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522节
满者伯夷国虽然在面积上并不是南洋最大的国家,但是他们占据了南洋最肥沃的爪哇岛,人口也是南洋各国最多的。
以爪哇岛为基地,满者伯夷将国土慢慢扩张到了婆罗洲,苏门答腊,若不是大明的干预,他们现在恐怕早已经占据了整个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
扬维西沙原名叫维克拉玛瓦尔达纳,但是在他平定了中王和西王,统一了整个满者伯夷之后,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扬维西沙,寓意万王之王。
此人能力出众,在南洋各国之间都颇有威名,在他的带领下,满者伯夷成为了南洋名副其实的霸主。
面对这样一个地头蛇,即使是朱瞻基也不能马虎,用最隆重的礼节欢迎了他的到来,并且将各国的国主与王子都叫了过来作陪。
这种外交场合从古至今,都不是那么有趣的,在宴席上,所有人都是言不由衷,尔虞我诈,用各种策略来试探其他人的底线,隐藏自己的意图。
朱瞻基虽然年幼,但是在这种场合却表现的非常老道。他那从容不迫的气势,异于常人的身材,让他成为了这个场合上最为引人瞩目的一个。
扬维西沙就是第一次见到如此身高的人,不要说大明人,即使是西洋来的白人,他也没有见过如此雄壮的。
留着短髭的朱瞻基面色沉稳,双目不时爆发出慑人的锋芒,即使是扬维西沙也不得不避让三分。
他也在会场上见到了大明士兵们装备的长枪和短枪,这种隔着数十米,甚至一百多米就能伤人的武器,让扬维西沙很是心痒。
但是初次见面,他很难直接提出想要观看一番。
其实他如果要看,朱瞻基也不会不给他们看。这种火枪并不是看一眼就能仿造出来的。
这种无缝枪管的打磨,是综合技术能力的体验,他们拿在手里再看,也不可能仿造出来。
在会场上,并没有人谈论关于明古鲁的话题,这个时候,所有人都还在等待最后的消息到来。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大明会胜利,但是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战绩,会成为所有人评估大明战斗力的重要依据。
大明虽然在南洋地区战无不胜,从最开始的剿灭海盗王陈祖义,到灭掉整个锡兰山国的国君一族。上一次下西洋,郑和又灭掉了苏门答腊岛上的喃渤利国,生擒了国主苏干剌。
大明在南洋的威名都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
但是,大明的战士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却并没有达到一种无敌天下的地步。每次的战役,大明都是依靠人多势众获得胜利,大明的士兵战斗力并不比他们土人更强。
只是这一次,大明士兵们竟然丢掉了他们的锋利铁器,换上了这种火枪。而火枪的威力,现在并没有经过检验,明古鲁部落就是一块试金石。
第二日,扬维西沙就以参观射击比赛练习的名义,想要亲眼目睹一下大明火枪的威力。
对于这个申请,朱瞻基只是笑了笑,就答应了下来。
扬维西沙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火枪,当他看到那黝黑的枪管散发着迷人的光泽,他的心里却一片恐惧。
因为他根本想不到,这种枪管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大明以前的火枪枪管,还能看出来是铁匠用锤子一锤一锤捶出来的,但是现在,那匀称的管壁,光滑的内外径,让他根本想不出来,这是用什么方法打造出来的。
他也故意拆开了一包大明士兵的枪药包,发现大明的火药也有了变化,不再是过去的粉末状,而是一颗颗晶体颗粒状。
这种变化,也是大明火枪的射击距离更远的原因。但是他也不知道这种颗粒火药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大明……这个神奇的国家,他现在很想去亲眼看一看了。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有跟大明角力的可能。
在此之前,他决定绝不跟大明正面起冲突。
在扬维西沙抵达星城的第三天,从明古鲁部落就传来了消息。大明军队在拉斯河畔阻击了万茂一行,不到四千人,打的明古鲁人寸步难行,没有一个人能越过拉斯河。
万茂当场身死,他的族人们杀掉了他的家人,然后全体向大明投降。
整个明古鲁部落,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就被打死了超过两万人,青壮死了近乎一半,整个部落几乎已经残废。
如今的明古鲁部落,不仅没有了跟旧港的施进卿掰手腕的能力,还要依靠华人的保护才能避免整个民族被其他部落吞并。
更让所有人惊讶的是,大明这次的战斗,总共才死了不到四百人,这里面还有三百多都是倭人,真正的大明人只有不到十个。
而且他们大多都还不是在战场上被打死的,而是死在瘴气和森林里的毒蛇,毒虫之口。
这样的战斗结果让所有人感到震惊,哪怕是扬维西沙也感觉到了恐惧。
就在所有人人心惶惶的时候,大明刑部当着所有国家使节的面,公审了哈三和依斯干达沙,以及其他同谋。
除了哈三与依斯干达沙,大明还直接处死了各部落王子十一人,他们的下属两百多人。在码头边的刑场上,杀的人头滚滚。
拜里米苏拉千方百计想要保住自己儿子的性命,甚至宁愿用王位来换。
但是朱瞻基并没有给他一点希望,依斯干达沙第一个就被砍头。而主谋哈三,则在所有人都被处死之后,最后一个被送上了断头台。
大明用最残酷的手段向南洋各国展现了自己的强硬,这同时也在告诉所有人,以后的南洋顺大明昌,逆大明亡!
