用到明年开春,确保煤气灯的光照,让徒河在夜里维持微弱的光明。

按照天子所说,如此做法可以在徒河营造出万家灯火的感觉,让徒河城里的新居民们从心理上不会觉得孤单,杨济对此存疑,但既然煤气灯已经装上了,就得用起来。

煤气灯不仅能照明,还能稍微取暖、加热食物及水,所以即便是在徒河小范围使用,也能给城中军民带来便利。

杨济觉得反正朝廷承担得起在徒河用煤气灯的开支,要用就用,也好让历史悠久的徒河城,焕发出青春。

营州昌黎郡徒河县地界,已被朝廷设为锦州,州治徒河,为汉时辽西郡徒河县故地,徒河城位于彭卢水畔,彭卢水就是汉时“唐就水”,在徒河下游东南三十余里外入海。

入海口宽阔、可通大船,那里如今已成为一座繁忙的港口,名为锦州港。
首节 上一节 2370/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