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663节
大臣们觉得不必争了,这个时候他们更关注的是手里的议事法则,这可是关系到今后朝廷大局的重要政策。
现在也巴不得赶紧退朝,回去好好研究一番这个法则。
连喊三声,无人答应。王彦又喊道:“退朝……”
这个时候,一众大臣纷纷弯腰鞠躬。“臣等恭送皇上,吾皇万岁。”
万岁这个称呼自古就有,但是在有史记载成为皇上专用称呼之后的不论是唐朝,还是宋代,包括大明,都没有明文规定必须喊万岁。
但是不成文法比成文法更厉害百倍,“万岁”既与最高封建统治者划上等号,老百姓必须在顶礼膜拜时呼喊,否则当然就是大不敬。
朱棣上朝的就不喊万岁,只喊恭迎皇上圣驾,但是退朝的时候一定会喊。
朱棣离开后,轮到太子,太孙先走。朱瞻基亲自去扶了朱高炽,他借着朱瞻基的力道起身,轻声说道:“瞻基,随我到詹士府一行。”
感谢大隋章德公,竹签子,灯火见人家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十三章 态度的转变
自奉天殿出发,出奉天门,过五龙桥,经过午门出宫城,过端门,承天门,出皇城。
皇城承天门外,左右各有两排深宅大院,左侧以宗人府为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依次排开。
在他们的后面,就是翰林院,詹士府,太医院等部……
轻便马车在狂乱飞舞的雪花中沿着宫城肃穆的御道一路出宫,因为天冷,追随车队一路前行的东宫属臣们,一个个也嘴里哈着白气,缩着脖子。
朱高炽现在的身材已经非常胖了,也非常虚,可是这种虚火导致了他对寒冷并不在意,能比得上朱瞻基的抗寒能力了。
车轮辘辘,朱高炽一直低头看着朱瞻基拿出来的议事法则。他看的非常仔细,以至于似乎忘了身边还有朱瞻基这个儿子。
当然,朱瞻基知道不是,因为跟自己一样,他也有些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对方。
他们是父子,但也是如今朝廷除了朱棣之外,最大的两股势力。
还在他们各自背后属臣的推动下,自然地形成了两股对立的势力。
从名份上来说,朱高炽是储君,是太子,有专门的詹士府来帮他笼络各方势力,占据了绝对优势。
但是他的属臣大多是文官,相比原本的历史上,他的势力更小,因为在宗室和军队中,他的支持势力小的可怜。
朱瞻基身为太孙连开府的权力都没有,但是因为朱棣的宠爱和放纵,加上有意培养,却让朱瞻基形成了一股比朱高炽还要大的势力。
北征期间,他跟武安侯郑亨建立了同盟关系,东征期间,他跟柳升建立了同盟关系,后来更是与大明勋贵第一人英国公张辅建立了同盟关系。
再加上薛禄等人的投靠,直属的幼军两万余人,统率大明全部数十万海军,军中势力远不是朱高炽能比的。
这还不是全部,因为除了军队,朱瞻基还掌控了锦衣卫,组建了咨情司,控制了大明如今的经济命脉银行,整个工部都几乎成了他的私人玩具。
不论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哪怕是之前的建文帝,在太孙期间,也没有朱瞻基如此大的势力。
自己当了十七年的储君,还只能在詹士府这个小圈子里面玩。每天除了听文臣们给他讲讲历史,吹吹牛,政事,军事,一概不能碰。
而自己的儿子不仅在军中声名远扬,深得军中将士,朝中勋贵的支持。还能插手內监系统,锦衣卫系统,这让朱高炽如何想得开?
虽然是父子,却也是对手啊!
朱高炽很清楚,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父皇故意安排的。
他对自己一直不满意,一开始因为文臣的支持,还有自己有个好老婆的缘故,他立了自己为太子,但是对自己一直不满。
他一直在学唐太宗,想让自己的儿子自相竞争,早些年,他用二弟汉王,三弟赵王来给自己施加压力。
但是因为瞻基的快速崛起,他怕弄巧成拙,打压了二弟,三弟,现在又直接扶持第三代来给自己施加压力。
这是因为权力吗?
朱高炽认为不是。
朱高炽很清楚父皇不像皇祖父太祖一样,是一个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政事上的人,所有的权力都要抓在自己的手中。
他贪图享受,后宫养了一大批教坊司的艺伎,每日总要看一场大戏才满足。
他爱好奢华,不仅喜欢吃好的,穿好的,宫中还藏了一大批各个朝代的古董文物,经常沉浸在古董文物的历史气息带来的满足感。
他舍得放权,如今大明逾两成的兵力他就交到了瞻基手中。
但是为什么偏偏对自己如此苛刻,主要是还是因为对国家治理的根本分歧!
