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1452节


“陈国愿意西攻那就最好,若不愿意,只要把他们压制在江南即可。”

“为了释放善意,我方不光可以释放战俘,还可以适当输送一些粮食,不过对方可能拿了粮食就出尔反尔,所以粮食的数量不能太多。”

“助战的青州水军可以北归,让陈国看到我方议和的诚意。”

房恭懿侃侃而谈,身为相府主簿,他是丞相尉迟惇的亲信,而此次南下除了传达丞相的命令,还被委以重任,全权负责与陈国议和之事。

谈判的底线,房恭懿要向尉迟佑耆和司马消难透露,不然没有这两位的配合,行动协调不一致,很容易让陈国以为周国口是心非。

既然要议和,那么周国就要主动释放善意,而就在房恭懿抵达广陵的第二日,陈国便派出使者到广陵,要求周国释放陈国俘虏。

陈国此举表面上看只是索取俘虏,实际上就是为议和而做出的试探,一个巴掌拍不响,既然双方都有议和需求,房恭懿正好趁热打铁。

陈国要求释放俘虏,那就全部释放,不过某些特定人物另外再说;还可以让陈使到江边,亲眼看着周军将战船拆解。

如今是秋天,东南风越来越弱,青州水军将士北归只能走陆路,水军战船留那么多没用,正好当着陈使的面拆解,让陈国知道周军再无南渡之意。

对方必然要求周国归还淮南州郡,房恭懿决定行“拖”字诀,既不反对也不答应,因为当前局势还没到需要割地求和的地步。

议和,如今不过是第一阶段,周国只要能和陈国达成停战就行了。

既然要停战,就不再需要江南道行军的编制,所以丞相尉迟惇做出了决定,从即日起,江南道行军解散,设置东南道大行台。

行军元帅尉迟佑耆任东南道大行台尚书令,专制东南(淮南、淮北)事务。

元帅长史司马消难改任东南道大行台左仆射,其他行军元帅僚佐,均改任东南道大行台僚佐。

尉迟佑耆的职责,由进攻陈国,改为镇守淮南、淮北,防范陈国北上,同时要派兵西进平叛。

不久前,西阳王(邾王)宇文温偷袭豫州悬瓠得手,又接连攻占光州、息州、申州、永州治所,豫州总管贺拔伏恩、行军总管潘子晃相继败亡。

豫州总管府形势危急,一旦处置不当便会导致河南局势骤变,进而威胁淮南、淮北,所以尉迟惇在重新组织平叛大军的同时,让亲弟尉迟佑耆在淮南做好准备,避免局势崩坏。

若平叛大军收复豫州,那么尉迟佑耆便派兵西进,经大别山南麓的江北地区,进攻宇文氏的黄州总管府。

若平叛大军败了,那么尉迟佑耆同样要派兵西进,沿着淮水向其上游豫州进攻,防止盘踞悬瓠的宇文温趁机扩大地盘。

而与此同时,尉迟佑耆还得防范江南陈军北伐,所以他这个东南道大行台尚书令的责任很重,需要经验丰富的司马消难辅佐。

司马消难,晋司空、南阳王司马模之后,他是齐国勋贵子弟,其父司马子如,是齐神武高欢的元从勋旧,号为“四贵”。

司马消难尚高欢之女,是齐国有名的贵公子。

后来司马消难卷入宫廷争斗,不得已西逃周国,和前来接应的随国公杨忠结拜为兄弟,杨忠之子杨坚以叔礼侍之。

和齐国灭亡时才投降的齐国文武不同,司马消难“来得早”,在周国历任要职,人脉深厚,其女司马令姬为天元皇帝太子宇文阐太子妃,后来杨坚将其废为庶人。

司马消难在周、齐两国都有故旧,大象二年后又追随蜀国公、相州总管尉迟迥,如今被尉迟惇安排做弟弟的长史、左仆射,就是希望这位能够好好辅佐尉迟佑耆坐镇东南。

司马消难对如今这一系列变动没有异议,反正有异议也没用,房恭懿已经把事情说得很清楚,又全权负责与陈国的议和事宜,他乐得作壁上观。

议和成与不成,对陈国做出的退让是否引起朝野物议汹汹,都和司马消难没关系,也不需要他操心。

当前局势,陈国如冢中枯骨,宇文氏倒是比想象中的要强,所以丞相优先考虑解决宇文氏,司马消难认为是个正确的决定。

只是这二十年间,天下局势接连变化,让司马消难觉得唏嘘不已,他身为齐国权贵之子,却无奈西逃敌国;成了宇文氏的亲家,到头来却和尉迟氏站在一起。

昔年实力雄厚的高氏亡了,灭亡高氏、眼见着就要统一天下的宇文氏如今也差不多完了,取而代之的尉迟氏,能笑到最后么?

后汉天下三分,魏、蜀、吴三足鼎立,大家都以为是曹魏统一天下,结果笑到最后的却是司马家!

第二百二十章 决定(续)

夜,尉迟佑耆正在挑灯夜读,读的是兄长尉迟惇亲笔所写密信,密信是由蜀王府另派的密使带给他的,内容绝不能为外人所知。

尉迟家族,如今已走到关键地步,遇到一个坎,若是能顺利迈过去,前途一片光明,可若是迈不过去,当年的尔朱家族的下场,就是尉迟家族的前车之鉴。

如今的尉迟氏,无论愿不愿意,都要取宇文氏而代之,因为后退就只有粉身碎骨,虽然家族实力雄厚,可隐患不是没有,尉迟惇特地写了密信给弟弟,就是要让对方意识到家族面临的内忧外患。

外患就是宇文氏,本来按照实力对比,尉迟惇此次忽然发难,应该能打得宇文氏一个措手不及,迅速攻入关中、山南,年底前让宇文亮父子败亡。

结果出了意外,尉迟惇事前做的几手安排,似乎都没有生效,并州总管尉迟勤受阻于蒲坂,未能进入关中;岭南道行军元帅长史崔达拏和司马崔弘升,在江州湓口发动兵变失败。

至于益州总管席毗罗和湘西道行军元帅崔弘度的进展如何,因为道路阻塞所以不得而知,尉迟惇觉得这两位即便战事不利也能据守蜀地,牵制宇文氏的兵力,所以问题不大。

问题在于,尉迟惇布置五路兵马同时攻打大别山五关,结果莫名其妙全军覆没不说,还被宇文氏的安州军偷袭豫州州治悬瓠得手,导致一连串兵败,方城之围解除,宇文氏得以苟延残喘。

尉迟惇选择动手的时机经过精心策划,就是要在秋收前用兵,攻入对方地盘之后可以收割当地粮食,来个就食于敌,减轻后勤压力。

即便一下子没能击破宇文氏的主力,也能干扰对方的秋收,即便战事持续半年甚至一年,也能折腾得对方出现饥荒。

再英勇善战的军队,也无法饿着肚子打仗,关中、山南若爆发饥荒,宇文氏会不战自溃,到时候自然有人将宇文亮父子抓了或者砍了,将人头送到邺城。

结果现在倒好,官军被拒于关中、山南门户之外,眼下对方顺利秋收倒无所谓,关键是如此僵持下去,人心会发生变化。

尉迟惇继丞相位不过一年,在平陈之役尚未结束时,毫无征兆的和宇文氏决裂,实际上许多文武官员都是持着观望态度,即便对于一些尉迟氏的追随者来说也是如此。

效忠于故蜀王尉迟迥的人,未必效忠蜀王尉迟惇;效忠于尉迟家族的元从故旧,未必效忠四郎尉迟惇。
首节 上一节 1452/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