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934节
儒学是基本,是我们做人的准则,但是每个人不应该被儒学限制住,继而瞧不起其他人。
不管是士子,还是农户,还是工匠,还是医师,都对大明有着同样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应该在儒学之外,掌握更多的能力,能为这个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今次朝廷选士,孤就已经通告天下,要增加海外时务。所有学子都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孤还可以告诉诸位,这只是开始,今后朝廷选士,会逐渐改变现在的格局。八股文做的好不好以后不再重要,只要诸位懂得春秋大义足矣,更多的是要有能力将所学用来教化众生。
儒学为体,杂学为用。这将是朝廷以后选士的方向。
今后的朝廷官员,选官也会大变。不懂农学不足为一地职官;不懂算学,不能到户部为官;不懂律法,不足到都察院,刑部为官;不懂军事,不足到兵部为官;不懂格物,不足到工部为官。
所有的官员今后都将会逐渐专业化,只懂吟诗作对,春秋大义,却不知道如何带领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官员,今后将逐渐淘汰。”
听到朱瞻基这样说,台下响起了一阵吸气的声音,显然每个人都非常震惊。
朱瞻基却不怕会引发“官愤”,因为明眼人都知道,任何政策的推行,都需要官员的行动,即使要变,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变的。
所以他又说道:“孤知道,要做到这些,需要等到你们都成长起来,不同的时期,需要有不同的政策。
大明建国之初,识字的士子都很少,所以太祖爷爷采用八股取士,许多士子,还没有从国子监学成,就已经被选为官员。
许多官员的能力得不到确认,就被安排在了不同的位置,以后只能又逐渐调整。
可是如今大明国力强盛,士子越来越多,边境又安宁了下来。我大明蒸蒸日上之际,更应该将朝廷中心转向民生。
但是从今后开始,每个士子都应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然后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更能为这个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所以朝廷选士,不能一成不变,不能固步自封,更应该适应需要。
孤准备用二十年的时间,彻底改变如今的选士的标准,让每个士子都能成为国之肱骨,让每个士子都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而这一切,就从你们开始,从你们这些大明的未来肱骨开始。
诸位,愿不愿意随孤一道。让大明百姓人人有其地,人人有其居。让大明百姓,人人家有余粮,让大明百姓,顿顿能吃肉。让大明百姓,人人都能有新衣。”
这些学生是最容易被蛊惑的阶段,每个人都怀着崇高的理想,抱着经国济民的思想。
他们听着朱瞻基的话,一个个激动不已,用尽全身的力量嘶吼着:“愿意!”
就连胡俨这个已经六十岁的大儒,这个时候也激动的有些热泪盈眶。“我要活到八十岁,看到殿下把天下变成他说的样子!”
第九十八章 目标
在二十一世纪,一个普通人一天接收的信息,就相当于这个时代老百姓一年接收的信息还要多。
应天府,宁波这样的窗口城市还好一点,在许多乡村,老百姓们日出而劳,日落而休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他们的活动范围就局限在一个县里面,没有官府的文书,想要出门都出不去。
这还是男人,如果是女人们,她们从出生到死亡,很少会出方圆五十里。
正是这种落后的生态环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普通的老百姓,组成了华夏这个古老的国家。
他们单纯,他们勤劳,他们朴实,甚至卑微到怯懦。
即便是这个时代的统治阶层,生活也丰富不到哪里去,接收到的信息,也都是在整个单纯的生态环境中。
所以这个时代,一篇好的文章就能让人名垂千古,一首好诗就能源远流长。
朱瞻基的这一篇《少年中国说》在随后的几天,以一种超越这个时代的速度流传了出去。
朝廷的邸报一字不改地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这篇文章,迅速地一级一级传下去。
与此同时,邸报上面也刊登了朱瞻基的其他讲话。
除了朱瞻基的讲话,从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元吉,礼部尚书吕震等人都针对朱瞻基的演讲进行了点评。
这种点评当然不是批判性的,任何时候,统治者的讲话,只会被推崇。
但是,他们的点评,也就代表了他们的态度。
蹇义的点评还比较保守,他只是高度评价了朱瞻基《少年中国说》的立意,认为太孙殿下将年轻人的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是大明之幸。
但是,对朱瞻基想要进行的教育改革,官员选拔改革,持保守态度。
这不是他想反对朱瞻基的改革,只是身为百官之首,身为国家选拔官员最重要的吏部,他不能激进。
如果连他这个吏部尚书都激进了起来,官员选拔这件影响到大明稳定的政策,就容易失控。
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啊!
