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82节
而且,这种各抒己见可不是一个人一个意见,而是围绕着对战的计划,每个人来完善。
这很有一点后世的总参谋部的作用。
这个时候,即使是朱棣也不会一言独断,因为这一场大战,出动的士兵都是几万几十万,想要发挥出每个战斗团体的最大战斗力,根本不是一个人能完全操控的。
这次大明出动了上百个军卫,每一个军卫出动的时间,担负的任务,在战场上出现任何意外的时候该如何协调,这都需要各个军卫共同协调好。
要不然,等到战争一起,士兵们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那就是笑话了。
虽然现在的战争模式很落后,但是也有一套属于这个时代的完整规则。
朱瞻基拥有的未来战斗经验在这个时代根本不适用,他对这个时代的战争模式又不熟悉。所以他并没有任何的自满自得,而是一直细心观察,从他们的安排之中来学习这个时代的战术要领。
“报,幼军,羽林左卫斥候营传回消息。”
中军统帅郑亨抬起头来,看了看朱棣,又看了看朱瞻基。“念!”
“瓦剌大军后备队约三万人在杭爱山南麓和林集结,分成了两军,一南一北向东进军。同时大批瓦剌牧民转移地也被查明,如今约二十万牧民隐藏在杭爱山中,约八十万牧民转移到了北海南侧岭北行省的色楞河流域放牧。另有约四十万牧民分散在了北海西部,其余人等则向西逃窜到了亦力把里等地区。瓦剌南部只剩下不到十万老弱病残,在这里等死。和林也只剩下了不到一万骑兵,驻扎在鄂尔浑峡谷一带。”
幼军和羽林左卫的斥候营这次的主要任务就是摸清楚瓦剌国内的人员分布情况,如果想要追击,也要有明确的方向。
所以他们进入草原以后,就一路向北,向西进发,中间也只是通过大军的通讯网络传回来了两次信息。
大帐里的人都有些惊讶地看向了朱瞻基,斥候营能够传回信息不难,但是想要摸清楚这些情况,等于他们的活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这次大军的势力范围。
朱棣他们都没有想到,朱瞻基竟然会把人派那么远!
(谢谢各位书友的祝福,也祝大家家庭幸福,身体健康。)
第四十九章 迎敌
一时之间,所有人都有些不敢相信情报的真实性,因为这里面包含的信息量实在有些太大了。
还是朱瞻基首先平静了下来,问道:“幼军斥候何在?几人回报?”
传令兵拿出一封信举在头顶回禀道:“此人来回奔波万余里,如今在前锋营休养。卑职前来大营的之时,只见了他一人。此乃此人回信,吩咐要太孙殿下亲收。”
前锋营距离忽兰忽失温还有三百余里,这个时候恐怕是见不到斥候本人的了。
朱棣忍不住问道:“左都督竟将斥候派的如此之远,他们以何生存?如何传信?”
在军营大帐中,朱棣称呼他为左都督,朱瞻基上前接过了斥候递上来的信,也以左都督的身份回禀说道:“幼军平日训练主要以野外生存和隐蔽为主,他们一人双马,来去如风,不以战斗为目的,遇大军则避,遇敌则杀,隐匿行踪,以战养战。”
柳升忍不住问道:“深入敌后数千里,如何进行情报传送?”
“直入敌后,有回无去。”
虽然朱瞻基说的简单,但是大部分人一听就明白了。也就是说,这些斥候得到了情报以后,只有回,不会再派回去。
柳升又问:“如何确保信息的准确,不为敌军篡改?”
