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71节
“殿下,自去冬陛下颁旨。大明各地边军,民壮,卫所,卫军,步兵,骑兵,共抽调一百二十七处,大军近四十万,民壮四十万,军马十六余万,驮马十万,同聚北平。除大同府边军及西北边军等卫所原地组织,其余军卫已全部抵达北平,共计九十五卫。根据殿下指示,所有军卫守备以上将领身世,过往,晋升经历,已全部整理了出来。”
守备以后世的军制标准来比较,属于是团级干部。除了卫所之外,守备一级也是大明中坚军事力量的官员,并且都是以野战军为主。
“很好……”朱瞻基接过了塞哈智递过来的资料,夸赞说道:“同知大人辛苦了,此次北征,同知大人坐守北平,孤希望你能将精力多放在粮草配送环节,杜绝军中贪腐现象。”
“此乃微臣职责所在,不敢有忘。”
朱瞻基又吩咐了两句,打发了塞哈智。
这个“老实人”不会是他的菜,因为不轮到他掌权,对方恐怕就已经死了。
而且能够在纪纲打压下仍然担任锦衣卫的二把手,纪纲死后能接手锦衣卫,他的身后离不开朱棣的支持。
所以他从来没有想过,将这个“老实人”收入麾下。
塞哈智出了大堂,一直走到二门处,才在大树的阴影下回头看了看身后依旧灯火通明的大堂。
他年纪大了,对没有受到太孙的欢迎并不觉得失落。
他只是有些担心,如果太孙想要利用锦衣卫来插手军队,恐怕会引起军方将领的反感。
要不要提醒一下太孙呢?
不过旋即他又自嘲地笑了起来,这件事连皇上都不管,他何必来操这个心呢!
大堂内,朱瞻基并没有跟庄敬套近乎,他已经收拢了纪纲,那么,对于纪纲的手下人,只需要保持联系就足够了。
他现在还没有想要对付纪纲,也根本没有必要跟纪纲的下属太亲近。
何况,这个庄敬的风评并不算好。此人作恶多端,奸诈狠厉,私心太重,虽然可用,却不能重用。
“殿下,大人唯恐耽搁了殿下的大事,所以派微臣来北平为殿下居中联络,一应要求,殿下尽管吩咐。”
“上月我已经跟纪大人吩咐了,让他清查山西,山东,江浙,闽粤一带的豪富家族,特别是经商为主的家族,目前调查结果出来了吗?”
“回禀殿下,天下豪富家族在锦衣卫本就有存档。只是殿下要求数据更清楚一点,不仅要求掌握其家资多少,更要掌握其赚钱渠道,所以大人不敢大意,只能让我们慢慢调查。一待有结果,微臣会将结果呈于殿下。”
“这件事不急,一家一家来,只要能在郑和返回之前,将所有豪富家族调查清楚就足够了。你转告纪纲,我要他调查各家家资,是为了下一盘很大的棋,不是为了让他下手宰肥羊的。所以,如果让我知道他在其中中饱私囊,我饶不了他。”
“是!”
朱瞻基看了看他紧绷的脸,又笑了起来说道:“庄大人无需忧虑,孤既然要用你们,自然也不会在乎外面的风言风语,孤看的是成绩,明白吗?”