就连扬维西沙这个时候也不敢表现的强硬,在没有找到对付大明的火枪办法之前,他们只能忍着。
感谢额吐你哦,椰蘇,竹签子,山青盈,灯火见人家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三十一章 继续南行
“从马鲁古到南洲,绝不能仅仅看地图,认为区区的几百里地,就很容易抵达。因为和几百里地,将会是最艰难的行程。”
以爪哇岛为基地,满者伯夷将国土慢慢扩张到了婆罗洲,苏门答腊,若不是大明的干预,他们现在恐怕早已经占据了整个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
扬维西沙原名叫维克拉玛瓦尔达纳,但是在他平定了中王和西王,统一了整个满者伯夷之后,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扬维西沙,寓意万王之王。
此人能力出众,在南洋各国之间都颇有威名,在他的带领下,满者伯夷成为了南洋名副其实的霸主。
面对这样一个地头蛇,即使是朱瞻基也不能马虎,用最隆重的礼节欢迎了他的到来,并且将各国的国主与王子都叫了过来作陪。
这种外交场合从古至今,都不是那么有趣的,在宴席上,所有人都是言不由衷,尔虞我诈,用各种策略来试探其他人的底线,隐藏自己的意图。
朱瞻基虽然年幼,但是在这种场合却表现的非常老道。他那从容不迫的气势,异于常人的身材,让他成为了这个场合上最为引人瞩目的一个。
扬维西沙就是第一次见到如此身高的人,不要说大明人,即使是西洋来的白人,他也没有见过如此雄壮的。
留着短髭的朱瞻基面色沉稳,双目不时爆发出慑人的锋芒,即使是扬维西沙也不得不避让三分。
他也在会场上见到了大明士兵们装备的长枪和短枪,这种隔着数十米,甚至一百多米就能伤人的武器,让扬维西沙很是心痒。
但是初次见面,他很难直接提出想要观看一番。
其实他如果要看,朱瞻基也不会不给他们看。这种火枪并不是看一眼就能仿造出来的。
这种无缝枪管的打磨,是综合技术能力的体验,他们拿在手里再看,也不可能仿造出来。
在会场上,并没有人谈论关于明古鲁的话题,这个时候,所有人都还在等待最后的消息到来。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大明会胜利,但是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战绩,会成为所有人评估大明战斗力的重要依据。
大明虽然在南洋地区战无不胜,从最开始的剿灭海盗王陈祖义,到灭掉整个锡兰山国的国君一族。上一次下西洋,郑和又灭掉了苏门答腊岛上的喃渤利国,生擒了国主苏干剌。
大明在南洋的威名都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
但是,大明的战士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却并没有达到一种无敌天下的地步。每次的战役,大明都是依靠人多势众获得胜利,大明的士兵战斗力并不比他们土人更强。
只是这一次,大明士兵们竟然丢掉了他们的锋利铁器,换上了这种火枪。而火枪的威力,现在并没有经过检验,明古鲁部落就是一块试金石。
第二日,扬维西沙就以参观射击比赛练习的名义,想要亲眼目睹一下大明火枪的威力。
对于这个申请,朱瞻基只是笑了笑,就答应了下来。
扬维西沙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火枪,当他看到那黝黑的枪管散发着迷人的光泽,他的心里却一片恐惧。
因为他根本想不到,这种枪管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大明以前的火枪枪管,还能看出来是铁匠用锤子一锤一锤捶出来的,但是现在,那匀称的管壁,光滑的内外径,让他根本想不出来,这是用什么方法打造出来的。
他也故意拆开了一包大明士兵的枪药包,发现大明的火药也有了变化,不再是过去的粉末状,而是一颗颗晶体颗粒状。
这种变化,也是大明火枪的射击距离更远的原因。但是他也不知道这种颗粒火药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大明……这个神奇的国家,他现在很想去亲眼看一看了。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有跟大明角力的可能。
在此之前,他决定绝不跟大明正面起冲突。
在扬维西沙抵达星城的第三天,从明古鲁部落就传来了消息。大明军队在拉斯河畔阻击了万茂一行,不到四千人,打的明古鲁人寸步难行,没有一个人能越过拉斯河。
万茂当场身死,他的族人们杀掉了他的家人,然后全体向大明投降。
整个明古鲁部落,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就被打死了超过两万人,青壮死了近乎一半,整个部落几乎已经残废。
如今的明古鲁部落,不仅没有了跟旧港的施进卿掰手腕的能力,还要依靠华人的保护才能避免整个民族被其他部落吞并。
更让所有人惊讶的是,大明这次的战斗,总共才死了不到四百人,这里面还有三百多都是倭人,真正的大明人只有不到十个。
而且他们大多都还不是在战场上被打死的,而是死在瘴气和森林里的毒蛇,毒虫之口。
这样的战斗结果让所有人感到震惊,哪怕是扬维西沙也感觉到了恐惧。
就在所有人人心惶惶的时候,大明刑部当着所有国家使节的面,公审了哈三和依斯干达沙,以及其他同谋。
除了哈三与依斯干达沙,大明还直接处死了各部落王子十一人,他们的下属两百多人。在码头边的刑场上,杀的人头滚滚。
拜里米苏拉千方百计想要保住自己儿子的性命,甚至宁愿用王位来换。
但是朱瞻基并没有给他一点希望,依斯干达沙第一个就被砍头。而主谋哈三,则在所有人都被处死之后,最后一个被送上了断头台。
大明用最残酷的手段向南洋各国展现了自己的强硬,这同时也在告诉所有人,以后的南洋顺大明昌,逆大明亡!
就连扬维西沙这个时候也不敢表现的强硬,在没有找到对付大明的火枪办法之前,他们只能忍着。
感谢额吐你哦,椰蘇,竹签子,山青盈,灯火见人家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三十一章 继续南行
“从马鲁古到南洲,绝不能仅仅看地图,认为区区的几百里地,就很容易抵达。因为和几百里地,将会是最艰难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