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1952节


然而官道虽然古来有之,却不是平坦大道,某些路段颇为崎岖,如果是轻便马车通过倒也不要紧,但满载着沉重货物的马车和独轮车走在上面,会比较吃力。

对于这支正在向长安行进的队伍来说,输送的物资虽然很多,但相对比较轻松,因为官道已经经过整理,相对往日平坦了些,而坚固耐用的四轮马车,分担了许多沉重的货物。

故而推着小车的青壮们轻松些许,才有空闲看着北侧那砥柱山,不时发出感慨。

而让他们津津乐道的事情,是队伍所输送的货物,这些货物之中,除了必然有的粮食、布帛,据说还有各种海产。

首先是在长安大受欢迎的昆布,又称海带,还有瑶柱、咸鱼等名贵海产,与此同时,还有海边盐场出产的精盐,以及据说是海外番邦出产的海参。

一说到海参,许多人都觉得很奇怪,大家只听说过长在土里、极其名贵的人参,却从没听说过长在海里的人参。

海里都是盐,这种人参吃起来会不会很咸啊?

平民百姓没见过世面,不要说人参,就连肉都没机会多吃几口,更别说知道海参的味道,所以运送物资的青壮们,只是将这当做奇闻异事,日后在同乡面前炫耀的本钱。

自从那什么市舶司成立后,运往长安的海外方物就多了起来,也正是因为如此,常年往返于两京道的百姓,才得以接触到各种稀奇的海产。

当然,所谓的“接触”,实际上就是听说而已,市舶司运往长安的货物,都装在一个个上了封条的木箱里,大家最多闻到些腥味,实物是没资格看的。

但大家都知道,这些海产运到了长安,扣除送入皇宫的那部分,剩下的海产,能在东西市卖出好价钱,如今的长安城里,对于昆布、海参等异国海产的需求可是很大的。

青壮们正幻想着昆布是如何的美味,却见前方道路旁土坡上聚集着许多人,这些人之中,有几位身着官服,正看着河中的砥柱山,指手画脚。

这样的情形,青壮们见得多了,一般是路过此处的官宦,见着宏伟的砥柱山景色不由得流连忘返,摇头晃脑作诗,感慨一下景色秀丽。

但今日这群人的行为有些奇怪,土坡旁有人搭起三脚架,架着奇怪的装置,那人把脸靠向装置,也不知在鼓搞着什么。

其他人看上去像是吏员,在坡边忙碌着,有人搭起三脚木架,架子上有个奇怪的装置,有人把脸贴着这装置,也不知在折腾什么。

那几个身着官服的人,拿着几张纸,相互间在议论着什么,看上去不像是提笔作诗,更像是在画画。

队伍缓缓经过土坡,继续向前进,而土坡上的人们,依旧在热烈讨论。

现场勘测砥柱山附近地形的将作大监宇文恺,看着一组组“测绘数据”,眉头渐渐紧锁,他已经不像一开始那样,对自己的计划能成功有绝对信心。

遑论驳倒质疑者。

宇文恺精于工程、营造,先前主持了洛阳新城的建造,去年又开始主持长安新城的选址、规划和建造,但他一直想要进行的一个大工程,就是炸掉砥柱山。

有了轰天雷,这不是痴心妄想,而只要把砥柱山炸掉,就能让三门峡黄河河段通行无阻,天险从此不在。

这是一个壮举,千百年来一直耸立在此的砥柱山没了,那么大量漕船就能满载关东各地输送的物资,在纤夫的帮助下逆流而上,经由广通渠抵达长安。

长安是国都,人口众多,需要大量的粮食、布帛和各类物资以供不时之需,每年运送这么庞大的物资进入长安,费时费力,漕运最划算。

但砥柱山的存在,让三门峡成为黄河漕运的喉中刺,疼痛难当。

所以,一心要解决长安漕运问题的宇文恺,打算用轰天雷炸掉砥柱山,疏通黄河漕运,名留青史。

为此,他精心做了一番规划,并且多次上书,陈述利弊,本来丞相已经快要被他说服了,却横生枝节。

有人质疑他的方案,认为有严重隐患,声称一旦砥柱被炸掉,三门峡河段不但不会从此变得通畅,反而会偃河逆流数十里,祸害上游沿河一带地区。

宇文恺为了根治砥柱山这一“顽疾”,呕心沥血才制定出来的方案,自觉万无一失,如今被人这么质疑,当然要反驳,然而若是其他人质疑倒还好说,却偏偏是那一位质疑他,这下就比较麻烦了。

去年初,天子崩、新君继位,皇朝宗室、豳王宇文温,任东京小冢宰、洛州总管,坐镇洛阳,经营河南。

这一年多来,豳王政绩突出,又与身在长安的丞相、杞王宇文明互为表里,牢牢控制着朝廷内外局势。

豳王战功赫赫,有“常胜”之名,如今坐镇洛阳,威慑关东,策应关中,故而有人称其为皇朝“中流砥柱”。

宇文恺明白,他要解决掉面前的这座“中流砥柱”,就得先过洛阳那位“中流砥柱”的关才行。

想到这里,宇文恺看着手中那本厚厚的书,有些无奈:但在那之前,得先把“西阳测绘术”研究清楚。

第五十六章 中流砥柱(续)

翌日,陕州弘农,城内官署,将作大监宇文恺和几名同僚继续就如何解决砥柱之险、疏通黄河漕运进行讨论,这个问题无论最后采取什么措施,都必须解决,因为丞相已经下了命令。

关中物资输入关中,低下的运输能力是个大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不然随着时间推移,京城所需粮食越来越多,迟早有一天,原本富饶的关中地区其产出养不活愈发庞大的人口规模。

这不是开玩笑,虽然关中富饶,但因为长安为都城,所以聚集长安城及周边地区的人口有数十万之多,仅凭关中之地的粮食要养活这么多人已经很勉强了。

丰年尚可,一旦年景不好,关中爆发饥荒不是不可能。

故而每年来自关东各地上缴的租粮,就是维持长安百姓生活的必需之物,而关东输入关中的粮食,其数量连年递增。

前年,关东输入关中的粟麦大概是十八万斛,去年输入关中的粟麦有二十万斛,至于今年,种种迹象表明,关东输入关中的粟麦,将近二十三万斛。

这样的数量,看上去不算太多,问题在于无论漕运、陆运,以两京道目前的运输能力想要完成日渐增多的输送量,已经是捉襟见肘。

再过几年,随着天下太平、长安人口继续增加,恐怕每年输入关中的粟麦不低于四十万斛,如果不提前做准备,到时候很容易爆发饥荒。

所以,丞相对于这个问题很重视,也正是因为如此,宇文恺提出炸掉砥柱山、疏浚三门峡漕运航道的方案,让丞相颇为动心。

然而宇文恺这几日在现场再度勘察地形后,对于自己的方案能否圆满解决问题有些信心动摇,但摆在他面前的现实,就是无论怎么做,都不理想。

漕运不好疏通,而陆运同样比较麻烦,因为两京道并不是平坦大道,对于满载货物的马车来说,官道上许多地方崎岖难行,极大阻碍了陆路的运输能力。
首节 上一节 1952/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