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1305节


塞好蚊帐,宇文温再度躺下,这一折腾搞得他睡意全无,索性琢磨起白天没有做出决定的那个事情:浈阳峡栈道。

说来说去就是修建成本,如果只是解决有无的问题,弄个全木质栈道,能让单人背着箩筐通过,这样的栈道其成本没那么夸张。

可是宇文温觉得要么就不修,要修就修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栈道,这个栈道必须能通行普通马车,再次也得是人力推车,才能确保基本的货物运输量。

如此一来栈道的宽度和承重要求就大幅上涨,为了达到“设计通行能力”需要使用新型建筑材料,进而导致造价飙升,估算出来的费用,可以新练一支数千人的强兵。

折价等同于一百万贯铜钱,这样的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如果宇文温不要脸的话,坑蒙拐骗、连哄带吓还是凑得出来,所以问题的关键是:

花巨资修这条栈道,到底值不值得。

数百年来,即便没有栈道,从溱水北上的船只一样通行无阻,无非是消耗大量的人力来逆水行舟,即便因此导致货物运输成本上涨,那么只要将售价提高,就能把成本转嫁给别人。

兵马不够用,那就赶紧花钱招兵买马,何苦为了能让百姓省些生活成本,自己填一大笔巨款进去,莫非是要收买人心?这样有用么?

有用啊,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嘛!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可是耳熟能详,不过首先得搞清楚一个问题:民,是哪个民?

反正不是平民,农耕时代这个“民”指的是地主阶层,但各个朝代又有不同,东汉末年指的是豪强地主,魏晋时指的是士族,到了隋唐就是寒门地主,到了两宋就是和科举紧密结合的士大夫,同样也是地主阶层。

不收买,用刀杀,杀到幸存者跪下唱征服,这样行不行?不行。

即便实力强横如蒙元、满清,进入中原时杀得人头滚滚,最后也要借助地主阶层来统治天下,毕竟皇权不下县,需要依靠地主士绅来控制基层。

所以宇文温真要收买人心,也是优先收买地主阶层而不是平民百姓,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即便厚着脸皮想要“收买人心”,却未必有多少世家高门或者权贵稀罕。

对方不稀罕他,他何尝不是对这些世家高门嗤之以鼻?

宇文温不认为“没了朱屠户就吃带毛猪”,他拉起一票人马,只要能打,杀得那些不服者人头滚滚,再吸收投效者,扶植自己人做新的地主士绅,取代原来的基层权力真空就行了。

所以他实际上一直在收买的,是黄州总管府下辖各州的大小土豪,如果有可能,还要收买江州的大小土豪,办法就是结成利益共同体.

一如当年宇文泰入关中,通过包括府兵制之内的各种“让利”,将关陇土豪们吸收进入体制内,形成了关陇集团。

那么用折价一百万贯的浈阳峡栈道,让黄州、江州的各地土豪更紧密聚拢在他周围,慢慢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利益集团,有什么划不来的呢?

想通了这一点,宇文温不再纠结,浈阳峡栈道是必须要修的,而等价一百万贯的物资,他本身不可能全额“买单”,溱水沿岸官府出一部分,他想办法筹集一部分,剩下的大头就要靠“募捐”了。

号召黄州、江州的利益相关人捐钱捐物,为修建浈阳峡栈道尽一份力,宇文温不认为这些人看不出栈道带来的好处,所以对方的态度,决定了他的态度。

愿意捐钱捐物的,且不论数量大小,反正是交了投名状,找借口推诿的,没有“收买”的必要,从此去喝西北风。

这不是宇文温缺钱所以逼捐,是他没心思玩猜谜游戏。

既然想通了,思路很快便发散,宇文温开始盘算如何借助浈阳峡栈道工程来个利益最大化,他不想贪污工程款,而是要让大家‘利益均沾’。

修建浈阳峡栈道,会使用一种新兴建筑材料,那就是“竹筋混凝土(土法)”,这玩意比不了真正的竹筋混凝土,但已经有了数年实际使用经验,至少堪用。

但这玩意的耐用性还是差,筑坝不行,做房梁也不行,如果用其修建桥梁,大概五、六年左右就开始慢慢变危桥。

用竹筋混凝土(土法)做支柱搭起来的栈道,只要支柱够粗,确实能实现通行马车的能力,不过大概从建成的第四年起就要逐一更换,到时候又是一笔费用。

但这又如何?四年一换,总好过栈道的木头支柱每年一换,用竹筋混凝土做支柱修栈道,黄州的水泥窑主们会高兴得发疯,即便是跑到浈阳峡上游的浈阳、曲江开设水泥窑,那巨大的需求同样会带来丰厚的利润。

修栈道的苦力,会以奴隶为主,不影响百姓日常生活,而由此出现巨大的人力需求,会让捕奴队笑得嘴都合不拢,等到能够通行普通双轮马车的栈道建成,大家都会笑得合不拢嘴!

捐资捐物建栈道,即便开支巨大,但好处大多让自己人受益,人人都知道跟着西阳王就有饭吃、有钱赚,凝聚力不就更强了?

想到这里,宇文温下定决心一定要修栈道,反正他就负责集资,具体修建工作就由杨济负责,所以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募捐。

直接说要募捐,其实大家都会认为是逼捐,这样的名声太难听了,得想个花样....

第九十一章 债券?

钱不够花,那就得借,但借钱是要还的,如果一开始就明说这钱不还,那就是募捐,然而以宇文温的身份提出募捐,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

首先,别人会以为宇文温是逼捐,毕竟西阳王在山南都可以横着走,开口“请”大家捐钱,谁敢不捐?

捐多少是能力问题,捐不捐是态度问题,只要稍有眼色的人,肯定或多或少都要捐一些,所以要募集足够的钱粮修栈道不是问题。

问题是真这么大大咧咧搞募捐,宇文温的名声从此就臭了:独脚铜人之前让大家发财,原来是如同养猪般,等长肥了就杀猪过年!

独脚铜人缺钱花就让我们募捐,今天是修栈道,明天呢?

其实宇文温之前已经举办过募捐,岭南道行军出征前,就有黄州大户、商贾踊跃捐钱捐物;后来修整江州至广州驿道以及大庾岭道时,亦有大户踊跃捐钱捐物。

为何那时候宇文温的名声不臭呢?因为意义不一样。

岭南道行军出征,将士大多是黄州以及山南子弟,大家捐钱捐物,除了拥护官府也是尽了乡亲之情;修整驿道,惠及沿途百姓,而大庾岭道,是往来大庾岭南北的要道,是件惠及子孙后代的好事。

所以宇文温为这两件事募捐,大家没有话说,可浈阳峡通水路,栈道有最好没有也不至于交通阻断,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没有利益触动,可修可不修。

宇文温要搞募捐修栈道,诸如李方等人必然是大力支持,可普通人心里难免犯嘀咕,会觉得莫非西阳王借着做工程的机会搞贪污?

况且若要短期内修好浈阳峡,资金来源势必要以募捐所得为主,数额极其巨大,大家的心态也完全不同,必然有人会担心宇文温尝到了募捐敛财的甜头,往后各种名目就来了。

不捐不行,捐少了也不行,这不是把大家当做肥猪么?
首节 上一节 1305/30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开艘航母去抗日

下一篇:贞观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