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677节
朱棣沉吟了一番道:“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以后你要辛苦了。”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孙儿不仅要当一个好皇帝,更要当一个轻松的好皇帝。”
朱棣忍不住失笑,又说:“先把话题扯回来,既然西北局势复杂,让柳升进行武力威慑,岂不是比郑亨这种善于周旋的主帅更合适?”
“如果是打了就走,只是去抢了他们的金银财宝,抢了他们的工匠,柳升当然比郑亨合适。但是皇爷爷既然想将大明的势力衍伸到外西北去,郑亨的作用就比柳升好。
如今的外西北,主要就是察哈台汗国分裂之后的各民族,如今在西北威势凛然的帖木儿国,也不过是以前的西察哈台汗国为主体发展起来的。
作为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过渡阶段的西北各国,他们打不过我们还能跑,我们的大军难道能长年累月在那里跟他们玩猫抓老鼠吗?
而且,让郑亨出动,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从漠北带一批瓦剌和鞑靼的骑兵配合我们大明的行动。
瓦剌和鞑靼都派兵了,你火州,吐鲁番不派兵怎么能行?你奕力把里不派兵怎么能行?如果东察哈台汗国都站在了我们大明这一边,不仅路上的补给可以节省下来许多,更能威慑整个西北,包括金帐汗国。”
朱棣沉吟了一番说道:“异族狼心狗肺,过于信任他们,只会让我大明陷入险境。”
“所以孙儿建议,北路军除了少数的马车军,其余全部派骑兵,兵在精不在多。”
“荒唐……”朱棣情不自禁地笑骂了一句,自己却陷入了沉思中。
远征西北帖木儿国,对朱棣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冒险,不是因为对方的实力强,而是因为太远。
这三年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为这场大战做了无数准备,也进行了多次推演,所有的战术都是围绕着大明要派出超过五十万军队来推演的。
这不是在大明周边,大军随时都能抵达。光是从大明派兵到外西北,走都要走一年。
即便按照乐观的局势,这一场战争就要耗时三年。为了供应这五十万大军消耗,在一万多里的远征路上,最少要有上百万民夫提供补给。
所以,哪怕筹备了三年,大明耗费了上千万两白银,仍然不敢说能保证胜利。
朱瞻基现在提出只派骑兵,虽然看似冒险,但是如果能拉拢到西北各国的支持,不用大明远赴万里将粮草送到前线,这节省的耗费能少一大半。
不派步兵,只从边卫抽调骑兵,再加上郑亨那里的十万骑兵精锐,瓦剌和鞑靼各部再派出骑兵支持,这样看起来局势更加有利。
朱瞻基见朱棣有些意动,又说道:“帖木儿国虽然是原本的西察哈台汗国,但是他们跟东察哈台汗国之间的仇恨比我们更大,只要我大明大军具有一定的优势,势必能拉拢更多的支持者。
如今我大明西北已经聚拢了大量粮草,如果减少步兵,尽可以用这些粮草来拉拢吐鲁番,奕力把里等国,让他们欢天喜地帮我大明将粮草拉过去。”
朱棣心中又是一动,不用步兵,减少了兵力,就意味着减少了出兵时间。
这可不是简单的加减,节省一个月的时间,就等于减少了几十万大军的嚼用,而这些粮草,又需要更多的民夫运过去。
因为这些民夫的征用,耽误农时,对大明来说,才是真正的沉重负担。
前几年,大明一直以来的策略就是绝对优势力量来平推,但是现在朱瞻基的建议,最少可以节省一半的耗费,而且还不受后勤的制约。
但是贸然改变策略,不仅朱棣难以接受,那些将领也难以接受。
而且,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该如何说服瓦剌和鞑靼出兵。还有到了西北,也必须要有能言善辩之人说服西北各国。
还要重新确定用什么样的代价,来换取各国的支持。
谈到这个问题,朱瞻基直接推荐道:“孙儿推荐工部都水清吏司任郎中陈诚,此人多次出使西域各国,还两次前往撒马尔罕,实乃不二人选。”
“郑亨那边你觉得应该派谁去?他跟亦失哈两人必须要又一人留守,郑亨既去,亦失哈不能动。”
这个人选无关紧要,因为只是暂时替代郑亨,随便一个大将就可以。不过朱瞻基还是想为自己人谋福利,说道:“阳武侯薛禄如何?”