庄敬在见朱瞻基之前,就已经从见过朱瞻基的锦衣卫那里了解了朱瞻基是个什么样的人。对这个唯才是用,而不是唯德是用的太孙,他也算是由衷钦佩。
如今天下虽然不是儒家横行,但是对于道德的要求一点也没有降低。
蒙元失鼎,那一个个大字不识几个的读书人就又开始嚣张了起来。
从建文帝重视儒家开始,他们根本不顾太祖时期给儒家的限制,蛊惑建文帝放开了对儒家的限制。
用人不求其才,只求其德。导致建文一朝全是一个个嘴炮,只要能哄得建文开心,精通儒学,哪怕五谷不分,都能当官,能当大官。
当今皇上登基之后狠狠打击了一番儒家的嘴脸,将建文帝所有的制度全部推翻。
但是,民间的风气却不是这么容易就能纠正过来的。
毕竟,天下的舆论,都掌握在这些儒家手里。
那些泥腿子人数虽然多,但是大字不识,一些只能听乡老的。
而能当上乡老,必须要是读书人,现在的读书人,几乎又全部是儒家。
这就导致了儒家控制了基层的话语权,他们是文臣的基础,也是锦衣卫这种帝王爪牙的天生对手。
所以,庄敬对偏向儒家的太子没有丝毫好感,在反太子一派中,他也是最积极的一个。
不仅是他,整个锦衣卫,大部分人都是皇上手里的利刃,没有几个能得儒家喜欢。也都怕太子登基,自己现在干的黑活越多,也越不得好死。
他们都是被逼无奈才偏向汉王,只为了太子登基之后,自己这些人不成为牺牲品。
如今太孙不偏向儒家,反而重视他们的作用,这也让他们看到了一条光明大道。
有通天大路走,谁还去走汉王那条坎坷小道啊!
庄敬躬身说道:“来时纪大人就已跟微臣说了殿下的豁达之气。微臣不懂春秋大义,不懂圣人学说,唯有手中绣春刀还算锋利,愿以一身莽力为殿下效死。”
“不要动不动就说死,孤要锦衣卫替我扫清前路荆棘,没有你们,孤怕是走不利索。只要你们用心做事,孤保你们一个好前程……去吧!以后你就直接跟杨千户联络,不论何时,有新的消息,都可直接登门。”
杨章德将庄敬一直送到了大门外,庄敬看着眼前这个浑身散发着一股阴鸷之气的壮汉,忍不住有些羡慕他的际遇。
两个月之前,他还是七品总旗,如今却已成为了五品千户。
虽然他这个千户跟自己的指挥佥事还不能比,但是能在太孙殿下跟前伺候,却是连纪大人都羡慕不已的。
“杨大人,能在太孙面前当差,你也代表了锦衣卫。希望杨大人以后能记着自己也是锦衣卫的一员,你与锦衣卫,乃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啊!”
杨章德抱拳说道:“章德能有今日,离不了锦衣卫的栽培,不敢有忘。”
守备以后世的军制标准来比较,属于是团级干部。除了卫所之外,守备一级也是大明中坚军事力量的官员,并且都是以野战军为主。
“很好……”朱瞻基接过了塞哈智递过来的资料,夸赞说道:“同知大人辛苦了,此次北征,同知大人坐守北平,孤希望你能将精力多放在粮草配送环节,杜绝军中贪腐现象。”
“此乃微臣职责所在,不敢有忘。”
朱瞻基又吩咐了两句,打发了塞哈智。
这个“老实人”不会是他的菜,因为不轮到他掌权,对方恐怕就已经死了。
而且能够在纪纲打压下仍然担任锦衣卫的二把手,纪纲死后能接手锦衣卫,他的身后离不开朱棣的支持。
所以他从来没有想过,将这个“老实人”收入麾下。
塞哈智出了大堂,一直走到二门处,才在大树的阴影下回头看了看身后依旧灯火通明的大堂。
他年纪大了,对没有受到太孙的欢迎并不觉得失落。
他只是有些担心,如果太孙想要利用锦衣卫来插手军队,恐怕会引起军方将领的反感。
要不要提醒一下太孙呢?
不过旋即他又自嘲地笑了起来,这件事连皇上都不管,他何必来操这个心呢!
大堂内,朱瞻基并没有跟庄敬套近乎,他已经收拢了纪纲,那么,对于纪纲的手下人,只需要保持联系就足够了。
他现在还没有想要对付纪纲,也根本没有必要跟纪纲的下属太亲近。
何况,这个庄敬的风评并不算好。此人作恶多端,奸诈狠厉,私心太重,虽然可用,却不能重用。
“殿下,大人唯恐耽搁了殿下的大事,所以派微臣来北平为殿下居中联络,一应要求,殿下尽管吩咐。”
“上月我已经跟纪大人吩咐了,让他清查山西,山东,江浙,闽粤一带的豪富家族,特别是经商为主的家族,目前调查结果出来了吗?”
