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2240节


一枚“明德通宝”的面值是一文,而制币工艺无论再怎么改进,其制币成本都无法做到低于一文。

用贵金属来制作货币,只要面值太低,就逃不掉如此结局。

要解决这个问题,好像也不难。

对于正在现场参观造币过程的太子宇文维城来说,他觉得只要规定一枚“明德通宝”的币值为两文,朝廷制币就不会亏,或者不会亏太多。

对此,皇子宇文维翰和宇文维宁也持相同看法,兄弟仨心中如是想,却不敢开口,因为他们知道父亲肯定会想到这里点,却没有实施,一定是因为实施起来有问题。

宇文温看得出儿子们所想,于是问了个问题:“钱币的本质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兄弟仨都答道:“是流通的通货。”

“没错,通货要流通起来,得有人用,还得方便人用,它才有流通的价值。”

宇文温化身“经济学教授”,开始向儿子们灌输基本的经济学常识,虽然他本人不怎么懂经济,但见识总归超越这个时代很多,所以他觉得很有必要将后世的一些常识,当做家传知识传授给儿子们。

“你们是知道的,一文钱可以做很多事,譬如喝大碗茶,吃一碗素面,喝一勺‘亳州马尿酒’或者‘交州狼目’酒...”

“一文钱,对于我们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一文钱却很重要,他们生活不易,能用一文钱买来些许欢乐,足以让自己产生一些勇气,直面惨淡的人生。”

“用一文钱来消费,买来些许欢乐,对于家境拮据的人们来说,已经是一种很奢侈的行为,如果这样的消费最低从两文起,他们该怎么办?”

“天下百姓,对钱币的需求就是面值一文,他们可能一辈子的积蓄都不到十贯钱,也奢侈不起来,所以五铢钱流行千年,币值一直都是一文。”

“历朝历代不是没铸过‘当十’钱、‘当百’钱、“当千钱”,结果如何,你们都知道了。”

“问题首先在于信用,推行大钱的朝廷,自己都不遵守自己做出的币值兑换规定,百姓自然也不会遵守,而大钱对于百姓来说,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所以这种钱币活不长。”

说到这里,宇文温点出关键:“其次,许多百姓目不识丁,不会算数,买卖物品时若一文钱一文钱的算,他们靠数手指好歹算的过来,你让他们两文钱两文钱的算,又如何算得清?”

“朝廷铸币、制币,首要之务是为了方便百姓,为了民生,而不是为了敛财,所以一枚铜钱面值一文,这是铁律,谁也改变不了。”

兄弟仨听得父亲这么说,一个个恍然大悟,他们时常跟着父亲微服出宫,到市井中体验寻常百姓的生活,所以大概知道对于寻常百姓俩说,一文钱意味着什么。

他们从小锦衣玉食,本来对钱都没什么概念,却因为跟着父亲体察民情,知道一文钱可以做很多事,知道一个平民家庭,很可能一辈子的积蓄也就几贯钱。

几贯钱,连一个月的暖气费都不够。

宇文维城看着眼前的造币机器,只觉感触良多,制作钱币即越作越亏,也得咬牙扛着,这就是一国之君的责任,父亲说得对,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不过...

“父亲。”宇文维城看着宇文温,问道:“‘明德通宝‘钱是为了利民而制作的,那么‘金银陌’就是为了、为了...呃...”

宇文温直面疑问,答道:“没错,‘金银陌’是为了盈利而造,赚有钱人的钱,拿来弥补制作‘明德通宝’的亏空。”

“两种钱币,一比一百的兑换值,但有本质上的不同。”

君子耻于言利,结果一家子此时就在言利,仨兄弟有些放不开,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呃....那...那,那有钱人不是精得跟什么似的,又如何老老实实被朝廷用‘金银陌’赚钱?”

宇文温的回答依旧很直接:“下套呗!”

第八十四章 下套

造币厂一隅,议事厅内,宇文温正在给三个儿子上课,传授奸商秘诀....经济学知识,因为事关重大,所以在场只有他父子四人,其余人等一律回避。

宇文温在开讲前,先让儿子们算几个数。

汉时传下来的重量换算制度,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所以一斤等于三百八十四铢,这是重量单位斤、两、铸的换算。

然后是物价。

一斤铜,如今在市面上的售价大概是八十到一百文之间波动,取中间值,即每斤铜售价九十文。

同样,一斤(三百八十四铢)铜用来铸造五铢钱,考虑折损(即火耗,以九折计),大概能铸造六十九枚五铢钱。

同等重量的一斤铜,作为铜料拿来出售,能卖九十文,做成铜钱后,面值六十九文,如此明显的价格差,有多少铜钱都不够用,因为会有不法之徒把钱熔了当做铜料出售,借以牟利。

若这五铢钱里铜的重量只有四铢(含铜量百分之八十),考虑折损能铸造八十六枚五铢钱,好像不亏,但这样的五铢钱,会被百姓认为是劣钱。

用这种劣钱买铜,原本售价九十文一斤的铜(以好钱计),商贩至少要收一百一十文以上(以劣钱计)。

八十六文对一百一十文,照样亏。

天下各地对铜的需求量一直都很旺盛,而历代朝廷为了铸币,不得不实行力度不一的铜禁,如此一来,愈发导致铜的短缺,造成铜价上涨。

而成色好的铜钱,就成了民间最直接、易得的铜来源,大量好钱被人熔了做成铜器。

一边是朝廷竭尽全力铸钱,一边是民间竭尽全力熔钱,此消彼长之下,朝廷发行多少铜钱都不够用,而且发行得越多,亏得越多。

这是个死循环,千年无解,但宇文温现在要说的不是这个问题,只是让儿子们记住这个几个数字。

接下来,他依旧说物价,这回说的是银价。

通常认为银价大概是一两白银一千文,即一两白银兑换一千文(一贯)铜钱,但实际上因为白银比铜的产量更少,银价一千文是有价无市。

各地银价多有不同,总的来说,市面上的银价(成交价)至少得是一千二百到一千三百文左右,为了方便计算,还是按照一两白银一千文(一贯)计。
首节 上一节 2240/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