朱棣却摇了摇头说道:“此人不妥,他是你亲军提督,你在应天府,要有一股属于自己的力量。”
朱瞻基笑道:“孙儿既不出京,何须拱卫!”
朱棣的眼睛在他脸上盯了半晌,才轻声说道:“我已决定,开春就将你父王派驻到嘉峪关,今后这应天府,就交由你来控制。”
朱棣的话虽然很轻,却如同一声响雷炸响在朱瞻基的脑中,一时之间他也有些懵了。
见朱瞻基失态,朱棣似乎有些满意地笑了起来。“数十万大军的嚼用如今都在嘉峪关一带,由肃州卫、威远卫、威虏卫还有神机营看守,粮草分配乃是大事,需要你父王去督导。”
西征的总后勤官是朱瞻基熟知的黄福,此人能力出众,又是兵部尚书,所以威望也高。这样的时候,其实是不需要朱高炽亲自前往的。
但是朱棣要把朱高炽派出去,显然就是为了给朱瞻基腾位置,不让他成为自己的掣肘。
朱瞻基一直以来的准备就是在京城蛰伏,主要精力放在银行事务和科技推进上。然后在朱高炽太过于放飞自我的时候出来干涉一番,不要让他坏了事。
但是没有想到,朱棣竟然直接要把朱高炽派出去,留自己到应天府监国。
如果是让自己监国,那么把薛禄留下也就可以理解了,自己必须要有一股私人力量,来威慑百官。
朱瞻基的心情是激荡的,却不能表现的太欢喜。身为人子,他这个时候理所的应该表现出对朱高炽的关心。“可是父王腿脚有疾,这一去数千里……”
“他只是腿脚不便,又不需要他走路!何况伺候他的人也不少,不用你担心他。”
朱瞻基的快速地盘算了起来,如果是自己监国,那最开始的一些计划可以暂停了。
比如大年初六他就准备鼓动勋贵和武将们与文官交恶,将两者之间的矛盾激化。
这是为了防止朱高炽太信任文臣,对武将形成压制。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孙儿不仅要当一个好皇帝,更要当一个轻松的好皇帝。”
朱棣忍不住失笑,又说:“先把话题扯回来,既然西北局势复杂,让柳升进行武力威慑,岂不是比郑亨这种善于周旋的主帅更合适?”
“如果是打了就走,只是去抢了他们的金银财宝,抢了他们的工匠,柳升当然比郑亨合适。但是皇爷爷既然想将大明的势力衍伸到外西北去,郑亨的作用就比柳升好。
如今的外西北,主要就是察哈台汗国分裂之后的各民族,如今在西北威势凛然的帖木儿国,也不过是以前的西察哈台汗国为主体发展起来的。
作为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过渡阶段的西北各国,他们打不过我们还能跑,我们的大军难道能长年累月在那里跟他们玩猫抓老鼠吗?