“一次会分别派回三位斥候,三份信息一样。首先保证信息不出意外,其次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朱棣道:“此事稍后再论,先看看密信里面说了什么。”
朱瞻基来到了朱棣身边,打开了蜡封,将卷成一卷的密信展开。
这是几张地形图,每一张上面,除了北元的人员分布,重要的山峰和河流都还标注了经纬度。
这个经纬度当然不会以后世的本初子午线为标准,而是是大明应天府的皇宫为经线的起始点,纬线倒仍然是以赤道为标准。
所以,纵然地图的绘制不算精确,朱瞻基也能很轻易地判断出合理的方位以及地形。
有了这些地图,不仅知道了北元人目前的兵力分布,还能知道向哪里行动才能给对方造成更大的伤害。
将这些情报介绍了一遍,郑亨有些狐疑地问道:“殿下……不,左都督。幼军的斥候都有能绘制地图的能力吗?还都会牵星术!”
朱瞻基反问道:“如果不会这些,还是合格的斥候吗?”
郑亨无话可说了,但是他现在对朱瞻基的幼军兴趣立刻大增,回身向朱棣禀告道:“陛下,殿下此举无疑是开创了军中行伍的侦查能力,希望陛下能允诺将牵星术在军中传播。”
朱棣却笑道:“此事以后再论。幼军的牵星术我也略知一二,与司天监的牵星术并非一样。只是知晓的人不多,所以现在还没有推广开。”
因为“麦哲伦”的出现,朱棣知道了六分仪和依靠六分仪来定位的大致原理。不过这门技术朱棣并没有想要推广开,却不防朱瞻基却已经传了出去。
不过现在看来,在军中推广这门技艺,能有非常大的作用。
他的心里也有一些压力,在大明固然可以继续将牵星术和这种六分仪定位保密,但是这技术是从西夷流传过来的,他们已经掌握了这门技艺,只是大明保密已经没有意义了。
只是这个话题在两军对垒的时候,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所以,众人的注意力很快就又回到了即将到来的大战上。
今晚瓦剌大军若不动,明日他们肯定就会动,绝不会拖到后日。因为如果前锋营从三河口返回,现在的三万瓦剌骑兵就更被动了。
朱瞻基从大帐里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子时了,不过最少有一大半的将士都没有睡觉,一方面是防止瓦剌人劫营,更多的是面对大战的压力,让无数人难以入睡。
特别是那些将领们,大部分都睡不着,反倒是那些身经百战的老兵们,该执勤的执勤,该睡觉的睡觉。
这很有一点后世的总参谋部的作用。
这个时候,即使是朱棣也不会一言独断,因为这一场大战,出动的士兵都是几万几十万,想要发挥出每个战斗团体的最大战斗力,根本不是一个人能完全操控的。
这次大明出动了上百个军卫,每一个军卫出动的时间,担负的任务,在战场上出现任何意外的时候该如何协调,这都需要各个军卫共同协调好。
要不然,等到战争一起,士兵们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那就是笑话了。
虽然现在的战争模式很落后,但是也有一套属于这个时代的完整规则。
朱瞻基拥有的未来战斗经验在这个时代根本不适用,他对这个时代的战争模式又不熟悉。所以他并没有任何的自满自得,而是一直细心观察,从他们的安排之中来学习这个时代的战术要领。
“报,幼军,羽林左卫斥候营传回消息。”
中军统帅郑亨抬起头来,看了看朱棣,又看了看朱瞻基。“念!”
“瓦剌大军后备队约三万人在杭爱山南麓和林集结,分成了两军,一南一北向东进军。同时大批瓦剌牧民转移地也被查明,如今约二十万牧民隐藏在杭爱山中,约八十万牧民转移到了北海南侧岭北行省的色楞河流域放牧。另有约四十万牧民分散在了北海西部,其余人等则向西逃窜到了亦力把里等地区。瓦剌南部只剩下不到十万老弱病残,在这里等死。和林也只剩下了不到一万骑兵,驻扎在鄂尔浑峡谷一带。”
幼军和羽林左卫的斥候营这次的主要任务就是摸清楚瓦剌国内的人员分布情况,如果想要追击,也要有明确的方向。
所以他们进入草原以后,就一路向北,向西进发,中间也只是通过大军的通讯网络传回来了两次信息。
大帐里的人都有些惊讶地看向了朱瞻基,斥候营能够传回信息不难,但是想要摸清楚这些情况,等于他们的活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这次大军的势力范围。
朱棣他们都没有想到,朱瞻基竟然会把人派那么远!