“回禀殿下,天下豪富家族在锦衣卫本就有存档。只是殿下要求数据更清楚一点,不仅要求掌握其家资多少,更要掌握其赚钱渠道,所以大人不敢大意,只能让我们慢慢调查。一待有结果,微臣会将结果呈于殿下。”
“这件事不急,一家一家来,只要能在郑和返回之前,将所有豪富家族调查清楚就足够了。你转告纪纲,我要他调查各家家资,是为了下一盘很大的棋,不是为了让他下手宰肥羊的。所以,如果让我知道他在其中中饱私囊,我饶不了他。”
“是!”
朱瞻基看了看他紧绷的脸,又笑了起来说道:“庄大人无需忧虑,孤既然要用你们,自然也不会在乎外面的风言风语,孤看的是成绩,明白吗?”
庄敬在见朱瞻基之前,就已经从见过朱瞻基的锦衣卫那里了解了朱瞻基是个什么样的人。对这个唯才是用,而不是唯德是用的太孙,他也算是由衷钦佩。
如今天下虽然不是儒家横行,但是对于道德的要求一点也没有降低。
蒙元失鼎,那一个个大字不识几个的读书人就又开始嚣张了起来。
从建文帝重视儒家开始,他们根本不顾太祖时期给儒家的限制,蛊惑建文帝放开了对儒家的限制。
用人不求其才,只求其德。导致建文一朝全是一个个嘴炮,只要能哄得建文开心,精通儒学,哪怕五谷不分,都能当官,能当大官。
当今皇上登基之后狠狠打击了一番儒家的嘴脸,将建文帝所有的制度全部推翻。
但是,民间的风气却不是这么容易就能纠正过来的。
毕竟,天下的舆论,都掌握在这些儒家手里。
那些泥腿子人数虽然多,但是大字不识,一些只能听乡老的。
而能当上乡老,必须要是读书人,现在的读书人,几乎又全部是儒家。
这就导致了儒家控制了基层的话语权,他们是文臣的基础,也是锦衣卫这种帝王爪牙的天生对手。
所以,庄敬对偏向儒家的太子没有丝毫好感,在反太子一派中,他也是最积极的一个。
不仅是他,整个锦衣卫,大部分人都是皇上手里的利刃,没有几个能得儒家喜欢。也都怕太子登基,自己现在干的黑活越多,也越不得好死。
他们都是被逼无奈才偏向汉王,只为了太子登基之后,自己这些人不成为牺牲品。
如今太孙不偏向儒家,反而重视他们的作用,这也让他们看到了一条光明大道。
有通天大路走,谁还去走汉王那条坎坷小道啊!
庄敬躬身说道:“来时纪大人就已跟微臣说了殿下的豁达之气。微臣不懂春秋大义,不懂圣人学说,唯有手中绣春刀还算锋利,愿以一身莽力为殿下效死。”
“不要动不动就说死,孤要锦衣卫替我扫清前路荆棘,没有你们,孤怕是走不利索。只要你们用心做事,孤保你们一个好前程……去吧!以后你就直接跟杨千户联络,不论何时,有新的消息,都可直接登门。”
杨章德将庄敬一直送到了大门外,庄敬看着眼前这个浑身散发着一股阴鸷之气的壮汉,忍不住有些羡慕他的际遇。
两个月之前,他还是七品总旗,如今却已成为了五品千户。
虽然他这个千户跟自己的指挥佥事还不能比,但是能在太孙殿下跟前伺候,却是连纪大人都羡慕不已的。
“杨大人,能在太孙面前当差,你也代表了锦衣卫。希望杨大人以后能记着自己也是锦衣卫的一员,你与锦衣卫,乃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啊!”
杨章德抱拳说道:“章德能有今日,离不了锦衣卫的栽培,不敢有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