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666节
没有阴谋,没有陷阱,一切都是因为皇上老了,加上要西征精力不济,所以才会放权。
而原本反对西征的这些文臣们,现在一个个恨不得过了年,皇上就去西征,好让他们有更大的空间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他们反对西征,是因为耗资太甚,伤及国本。
西征帖木儿国,不仅要派一支更大的舰队出海,绝大部分耗费都在西北。
从海上出发虽然远,但是所有的物资都能装上船,不需要征用民夫,节省了无数人力物力。
大明现在有一级,二级战舰近三千艘,大型宝船四百艘,千石以下小型舟船超过一万艘。
如果只是海战,大明可以组织两三百万大军都无所谓。
但是,只是从海上是伤及不了帖木儿国的国本的,要想竟全功,必须从陆地上也要出征,南北夹击。
从应天府到西北就是五千里,然后从西北征略吐鲁番国,奕力把里国,还要跟金帐汗国,东察哈台汗国打交道,才能抵达帖木儿国北方首都撒马尔罕。
这超过万里的长征,需要动用的民夫就要几十万,大军几十万,在路上耽搁一年有余。
上百万人一两年的消耗,是一个巨大负担,虽然大明现在已经修通了到西北的水泥路,出征速度快了许多,可是出了嘉峪关呢?
还有几十万军马的粮草配送,这可比北征鞑靼要远的多了,消耗也更多。
朱棣虽然准备了三年,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但是文臣们依旧反对这个计划,主要原因就是得不偿失。
但是现在,他们不在乎了,反正损失的不是他们。征用的是普通百姓,花的也是朝廷的银子,皇上的银子。
还能借着这个机会让皇上出去两三年,他不在国内,这国内可就是他们说了算啊!
不管到时候仗打赢了,还是打输了,他们都是赢家。
当然,这个时候他们还没有统一起来思想,这些文臣们在听了朱瞻基的话以后,没有了后顾之忧,更加积极地开始了串联,想要竞争这个议长的职位。
在皇宫内,朱棣服了止痛散,这药虽然药效不错,但是服用了比较嗜睡。
等他醒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
然后他就看到了锦衣卫汇报上来的情报,他忍不住诧异地自言自语道:“仅仅因为瞻基的一句话,现在大臣们都支持朕西征了?”
感谢灯火见人家,山青盈,乌雷暴,孤星望月2000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十四章 战争准备
对朱棣来说,他固然能够强硬地推行一些政策和行动,但是这跟文臣们自愿支持的时候有天壤之别的差距。
很简单,任何一项政策,任何一个计划,都需要人来执行。
谁来执行?
只有这些文臣们!
哪怕是行军打仗,没有文臣的支持,行军路途中吃什么,喝什么?兵器,补给何时运抵战场,这都是文臣们控制的。
他们自愿的时候,各项工作进行的就快,他们心不甘情不愿的时候,哪怕就是执行命令,磨洋工的时候也不少。
这样不同的态度,造成的结果也是大不一样。
以前就是因为文臣的不配合,三年下来,西征的粮草,马匹,车驾什么的,通过民夫们的转运,缓慢地运到西北,到现在都还不够。
不是他的银子没有给到位,而是各地官府,都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来合理拖延。
他就是皇上又能怎么办?把他们都杀了?换一批人恐怕还不如他们干的好呢!
任何行动如果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进行沟通和妥协,莽撞和强制只会把事情办的更糟糕。
现在,这个问题似乎解决了。
他用了三年的时间都没有让这帮大臣们改变主意,瞻基只是用一句似是而非的话,就让他们领悟到了其中的意思。
想通了这个环节,他忍不住笑了起来。“去看看太孙在干甚,让他来……算了,我还是去兴庆宫吧。”
后宫妃子的大殿朱瞻基不方便去,他住的几个大殿虽然架子大,但是因为太大了,不仅冷,更不舒适。
兴庆宫虽然是皇宫内最先改建的宫殿,硬件条件跟其他宫殿差不多,但是朱瞻基的喜好自然偏后世,怎么舒适怎么来。
每次到了兴庆宫,朱棣也感觉格外舒服。
但是其他宫殿就没有这么自由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像三大殿,里面的规制几乎都不能变。
仪仗抵达了兴庆宫,朱瞻基从给孩子们建的玩具房里连忙迎了出来,头顶上还粘了几根鸭毛。
看他这副模样,朱棣想要骂他几句,但是又看到玩具房内一群孩子瞪大了眼睛看着他,他骂不出口了。
“孩子们可以宠,也不要宠的过分了,我可不愿你将来养出一帮纨绔。”
朱瞻基笑道:“孙儿知道。离家三年,孩子们都不认识我了,这才跟他们培养一下感情。”
“听说你把孩子们的功课都停了,不让教他们识字?”
