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1756节


。。。。。。

涡水北岸营寨,军医正在抢救重伤昏迷的丞相、蜀王尉迟惇,方才在南营外的遭遇战,己方骑兵伤亡惨重,而忽然抵达的丞相一行也死了不少人,尉迟惇虽然没有当场身亡,身上却多处受伤、坠马昏迷。

军医对于处理箭伤、刀伤颇有经验,但当大家开始为丞相处理伤口时却愣住了:这伤口不是刀伤,也不是箭伤,伤口处除了流血,没有箭杆。

看上去像是被针扎了一样,然而军医在探伤时,发现伤口里不是针,而是一粒铅子。

敌军大概是用弩发射铅子伤人,这样就麻烦了,因为要把铅子从伤口取出来必然要动刀,还得用滚水烫过的小刀去挖伤口,处理那么多伤口且不说会很痛,光是出血量就会不少。

丞相身上的伤口有八处,两处在手臂,剩下六处在胸部、腹部,手臂上的伤口还可以动刀挖,可胸部、腹部的伤口又如何挖?

更别说射进胸膛、腹部的铅子,恐怕已经伤到内脏,要把铅子挖出来,就得对内脏动刀,这又如何使得?

肉挖了还会长,皮破了会愈合,而内脏伤了,人就完了,哪里还有活命的机会?

军医们只觉得汗出如浆,额头上冒出冷汗,面对身边将领的催促,身体明显哆嗦起来,眼下他们无法妙手回春,可若救不回丞相,自己的命也就没了。

尉迟惇缓缓醒来,刚好将军医的表情看在眼里,他因为失血过多而苍白的脸,平静如水。

方才遇袭时,他负伤坠马,当时就失去知觉,现在才醒过来,然而浑身的疼痛,渐渐模糊的意思,让尉迟惇明白自己的伤很重,已经救不回来了。

这是天意么?

尉迟惇如是想,心中满是悲愤,他已经尽力了,真的尽力了,就像玩樗蒲博采那样,他每一把都投出了雉采,别人几乎不可能赢他,结果就是有一个人每把都投出了卢采,硬是压他一头。

雄心壮志,即将烟消云散,尉迟家族的前途未卜,尉迟惇不由得悲从心中来,眼前浮现出父亲的样貌,依旧那么的严厉而和蔼。

父亲一直不愿意迈出那一步,他迈出了,为的是家族,所以无怨无悔,只是如今却未能扭转颓势,自己又如何面对父亲?

父亲让他继承蜀王位,让他肩负起家族重任,他没能做好,不是不尽力,是真的无可奈何。

谁也不会想到,五路南下攻打大别山五关的军队会全军覆没,没人能想到远在千里之外岭表广州的一宇文温会突然回来。

没人能想到,宇文温竟然能把一盘即将获胜的棋局逆转。

在战场上,尉迟惇使出浑身解数都不能把宇文温怎么样,而自己控制住的小皇帝,就在戒备森严的邺城皇宫里,被对方派来的人挖地道救走了。

这样的对手,已经出乎任何人的意料之外,如果,如果能重来一次,他一定要把这个人先干掉,无论如何都要干掉!!

天意如此,奈何,奈何....

尉迟惇的意识渐渐模糊,眼睛渐渐闭上,一旁的将领见状大惊,扑上去拼命呼喊着“丞相”,又有人拔刀抵在军医脖子上,咆哮着让其救人。

“你们...不要为难军医....”

尉迟惇忽然睁开眼,艰难开口说话,鲜血从嘴角流出,预示着伤情恶化,他看着面前惊慌失措的将领们,有很多话要说,但时间不多了。

他知道自己一死,邺城会乱,但无论如何家族最重要,所以要尽最后一丝力量挽回局面:“寡人死...不得声张...收兵曹州....派人去...许昌,蜀王位,传给胙国公!传给胙国....”

话未说完,尉迟惇呕出大口鲜血,带着不甘和无奈辞世,在场将领和黄龙兵们见状悲痛欲绝,想嚎啕大哭,却不敢声张,只能呜咽着跪下,用手不住锤着地面。

营寨外,潺潺河水向东流淌,带走了落叶、浮萍,却带不走悲伤。

第一百七十九章 奈何(续)

宁平故城附近,土丘四周一片忙碌景象,士兵们和青壮们正打扫战场,将一切可回收的资源回收,而敌军战殁者的尸体已经被收敛,堆积在刚挖好不久的大坑里等待掩埋。

大战之后,任由大量尸体暴露在荒野里,很容易引起瘟疫,而那些吃了尸体的野兽甚至野狗,会对人肉的味道念念不忘,迟早变成祸害,所以只要时间允许,胜利一方就要掩埋战场上的尸体。

挖坑的人是战俘,运尸体的人也是战俘,战败者的尸体都堆在几个大坑之中,而胜利一方的战殁者,待遇会好些。

十人一排,躺在长方形的深坑内长眠,他们的头发会被同袍剪下一撮,衣袍被剪下一角,然后用布袋装着,写上籍贯、姓名,由军吏统一带回山南,送到遗属手中。

尸体的处理,花费了一番功夫,而各类战利品的整理,同样要花费很多功夫,不光粮草辎重,不光战殁者身上的铠甲、兜鍪,就连到处都是的箭矢,也必须要回收。

一场恶战,交战双方射出的羽箭数以万计,回收的箭矢即便箭杆、箭羽受损,但箭镞却大多还能用,一枚箭镞分量很轻,但上万甚至数万的箭镞汇集起来再度利用,可以省下不少铁。

这就是打扫战场的福利,而只有胜利者才能打扫战场,对于胜利者来说,最大的福利是一排排等候发落的俘虏,此时此刻,大量俘虏集结场面成了最壮观的情景。

昨夜一战,奇迹般出现的强光直接扭转战局,东南道行军将围攻自己的那些敌军打崩,追出二十余里,俘获无算,是一个酣畅淋漓的大捷,而现在,如何处置俘虏就是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自古杀俘不祥,如无必要,一般来说胜利者不会屠杀战俘,能当兵或者被征发随军的青壮,大多是壮劳动力,杀掉的话太浪费,但集中安置又很容易出问题。

所以东南道行军的当务之急,就是赶紧把这些俘虏妥善处置。

被俘士兵只要没有残疾,依旧是难得的兵员,可以补充到胜利者的队伍里,让军队尽快恢复战斗力,或者作为奴隶集中看管,日后赏给有功将士。

不同的俘虏,根据身份有不同的处置方式:譬如战兵,只要服软,就是各部将领争夺的合格兵员,而那些部曲,则看情况而定。

那些受征召服兵役的征召兵,平日里就是寻常百姓,战斗技能不怎么样,却是很好的劳动力,同理,那些随军做苦力的青壮,也是很好的“牲口”。

如何处置俘虏,早有就了默认的规则,一般来说,是把俘虏划为两部分,一部分俘虏要立刻补充进队伍里,填补人员空缺并恢复战斗力,剩下的俘虏则另行看押,慢慢处置。

而胜利者中,在战斗里哪个将领的队伍出力多,就可以优先挑选俘虏补充本部兵马,这就是所谓的“能者多劳、多劳多得”。

出力多的定义有些复杂,不能说追击战阶段俘虏、斩首多的队伍就是出力多,而那些在消耗战阶段硬抗敌人正面进攻的队伍,功劳同样也不小。

这些队伍伤亡大,但斩首数很难统计,如果一味按俘获、斩获来算,反倒变成出力少的队伍。
首节 上一节 1756/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