(谢谢各位书友的祝福,也祝大家家庭幸福,身体健康。)
第四十九章 迎敌
一时之间,所有人都有些不敢相信情报的真实性,因为这里面包含的信息量实在有些太大了。
还是朱瞻基首先平静了下来,问道:“幼军斥候何在?几人回报?”
传令兵拿出一封信举在头顶回禀道:“此人来回奔波万余里,如今在前锋营休养。卑职前来大营的之时,只见了他一人。此乃此人回信,吩咐要太孙殿下亲收。”
前锋营距离忽兰忽失温还有三百余里,这个时候恐怕是见不到斥候本人的了。
朱棣忍不住问道:“左都督竟将斥候派的如此之远,他们以何生存?如何传信?”
在军营大帐中,朱棣称呼他为左都督,朱瞻基上前接过了斥候递上来的信,也以左都督的身份回禀说道:“幼军平日训练主要以野外生存和隐蔽为主,他们一人双马,来去如风,不以战斗为目的,遇大军则避,遇敌则杀,隐匿行踪,以战养战。”
柳升忍不住问道:“深入敌后数千里,如何进行情报传送?”
“直入敌后,有回无去。”
虽然朱瞻基说的简单,但是大部分人一听就明白了。也就是说,这些斥候得到了情报以后,只有回,不会再派回去。
柳升又问:“如何确保信息的准确,不为敌军篡改?”
“一次会分别派回三位斥候,三份信息一样。首先保证信息不出意外,其次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朱棣道:“此事稍后再论,先看看密信里面说了什么。”
朱瞻基来到了朱棣身边,打开了蜡封,将卷成一卷的密信展开。
这是几张地形图,每一张上面,除了北元的人员分布,重要的山峰和河流都还标注了经纬度。
这个经纬度当然不会以后世的本初子午线为标准,而是是大明应天府的皇宫为经线的起始点,纬线倒仍然是以赤道为标准。
所以,纵然地图的绘制不算精确,朱瞻基也能很轻易地判断出合理的方位以及地形。
有了这些地图,不仅知道了北元人目前的兵力分布,还能知道向哪里行动才能给对方造成更大的伤害。
将这些情报介绍了一遍,郑亨有些狐疑地问道:“殿下……不,左都督。幼军的斥候都有能绘制地图的能力吗?还都会牵星术!”
朱瞻基反问道:“如果不会这些,还是合格的斥候吗?”
郑亨无话可说了,但是他现在对朱瞻基的幼军兴趣立刻大增,回身向朱棣禀告道:“陛下,殿下此举无疑是开创了军中行伍的侦查能力,希望陛下能允诺将牵星术在军中传播。”
朱棣却笑道:“此事以后再论。幼军的牵星术我也略知一二,与司天监的牵星术并非一样。只是知晓的人不多,所以现在还没有推广开。”
因为“麦哲伦”的出现,朱棣知道了六分仪和依靠六分仪来定位的大致原理。不过这门技术朱棣并没有想要推广开,却不防朱瞻基却已经传了出去。
不过现在看来,在军中推广这门技艺,能有非常大的作用。
他的心里也有一些压力,在大明固然可以继续将牵星术和这种六分仪定位保密,但是这技术是从西夷流传过来的,他们已经掌握了这门技艺,只是大明保密已经没有意义了。
只是这个话题在两军对垒的时候,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所以,众人的注意力很快就又回到了即将到来的大战上。
今晚瓦剌大军若不动,明日他们肯定就会动,绝不会拖到后日。因为如果前锋营从三河口返回,现在的三万瓦剌骑兵就更被动了。
朱瞻基从大帐里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子时了,不过最少有一大半的将士都没有睡觉,一方面是防止瓦剌人劫营,更多的是面对大战的压力,让无数人难以入睡。
特别是那些将领们,大部分都睡不着,反倒是那些身经百战的老兵们,该执勤的执勤,该睡觉的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