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1766节


“水力针织袜机,每个时辰能织袜十对,线够的话,一昼夜能织一百二十对袜子。”

她顿了顿,说了个新名词:“织袜机连续运转时,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达到六十八个时辰,也就是持续无故障运行五天多,即便出了故障,修一下就好,所以怎么能不贵?”

“而织袜机运转时,操作工操作起来不会太累,三班轮替,人停机不停,成本就降下来了。“

贾牛想了想又问:“嫂子,这样的机器织出来的袜子,要卖多少钱一对?”

“不算织袜机成本,以麻、葛线织一对袜子,成本大概在三文,一对袜子在邸店姑且卖六文钱,如此低廉的售价,还怕卖不出去?还怕百姓穿不起?”

吴明对这个成本觉得不可思议:“三文钱成本、六文钱售价?那一个人只要有手有脚,认真劳作,一日的收入就能买几双袜子了!”

司马令姬点点头:“水力针织袜机,可以大批量、低成本织袜,让袜子的成本降下来,让穿袜子的成本大幅降低,那么百姓们每日着袜的生活方式,迟早会出现。”

掷地有声的结论,让在座其余三人十分赞同,不过贾牛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他脑子有点乱,于是拿笔在纸上算了一下,疑问越来越大:

“即便如此,按一台机一昼夜能织一百二十对袜子,一个月能连续运转三十日,织出三千六百对袜子,除去织袜机的购置成本,每对袜子三文的利润,卖出去后利润为一万八百钱,按十贯计...”

“而一台水力针织袜机折铜钱五百贯,那得...织五十个月的袜子并全卖出去才能回本啊!”

司马令姬笑了一下,笑容有些神秘:“所有参与流通券联保的西阳纺织作坊,都会陆续开办针织作坊,首先织袜子,第一批共三家即将正式营业的作坊,每个作坊都有五十台织袜机,我们这家就是其一。”

“原料够、没出太多故障的话,月织袜不下十七万对,不久,会有一个大订单。”

“如今前方正在打仗,冬天就快来了,所以官府要为出征的将士们采购寒衣,去年亦是如此,将士们所穿布袜是随军裁缝用布帛在军营缝制,而今年官府要为将士们采购针织袜,大量采购。”

听到这里,贾牛激动起来,说话声音都有些打颤:“那么..莫非...”

司马令姬莞尔一笑:“大王要借着这个机会,让所有投资开设织袜作坊的东家,把购买水力针织袜机的成本赚回来!”

“所以....往后每台机每月差不多十贯的利润....”吴明话说到这里都有些结巴了,“五十台织袜机,袜子销路不错时,每月就是五百贯的利润...一年六千贯?这么多?”

“这利润太少了。”

司马令姬见夫君终于认真起来,心中雀跃不已:“方才所说,只是以麻、葛线织一对袜子为例,那只是打开市场的廉价品,靠的是薄利多销,要高利润,得靠别的袜子...此事以后再说。”

说到这里,她合起画册,向在座之人透露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她原本没资格知道,但西阳王府把即将正式开业的针织作坊转给她夫妇,有些秘密就会透露。

“大家都知道,黄州以水力纺织布匹而出名,然而现在山南各地,大量水力纺织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黄州的纺织业若不及时应对,迟早会衰落。”

“山南各地的大户,当年以供应当地所产麻、葛到西阳为代价,和黄州的纺织作坊定下契约,约定期限结束后,黄州纺织作坊向他们转让水力纺织技术。”

“现在,各地大户自己的水力纺织作坊开始投产,把当地及附近地区出产的麻、葛消耗掉,再也不会供应黄州这边,畅销各地的黄州布,产量上不去不说还会下跌,价格没有优势,销量会大幅萎缩。”

“大东家们不会坐以待毙,大王也不会看着黄州兴盛的纺织业凋零,所以,针织机出现了,这既是黄州纺织业的终点,也是新起点,而黄州正在起步的针织业,别处无法抗衡。”

“价廉物美的针织袜,只有黄州的针织作坊能织出来,水力针织袜机只有西阳王的工坊能制作,只有工坊的工匠能维修,而这些针织袜机一台也不会离开黄州!”

“价廉物美的针织袜,必然会像先前物美价廉的黄州布一样,畅销各地,那么各地大户想要从中牟利,就得跟黄州的大东家们合作,所以,各地的葛、麻等原料,还是得老老实实低价供应到西阳来!”

“针织袜的原料,不光是麻、葛,而且产品不光袜子,还会有别的针织品,所以,针织作坊的产品种类会增加,作坊每月的利润绝不止区区五百贯。”

区区五百贯,好大的口气,但贾牛可不认为嫂子在说大话,他和媳妇对视一眼后,有些不好意思的开口:“呃...那个...之前说的入股的事情....”

吴明见着司马令姬点头,哈哈一笑:“都是好兄弟,就按先前说的办!”

“王府当然是针织作坊的二东家,你老贾,就是三东家!”

第一百八十八章 冷汗

上午,一处食肆内,柳桢正在用膳,吃完朝食之后去街上转转,西阳城的饮食比别处要好很多,所以他每次来西阳,都要大快朵颐一番。

西阳的饮食里,烹饪手法有“炒”,这是别处之前从没有过的厨艺,西阳各食肆、酒肆都有手艺不错的厨子,能炒出各类美味佳肴,往日里很寻常的食材,经过那么一“炒”,风味就变得与众不同起来。

西阳的特色菜,排第一位的就是“东坡肉”,还得是“红烧”的那种,每个来西阳的过客,只要不是囊中羞涩,必然要吃一吃东坡肉。

很多人吃了之后都会念念不忘,而其他西阳美食,同样让人齿间留香。

每到西阳,柳桢的胃就会很累,因为各种佳肴让胃应接不暇,他每天都可以点不同的菜色,而随着西阳城内人气越来越旺,各地的菜肴也在西阳出现,真是饕餮们的福地。

山南不靠海,黄州亦是如此,然而在西阳城,可以吃到海边特产诸如鳆鱼、墨鱼等,虽然价格不菲,但各种海鲜佳肴让柳桢吃了之后大呼过瘾。

嘴巴过瘾,钱袋就不那么过瘾,不过对于他来说无所谓,因为完全撑得起这样的花销,

柳桢是荆州人士,家住穰城附近,家族子弟众多,实力雄厚,他又多年经营族产,钱袋鼓囊囊,不然哪里能在西阳逍遥快活、品尝各种美食。

他虽然不是黄州人,却对西阳很熟悉,可以说,当黄州出现物美价廉的水纺布时,他是头几批到西阳进货的商贾之一,这几年亲眼看着黄州的纺织业从诞生到成长,然后是如日中天。

而现在,柳桢要看着黄州的纺织业日薄西山了。

结束用膳,柳桢径直走出雅间,在恭候多时的掌柜那里签了“单”,领着随从飘然而去。

他是这食肆的老主顾,出手阔绰,和东家熟得不能再熟,所以每次用膳之后可以直接“签单”,三个月结一次账。

走在街上,看着热闹的街景,柳桢惬意的哼起小调来,这是他在看皮影戏时听的曲调,觉得颇有禅意,于是时不时哼上一哼,感慨世事无常。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柳桢还不到三十岁,但经商已经有十余年,他是次子,所以从半大不大起就跟着家里的掌柜们学着做买卖,做的还是行商,吃了许多苦头,见过许多悲欢离合。
首节 上一节 1766/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