而原本反对西征的这些文臣们,现在一个个恨不得过了年,皇上就去西征,好让他们有更大的空间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他们反对西征,是因为耗资太甚,伤及国本。
西征帖木儿国,不仅要派一支更大的舰队出海,绝大部分耗费都在西北。
从海上出发虽然远,但是所有的物资都能装上船,不需要征用民夫,节省了无数人力物力。
大明现在有一级,二级战舰近三千艘,大型宝船四百艘,千石以下小型舟船超过一万艘。
如果只是海战,大明可以组织两三百万大军都无所谓。
但是,只是从海上是伤及不了帖木儿国的国本的,要想竟全功,必须从陆地上也要出征,南北夹击。
从应天府到西北就是五千里,然后从西北征略吐鲁番国,奕力把里国,还要跟金帐汗国,东察哈台汗国打交道,才能抵达帖木儿国北方首都撒马尔罕。
这超过万里的长征,需要动用的民夫就要几十万,大军几十万,在路上耽搁一年有余。
上百万人一两年的消耗,是一个巨大负担,虽然大明现在已经修通了到西北的水泥路,出征速度快了许多,可是出了嘉峪关呢?
还有几十万军马的粮草配送,这可比北征鞑靼要远的多了,消耗也更多。
朱棣虽然准备了三年,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但是文臣们依旧反对这个计划,主要原因就是得不偿失。
但是现在,他们不在乎了,反正损失的不是他们。征用的是普通百姓,花的也是朝廷的银子,皇上的银子。
还能借着这个机会让皇上出去两三年,他不在国内,这国内可就是他们说了算啊!
不管到时候仗打赢了,还是打输了,他们都是赢家。
当然,这个时候他们还没有统一起来思想,这些文臣们在听了朱瞻基的话以后,没有了后顾之忧,更加积极地开始了串联,想要竞争这个议长的职位。
在皇宫内,朱棣服了止痛散,这药虽然药效不错,但是服用了比较嗜睡。
等他醒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
然后他就看到了锦衣卫汇报上来的情报,他忍不住诧异地自言自语道:“仅仅因为瞻基的一句话,现在大臣们都支持朕西征了?”
感谢灯火见人家,山青盈,乌雷暴,孤星望月2000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十四章 战争准备
对朱棣来说,他固然能够强硬地推行一些政策和行动,但是这跟文臣们自愿支持的时候有天壤之别的差距。
很简单,任何一项政策,任何一个计划,都需要人来执行。
谁来执行?
只有这些文臣们!
哪怕是行军打仗,没有文臣的支持,行军路途中吃什么,喝什么?兵器,补给何时运抵战场,这都是文臣们控制的。
他们自愿的时候,各项工作进行的就快,他们心不甘情不愿的时候,哪怕就是执行命令,磨洋工的时候也不少。
这样不同的态度,造成的结果也是大不一样。
以前就是因为文臣的不配合,三年下来,西征的粮草,马匹,车驾什么的,通过民夫们的转运,缓慢地运到西北,到现在都还不够。
不是他的银子没有给到位,而是各地官府,都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来合理拖延。
他就是皇上又能怎么办?把他们都杀了?换一批人恐怕还不如他们干的好呢!
任何行动如果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进行沟通和妥协,莽撞和强制只会把事情办的更糟糕。
现在,这个问题似乎解决了。
他用了三年的时间都没有让这帮大臣们改变主意,瞻基只是用一句似是而非的话,就让他们领悟到了其中的意思。
想通了这个环节,他忍不住笑了起来。“去看看太孙在干甚,让他来……算了,我还是去兴庆宫吧。”
后宫妃子的大殿朱瞻基不方便去,他住的几个大殿虽然架子大,但是因为太大了,不仅冷,更不舒适。
兴庆宫虽然是皇宫内最先改建的宫殿,硬件条件跟其他宫殿差不多,但是朱瞻基的喜好自然偏后世,怎么舒适怎么来。
每次到了兴庆宫,朱棣也感觉格外舒服。
但是其他宫殿就没有这么自由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像三大殿,里面的规制几乎都不能变。
仪仗抵达了兴庆宫,朱瞻基从给孩子们建的玩具房里连忙迎了出来,头顶上还粘了几根鸭毛。
看他这副模样,朱棣想要骂他几句,但是又看到玩具房内一群孩子瞪大了眼睛看着他,他骂不出口了。
“孩子们可以宠,也不要宠的过分了,我可不愿你将来养出一帮纨绔。”
朱瞻基笑道:“孙儿知道。离家三年,孩子们都不认识我了,这才跟他们培养一下感情。”
“听说你把孩子们的功课都停了,不让教他们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