他跟皇祖父一样,信不过文臣,总认为文臣要利用,更要打压。
而自己,偏偏是文臣治国的支持者。
历朝历代以来,那个朝代不是用文人治国?这是打压就能打压的下去的吗?不依靠文臣,难道依靠武将?依靠工匠?依靠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
父子俩的分歧,政见的不同,这才是根源。
对这个儿子,他其实是很满意的。
现在也巴不得赶紧退朝,回去好好研究一番这个法则。
连喊三声,无人答应。王彦又喊道:“退朝……”
这个时候,一众大臣纷纷弯腰鞠躬。“臣等恭送皇上,吾皇万岁。”
万岁这个称呼自古就有,但是在有史记载成为皇上专用称呼之后的不论是唐朝,还是宋代,包括大明,都没有明文规定必须喊万岁。
但是不成文法比成文法更厉害百倍,“万岁”既与最高封建统治者划上等号,老百姓必须在顶礼膜拜时呼喊,否则当然就是大不敬。
朱棣上朝的就不喊万岁,只喊恭迎皇上圣驾,但是退朝的时候一定会喊。
朱棣离开后,轮到太子,太孙先走。朱瞻基亲自去扶了朱高炽,他借着朱瞻基的力道起身,轻声说道:“瞻基,随我到詹士府一行。”
感谢大隋章德公,竹签子,灯火见人家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十三章 态度的转变
自奉天殿出发,出奉天门,过五龙桥,经过午门出宫城,过端门,承天门,出皇城。
皇城承天门外,左右各有两排深宅大院,左侧以宗人府为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依次排开。
在他们的后面,就是翰林院,詹士府,太医院等部……
轻便马车在狂乱飞舞的雪花中沿着宫城肃穆的御道一路出宫,因为天冷,追随车队一路前行的东宫属臣们,一个个也嘴里哈着白气,缩着脖子。
朱高炽现在的身材已经非常胖了,也非常虚,可是这种虚火导致了他对寒冷并不在意,能比得上朱瞻基的抗寒能力了。
车轮辘辘,朱高炽一直低头看着朱瞻基拿出来的议事法则。他看的非常仔细,以至于似乎忘了身边还有朱瞻基这个儿子。
当然,朱瞻基知道不是,因为跟自己一样,他也有些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对方。
他们是父子,但也是如今朝廷除了朱棣之外,最大的两股势力。
还在他们各自背后属臣的推动下,自然地形成了两股对立的势力。
从名份上来说,朱高炽是储君,是太子,有专门的詹士府来帮他笼络各方势力,占据了绝对优势。
但是他的属臣大多是文官,相比原本的历史上,他的势力更小,因为在宗室和军队中,他的支持势力小的可怜。
朱瞻基身为太孙连开府的权力都没有,但是因为朱棣的宠爱和放纵,加上有意培养,却让朱瞻基形成了一股比朱高炽还要大的势力。
北征期间,他跟武安侯郑亨建立了同盟关系,东征期间,他跟柳升建立了同盟关系,后来更是与大明勋贵第一人英国公张辅建立了同盟关系。
再加上薛禄等人的投靠,直属的幼军两万余人,统率大明全部数十万海军,军中势力远不是朱高炽能比的。
这还不是全部,因为除了军队,朱瞻基还掌控了锦衣卫,组建了咨情司,控制了大明如今的经济命脉银行,整个工部都几乎成了他的私人玩具。
不论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哪怕是之前的建文帝,在太孙期间,也没有朱瞻基如此大的势力。
自己当了十七年的储君,还只能在詹士府这个小圈子里面玩。每天除了听文臣们给他讲讲历史,吹吹牛,政事,军事,一概不能碰。
而自己的儿子不仅在军中声名远扬,深得军中将士,朝中勋贵的支持。还能插手內监系统,锦衣卫系统,这让朱高炽如何想得开?
虽然是父子,却也是对手啊!
朱高炽很清楚,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父皇故意安排的。
他对自己一直不满意,一开始因为文臣的支持,还有自己有个好老婆的缘故,他立了自己为太子,但是对自己一直不满。
他一直在学唐太宗,想让自己的儿子自相竞争,早些年,他用二弟汉王,三弟赵王来给自己施加压力。
但是因为瞻基的快速崛起,他怕弄巧成拙,打压了二弟,三弟,现在又直接扶持第三代来给自己施加压力。
这是因为权力吗?
朱高炽认为不是。
朱高炽很清楚父皇不像皇祖父太祖一样,是一个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政事上的人,所有的权力都要抓在自己的手中。
他贪图享受,后宫养了一大批教坊司的艺伎,每日总要看一场大戏才满足。
他爱好奢华,不仅喜欢吃好的,穿好的,宫中还藏了一大批各个朝代的古董文物,经常沉浸在古董文物的历史气息带来的满足感。
他舍得放权,如今大明逾两成的兵力他就交到了瞻基手中。
但是为什么偏偏对自己如此苛刻,主要是还是因为对国家治理的根本分歧!
他跟皇祖父一样,信不过文臣,总认为文臣要利用,更要打压。
而自己,偏偏是文臣治国的支持者。
历朝历代以来,那个朝代不是用文人治国?这是打压就能打压的下去的吗?不依靠文臣,难道依靠武将?依靠工匠?依靠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
父子俩的分歧,政见的不同,这才是根源。
对这个儿子,他其实是很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