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1549节


尉迟惇的亲弟尉迟佑耆,在江北广陵被陈军偷袭,猝不及防之下丢了广陵,大军溃散,一败涂地,淮南形势瞬间逆转,尉迟惇收到消息后差点气得吐血。

广陵之败丧师辱国,如此惨败若换成别人,他就要杀人了,奈何是自己亲弟弟,就是真想杀也过不了母亲王氏那关,所以尉迟惇暴跳如雷过后,只能采取措施应对。

官军在淮南败成这样,身为主帅的尉迟佑耆难辞其咎,尉迟惇派出使者到尉迟佑耆退守的钟离,当众宣布处罚决定:夺爵,仗一百,依然担任东南道大行台尚书令一职,戴罪立功。

虽然打了败仗,但兵权,尉迟惇绝不会让给外人,这是雷打不动的原则。

所以哪怕对尉迟佑耆的处罚有些掩耳盗铃,尉迟惇也要厚着脸皮,让弟弟继续掌握兵权,指挥淮南官军,免得为他人所趁,变成另一个高欢。

这场大败,加上不久前尉迟敬在潼关那场大败,让尉迟氏面临的局势愈发严峻起来,由一开始的占据全面优势,变成相持不下。

先发制人、速灭宇文氏的策略失败,反被对方偷袭悬瓠得手,僵持到现在,而江南陈国表现神勇,居然偷袭广陵得手,这样一来,己方要两面作战,这是尉迟惇事前没有料到的。

所以原本就计划进行的各地官员觐见天子一事,成了他稳定人心的好机会,让大家知道官军主力在此,定能保得河南、淮北不失,免得哪天有谁喝多了脑子发昏,做出什么不该做的事,那就不好了。

接二连三的挫折,让尉迟惇有些焦躁,但局势还未失控,他的主力尚在,陈军即便占了淮南,也无力攻取淮北,所以事情的主次要分清。

望向南方的悬瓠城,尉迟惇目光依旧坚定,如果把天下局势比作一盘棋,悬瓠就是生死劫,所以他对悬瓠志在必得。

尉迟惇知道利害关系,他决定即便一时半会拿不下悬瓠,也绝不会解围,绝不会打开铁笼,让宇文温这条疯狗又跑出来咬人!

第四章 应对(续)

中军帐,丞相尉迟惇正和众将议事,开始调兵遣将,化解淮南危局,前几日他忙着安排各地官员觐见天子,具体军务无暇过问,所以今日要抓紧时间,及早定下方略。

按照目前所得消息,陈军正在攻打盱眙、山阳,而退守钟离的尉迟佑耆正在收拢溃兵,加固城防,伺机反击。

广陵之败,官军的真正伤亡情况还没弄清楚,虽然明面上看伤亡十分惨重,但实际上有许多将士没了踪影,不一定是阵亡、被俘、投降,也可能是撤退时慌不择路不知道跑哪里去了,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

这些走散的将士只是丢了辎重,战斗力还在,一旦归拢之后,马上就能投入作战,所以尽快搞清楚实际伤亡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但这是尉迟佑耆头痛的事,尉迟惇要考虑的是全局。

陈军北上,意味着陈国和宇文氏联合,那么尉迟惇之前定下的策略就完全无效了,接下来是选择稳住淮水一线,先把悬瓠解决了,还是把顺序倒过来?

尉迟惇不认为陈国是个有真正威胁的对手,即便对方偷袭广陵得手,他也认为这是对方回光返照,陈国天子陈叔宝是个昏君,陈军将领再能打,迟早也要被自家君主祸害,束手束脚。

虽然陈军偷袭广陵得手,看样子有全取淮南之势,但想要攻下山阳、盱眙、钟离这些淮南重镇,短时间内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尉迟惇认为自己还是先解决悬瓠比较好,但是宇文温守悬瓠守得他没了脾气,总不能任由大量战兵集结悬瓠浪费时间,却坐看淮南烽烟四起。