所以他身为吏部尚书,只能稳住局面,牢牢把控住上到皇上,下到百官的衔接平衡。
而户部尚书夏元吉就激进的多了,除了将《少年中国说》大大地夸奖了一番,更认真分析了朱瞻基教育改革和官员选拔改革的积极意义。
他认为官员的专业化,将会是推动大明发展的重要一步,让那些尸禄素飡的无能官员再无立足之地。
不管是士子,还是农户,还是工匠,还是医师,都对大明有着同样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应该在儒学之外,掌握更多的能力,能为这个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今次朝廷选士,孤就已经通告天下,要增加海外时务。所有学子都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孤还可以告诉诸位,这只是开始,今后朝廷选士,会逐渐改变现在的格局。八股文做的好不好以后不再重要,只要诸位懂得春秋大义足矣,更多的是要有能力将所学用来教化众生。
儒学为体,杂学为用。这将是朝廷以后选士的方向。
今后的朝廷官员,选官也会大变。不懂农学不足为一地职官;不懂算学,不能到户部为官;不懂律法,不足到都察院,刑部为官;不懂军事,不足到兵部为官;不懂格物,不足到工部为官。
所有的官员今后都将会逐渐专业化,只懂吟诗作对,春秋大义,却不知道如何带领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官员,今后将逐渐淘汰。”
听到朱瞻基这样说,台下响起了一阵吸气的声音,显然每个人都非常震惊。
朱瞻基却不怕会引发“官愤”,因为明眼人都知道,任何政策的推行,都需要官员的行动,即使要变,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变的。
所以他又说道:“孤知道,要做到这些,需要等到你们都成长起来,不同的时期,需要有不同的政策。
大明建国之初,识字的士子都很少,所以太祖爷爷采用八股取士,许多士子,还没有从国子监学成,就已经被选为官员。
许多官员的能力得不到确认,就被安排在了不同的位置,以后只能又逐渐调整。
可是如今大明国力强盛,士子越来越多,边境又安宁了下来。我大明蒸蒸日上之际,更应该将朝廷中心转向民生。
但是从今后开始,每个士子都应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然后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更能为这个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所以朝廷选士,不能一成不变,不能固步自封,更应该适应需要。
孤准备用二十年的时间,彻底改变如今的选士的标准,让每个士子都能成为国之肱骨,让每个士子都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而这一切,就从你们开始,从你们这些大明的未来肱骨开始。
诸位,愿不愿意随孤一道。让大明百姓人人有其地,人人有其居。让大明百姓,人人家有余粮,让大明百姓,顿顿能吃肉。让大明百姓,人人都能有新衣。”
这些学生是最容易被蛊惑的阶段,每个人都怀着崇高的理想,抱着经国济民的思想。
他们听着朱瞻基的话,一个个激动不已,用尽全身的力量嘶吼着:“愿意!”
就连胡俨这个已经六十岁的大儒,这个时候也激动的有些热泪盈眶。“我要活到八十岁,看到殿下把天下变成他说的样子!”
第九十八章 目标
在二十一世纪,一个普通人一天接收的信息,就相当于这个时代老百姓一年接收的信息还要多。
应天府,宁波这样的窗口城市还好一点,在许多乡村,老百姓们日出而劳,日落而休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他们的活动范围就局限在一个县里面,没有官府的文书,想要出门都出不去。
这还是男人,如果是女人们,她们从出生到死亡,很少会出方圆五十里。
正是这种落后的生态环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普通的老百姓,组成了华夏这个古老的国家。
他们单纯,他们勤劳,他们朴实,甚至卑微到怯懦。
即便是这个时代的统治阶层,生活也丰富不到哪里去,接收到的信息,也都是在整个单纯的生态环境中。
所以这个时代,一篇好的文章就能让人名垂千古,一首好诗就能源远流长。
朱瞻基的这一篇《少年中国说》在随后的几天,以一种超越这个时代的速度流传了出去。
朝廷的邸报一字不改地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这篇文章,迅速地一级一级传下去。
与此同时,邸报上面也刊登了朱瞻基的其他讲话。
除了朱瞻基的讲话,从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元吉,礼部尚书吕震等人都针对朱瞻基的演讲进行了点评。
这种点评当然不是批判性的,任何时候,统治者的讲话,只会被推崇。
但是,他们的点评,也就代表了他们的态度。
蹇义的点评还比较保守,他只是高度评价了朱瞻基《少年中国说》的立意,认为太孙殿下将年轻人的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是大明之幸。
但是,对朱瞻基想要进行的教育改革,官员选拔改革,持保守态度。
这不是他想反对朱瞻基的改革,只是身为百官之首,身为国家选拔官员最重要的吏部,他不能激进。
如果连他这个吏部尚书都激进了起来,官员选拔这件影响到大明稳定的政策,就容易失控。
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啊!
所以他身为吏部尚书,只能稳住局面,牢牢把控住上到皇上,下到百官的衔接平衡。
而户部尚书夏元吉就激进的多了,除了将《少年中国说》大大地夸奖了一番,更认真分析了朱瞻基教育改革和官员选拔改革的积极意义。
他认为官员的专业化,将会是推动大明发展的重要一步,让那些尸禄素飡的无能官员再无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