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918节
因为房子建的结构有些傻大笨,阳台上不要说栽花种草,就是种树都没有关系。
而且小区里面的绿化都严格遵循标准,还有小广场可以玩耍,闲聊。
每一栋楼的房顶,在承重墙上方,都有一个水泥池砌的水箱,里面刷了油漆,保证水质,并且有专门的蒸汽机可以提供上水。
这样的房子,不要说在这个时代,即便往后推几百年,也不会落伍啊!
不花钱就能住进这样的房子,这让大明的普通百姓,如何不疯狂。
第九十三章 幼军(加更完成)
应天府的城市建设,虽然看似没有太大的作用,在一个国家的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之前,进行这样的改造,似乎劳民伤财。
但是,不要忘记这是皇权时代,朱瞻基对整个应天府的改造,相当于对大明改造的缩影。
通过这种改造,不仅能够增强官员对他的信心,更能将官员的利益跟自己绑在一起。
一个人活着,固然可以有理想,有抱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永远离不开吃喝拉撒睡。
生活的品质,决定了一个人的环境,这种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应天府的改造就是这样一种改变,让所有大臣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对朱瞻基的统治产生依赖性,这样的时候,就没有人会来反对他。
而且,即使有失意者不满,也不敢让其他人知道,更没有人会去盲从。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要做给朱棣看。
他想在朱棣回大明之前,将应天府的改造形成一定的规模,让朱棣好好看看,选择他监国没有错。
在后世,关于人生的价值,有许多说法。朱瞻基比较认同的就是从生存,安全感,被认同,爱与被爱,理想这五个阶段划分。
他是大明皇太孙,直接跨越了生存阶段。
至于安全感,他这些年的运作,从锻炼身体,到笼络武将,控制经济,研究科技,这个阶段目前也已经达到圆满。
至于爱与被爱,经历了三生三世,他变的格外自私,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多的需求。
所以,只剩下了被认同感和理想。
这种被认同,除了在乎的人的认同,比如朱棣,比如张氏,更是一种社会认同感。
他改建应天府,同样是寻求一种社会认同感。
关于理想,他的理想可以说是非常简单,也非常艰难。
那就是让华夏民族屹立在世界之巅,为了这个理想,他能够付出除了生命之外的所有一切。
而且自穿越以来,他没有丝毫犹豫,一直在坚定不移地向前走着。
哪怕是他现在的父亲,被誉为一代“贤主”的朱高炽,因为阻碍在前面,也被他给挪在了一边。
时间进入了八月,天气渐渐转凉,这一段时间,应天府的老百姓们,终于将话题从新式房子上面,转到了科考上面。
那房子建的再漂亮,你不是在內监或者工部的工厂做工,你就分不到。
而且,这也不是没有代价,想住进这样的房子,必须要把在内城的住房跟朝廷做个交换。
所以,没有这样的条件的百姓,只能期待等内城稍微人少一点,进行旧城改造的时候,才有可能住进连茅房都在屋内的新房。
旧城改造,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无数行业的发展。
比如砖瓦行业,比如煤炭业,因为要让人们在家里做饭,柴火灶当然不能再用,要改用煤炉。
提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如今大明的环境。
在后世,整个华夏到处都是光秃秃的一片,除了道路两边,成片树林只能在偏远地带才有。
但是现在,到处都是没有被砍伐的树林,开发出来的土地比后世要少了许多。
如今是没有环境保护的,而百姓也全部都是用柴火灶,麦秸和稻杆不够用,这就导致了大量的树木被砍伐。
特别是到了秋冬季节,许多不成材的树木都被砍伐,放在那里阴干,然后到了冬季成为了被燃烧的材料。
不过朱瞻基对此也无可奈何,因为他不可能为了环境保护,就不让老百姓去砍柴,不管什么时候,人们的生存权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他现在只能大力推动煤炭的应用,一船船的煤炭被內监的运煤船从鸿基煤矿运了回来,还有淮北,那里也是大明现在最大的煤矿之一。
煤炉被造了出来,蜂窝煤被造了出来,如今大明的许多摊贩,包括饭馆,都已经开始用煤炉来做饭。
不过在农村,大部分百姓还是习惯没事的时候去树林里采枯枝回家做饭。那是免费的,而煤炭再便宜,也是要钱的啊!
城市建设一时半会不会有大的的改变,何况现在还是农忙季节,要等到秋冬之后,百姓的农活干完了,需要服劳役的时候,才是大建设的开始。
工部那边已经在积极筹备各种建筑材料,就等着农忙之后,进行大建设。
而朱瞻基也给工部和內监下达了命令,虽然以前的时候,百姓服劳役还需要自己带粮,但是从今年开始,服劳役要由朝廷提供粮食。
每人每月按照六十斤米,一斤盐,一斤糖,还有十斤面粉的份量发放。
而且小区里面的绿化都严格遵循标准,还有小广场可以玩耍,闲聊。
每一栋楼的房顶,在承重墙上方,都有一个水泥池砌的水箱,里面刷了油漆,保证水质,并且有专门的蒸汽机可以提供上水。
这样的房子,不要说在这个时代,即便往后推几百年,也不会落伍啊!