局势不断变化,所以必须及时根据占据采取不同的应对,尉迟惇决定调集骑兵,要让无所事事的骑兵动起来。

悬瓠已经被他围得如同铁桶一般,骑兵攻城派不上用场,而现在,有新的敌人出现,骑兵正好出击,锉锉对方的锐气。

宇文氏占据的光州州治光城,不久前有援兵抵达,兵力大概在五六千左右,以步兵为主,围城的扬州军与之对峙数日后,奉尉迟惇之命撤退。

扬州军主力返回寿春,协助尉迟佑耆稳定淮南局势,而光城敌军,则由尉迟惇派出的骑兵来解决。

增援光城的敌军,观其打出的旗号,应该是西阳王宇文温的虎林军,这是宇文温的私军,看样子是以增援光城为第一步,为解悬瓠之围做准备。

虎林军的底细,尉迟惇大概知道,这支军队以步兵为主,作战也是以步战为主,靠着长度惊人的长枪来结阵,在战场上和对手耗,耗得对方筋疲力尽再出击。

这种战法,明显是因为宇文温缺马才弄出来的,在山南汉沔一带地区,靠着水网纵横的地势倒是颇有用处,欺负欺负战斗力不强、骑兵也不充足的陈军倒还行。

而来到平原,面对骑兵占优的对手,以步战为主的军队,打了胜仗追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收拢溃兵从容而退;若打了败仗,两条腿跑不过四条腿,到最后一个都跑不掉。

所以这支军队跑到光城,打的什么主意?

守城,是浪费,因为普通的青壮和羸兵也能守城,尉迟惇和将领们商议的结果,就是认为虎林军的出现,是山南军队主力出击的前兆。

经过数月休整的山南军队,借着潼关一战获胜的有利时机,要主动出击河南,给悬瓠解围。

按照斥候所报,以步阵为主的虎林军,兵力应该有三四千,再加上其他协从军队,合计兵马约五六千,他们可能要以光城为据点向外出击,作为诱饵吸引官军骑兵来战,为山南军队主力出击而创造条件。

虎林军的作战特点,大概比较适合在平原结阵对抗骑兵,其自身携带的干粮,能支撑上十天半月左右,当围攻悬瓠的朝廷大军派出骑兵赶赴东南方向攻打这支军队时,山南军队的主力,正好北出桐柏山,进入申州州治平阳。

平阳和光城,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尉迟惇判断,这是宇文氏声东击西的战术,用虎林军“声东”来配合主力“击西”。

申州平阳在宇文氏控制之下,但若其主力从安州翻越桐柏山进入平阳,需要走狭窄的山路,一旦被官军发现有这样的苗头、派出骑兵兵临平阳城外,那么翻山而来的主力很有可能被堵在山里,无法进入平地摆开阵势。

所以敌军的战术,就是用虎林军吸引官军骑兵的注意力,为其主力顺利进入申州平阳争取时间,尉迟惇觉得换成他是宇文明,也会这么布置。

安陆到平阳,隔着桐柏山脉,虽然山路狭窄弯曲不太好走,但仅从距离上来看,是山南军队前往悬瓠最近的道路,宇文明想要短期内解悬瓠之围救宇文温,从平阳出击是最快的。

综合陈国偷袭广陵的行为来看,尉迟惇判断这两股势力已经狼狈为奸,试图以东西同时进攻两淮、河南的方式,来个奋力一搏。

宇文氏派主力解悬瓠之围,以此为据点攻略河南,陈国偷袭广陵,并以此为据点攻略两淮,这想法很不错,大有坐地分赃的势头。

然而两条狗想在猛虎面前分肉,真是可笑至极!

尉迟惇如是想,宇文氏和陈国蠢蠢欲动,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而他经历了最初的恼怒之后,反倒松了口气。

官军围攻悬瓠数月不下,让人十分憋屈,如同一头猛虎,对着一只刺猬无从下口,正是团团打转之际,忽然有两条狗跑出来...

陈军窝在江南,尉迟惇一时半会奈何不得,宇文氏的军队窝在山南,尉迟惇一时半会也奈何不得,现在两边都主动出击来送死,他真是求之不得。

尉迟惇此次亲自率军南下,随行有大量骑兵,数月来,这些骑兵中大部分分散在各州郡驻扎,减轻粮草供应压力,参与围城的骑兵,不过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首节 上一节 1549/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