而且,让郑亨出动,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从漠北带一批瓦剌和鞑靼的骑兵配合我们大明的行动。
瓦剌和鞑靼都派兵了,你火州,吐鲁番不派兵怎么能行?你奕力把里不派兵怎么能行?如果东察哈台汗国都站在了我们大明这一边,不仅路上的补给可以节省下来许多,更能威慑整个西北,包括金帐汗国。”
朱棣沉吟了一番说道:“异族狼心狗肺,过于信任他们,只会让我大明陷入险境。”
“所以孙儿建议,北路军除了少数的马车军,其余全部派骑兵,兵在精不在多。”
“荒唐……”朱棣情不自禁地笑骂了一句,自己却陷入了沉思中。
远征西北帖木儿国,对朱棣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冒险,不是因为对方的实力强,而是因为太远。
这三年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为这场大战做了无数准备,也进行了多次推演,所有的战术都是围绕着大明要派出超过五十万军队来推演的。
这不是在大明周边,大军随时都能抵达。光是从大明派兵到外西北,走都要走一年。
即便按照乐观的局势,这一场战争就要耗时三年。为了供应这五十万大军消耗,在一万多里的远征路上,最少要有上百万民夫提供补给。
所以,哪怕筹备了三年,大明耗费了上千万两白银,仍然不敢说能保证胜利。
朱瞻基现在提出只派骑兵,虽然看似冒险,但是如果能拉拢到西北各国的支持,不用大明远赴万里将粮草送到前线,这节省的耗费能少一大半。
不派步兵,只从边卫抽调骑兵,再加上郑亨那里的十万骑兵精锐,瓦剌和鞑靼各部再派出骑兵支持,这样看起来局势更加有利。
朱瞻基见朱棣有些意动,又说道:“帖木儿国虽然是原本的西察哈台汗国,但是他们跟东察哈台汗国之间的仇恨比我们更大,只要我大明大军具有一定的优势,势必能拉拢更多的支持者。
如今我大明西北已经聚拢了大量粮草,如果减少步兵,尽可以用这些粮草来拉拢吐鲁番,奕力把里等国,让他们欢天喜地帮我大明将粮草拉过去。”
朱棣心中又是一动,不用步兵,减少了兵力,就意味着减少了出兵时间。
这可不是简单的加减,节省一个月的时间,就等于减少了几十万大军的嚼用,而这些粮草,又需要更多的民夫运过去。
因为这些民夫的征用,耽误农时,对大明来说,才是真正的沉重负担。
前几年,大明一直以来的策略就是绝对优势力量来平推,但是现在朱瞻基的建议,最少可以节省一半的耗费,而且还不受后勤的制约。
但是贸然改变策略,不仅朱棣难以接受,那些将领也难以接受。
而且,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该如何说服瓦剌和鞑靼出兵。还有到了西北,也必须要有能言善辩之人说服西北各国。
还要重新确定用什么样的代价,来换取各国的支持。
谈到这个问题,朱瞻基直接推荐道:“孙儿推荐工部都水清吏司任郎中陈诚,此人多次出使西域各国,还两次前往撒马尔罕,实乃不二人选。”
“郑亨那边你觉得应该派谁去?他跟亦失哈两人必须要又一人留守,郑亨既去,亦失哈不能动。”
这个人选无关紧要,因为只是暂时替代郑亨,随便一个大将就可以。不过朱瞻基还是想为自己人谋福利,说道:“阳武侯薛禄如何?”
朱棣却摇了摇头说道:“此人不妥,他是你亲军提督,你在应天府,要有一股属于自己的力量。”
朱瞻基笑道:“孙儿既不出京,何须拱卫!”
朱棣的眼睛在他脸上盯了半晌,才轻声说道:“我已决定,开春就将你父王派驻到嘉峪关,今后这应天府,就交由你来控制。”
朱棣的话虽然很轻,却如同一声响雷炸响在朱瞻基的脑中,一时之间他也有些懵了。
见朱瞻基失态,朱棣似乎有些满意地笑了起来。“数十万大军的嚼用如今都在嘉峪关一带,由肃州卫、威远卫、威虏卫还有神机营看守,粮草分配乃是大事,需要你父王去督导。”
西征的总后勤官是朱瞻基熟知的黄福,此人能力出众,又是兵部尚书,所以威望也高。这样的时候,其实是不需要朱高炽亲自前往的。
但是朱棣要把朱高炽派出去,显然就是为了给朱瞻基腾位置,不让他成为自己的掣肘。
朱瞻基一直以来的准备就是在京城蛰伏,主要精力放在银行事务和科技推进上。然后在朱高炽太过于放飞自我的时候出来干涉一番,不要让他坏了事。
但是没有想到,朱棣竟然直接要把朱高炽派出去,留自己到应天府监国。
如果是让自己监国,那么把薛禄留下也就可以理解了,自己必须要有一股私人力量,来威慑百官。
朱瞻基的心情是激荡的,却不能表现的太欢喜。身为人子,他这个时候理所的应该表现出对朱高炽的关心。“可是父王腿脚有疾,这一去数千里……”
“他只是腿脚不便,又不需要他走路!何况伺候他的人也不少,不用你担心他。”
朱瞻基的快速地盘算了起来,如果是自己监国,那最开始的一些计划可以暂停了。
比如大年初六他就准备鼓动勋贵和武将们与文官交恶,将两者之间的矛盾激化。
这是为了防止朱高炽太信任文臣,对武将形成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