不花钱就能住进这样的房子,这让大明的普通百姓,如何不疯狂。
第九十三章 幼军(加更完成)
应天府的城市建设,虽然看似没有太大的作用,在一个国家的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之前,进行这样的改造,似乎劳民伤财。
但是,不要忘记这是皇权时代,朱瞻基对整个应天府的改造,相当于对大明改造的缩影。
通过这种改造,不仅能够增强官员对他的信心,更能将官员的利益跟自己绑在一起。
一个人活着,固然可以有理想,有抱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永远离不开吃喝拉撒睡。
生活的品质,决定了一个人的环境,这种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应天府的改造就是这样一种改变,让所有大臣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对朱瞻基的统治产生依赖性,这样的时候,就没有人会来反对他。
而且,即使有失意者不满,也不敢让其他人知道,更没有人会去盲从。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要做给朱棣看。
他想在朱棣回大明之前,将应天府的改造形成一定的规模,让朱棣好好看看,选择他监国没有错。
在后世,关于人生的价值,有许多说法。朱瞻基比较认同的就是从生存,安全感,被认同,爱与被爱,理想这五个阶段划分。
他是大明皇太孙,直接跨越了生存阶段。
至于安全感,他这些年的运作,从锻炼身体,到笼络武将,控制经济,研究科技,这个阶段目前也已经达到圆满。
至于爱与被爱,经历了三生三世,他变的格外自私,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多的需求。
所以,只剩下了被认同感和理想。
这种被认同,除了在乎的人的认同,比如朱棣,比如张氏,更是一种社会认同感。
他改建应天府,同样是寻求一种社会认同感。
关于理想,他的理想可以说是非常简单,也非常艰难。
那就是让华夏民族屹立在世界之巅,为了这个理想,他能够付出除了生命之外的所有一切。
而且自穿越以来,他没有丝毫犹豫,一直在坚定不移地向前走着。
哪怕是他现在的父亲,被誉为一代“贤主”的朱高炽,因为阻碍在前面,也被他给挪在了一边。
时间进入了八月,天气渐渐转凉,这一段时间,应天府的老百姓们,终于将话题从新式房子上面,转到了科考上面。
那房子建的再漂亮,你不是在內监或者工部的工厂做工,你就分不到。
而且,这也不是没有代价,想住进这样的房子,必须要把在内城的住房跟朝廷做个交换。
所以,没有这样的条件的百姓,只能期待等内城稍微人少一点,进行旧城改造的时候,才有可能住进连茅房都在屋内的新房。
旧城改造,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无数行业的发展。
比如砖瓦行业,比如煤炭业,因为要让人们在家里做饭,柴火灶当然不能再用,要改用煤炉。
提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如今大明的环境。
在后世,整个华夏到处都是光秃秃的一片,除了道路两边,成片树林只能在偏远地带才有。
但是现在,到处都是没有被砍伐的树林,开发出来的土地比后世要少了许多。
如今是没有环境保护的,而百姓也全部都是用柴火灶,麦秸和稻杆不够用,这就导致了大量的树木被砍伐。
特别是到了秋冬季节,许多不成材的树木都被砍伐,放在那里阴干,然后到了冬季成为了被燃烧的材料。
不过朱瞻基对此也无可奈何,因为他不可能为了环境保护,就不让老百姓去砍柴,不管什么时候,人们的生存权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他现在只能大力推动煤炭的应用,一船船的煤炭被內监的运煤船从鸿基煤矿运了回来,还有淮北,那里也是大明现在最大的煤矿之一。
煤炉被造了出来,蜂窝煤被造了出来,如今大明的许多摊贩,包括饭馆,都已经开始用煤炉来做饭。
不过在农村,大部分百姓还是习惯没事的时候去树林里采枯枝回家做饭。那是免费的,而煤炭再便宜,也是要钱的啊!
城市建设一时半会不会有大的的改变,何况现在还是农忙季节,要等到秋冬之后,百姓的农活干完了,需要服劳役的时候,才是大建设的开始。
工部那边已经在积极筹备各种建筑材料,就等着农忙之后,进行大建设。
而朱瞻基也给工部和內监下达了命令,虽然以前的时候,百姓服劳役还需要自己带粮,但是从今年开始,服劳役要由朝廷提供粮食。
每人每月按照六十斤米,一斤盐,一斤糖,还有十斤面粉的份量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