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470节
虽然出身大明,但是黄元丽幼年之时就随父兄来到了渤泥国。在渤泥国,一个王爷是她的兄长,一个王爷是她的丈夫,她也早就把自己当做了渤泥国的主人。
渤泥国势弱,这些年南征北战,她自己也曾提刀上阵,并不是一般的柔弱女子。
现在,她虽然依旧认大明是故国,但是坐在这个位置,当然也更偏向渤泥国。
特曼贡又说:“在吕宋,这位太孙殿下将吕宋岛划为吕宋府,许柴佬成为了第一任吕宋知府。如此看来,这次大明是否要把南洋各国都纳入国体?”
黄元丽苦笑了一下,叹道:“如果真是这样就好了,今后我等再不需担忧满者伯夷,苏禄侗王的威逼,安心享福了。”
在南洋,只有满者伯夷这样的大国,才真正算得上是一方霸主,一国之君。其他各岛,都不过是以部落形式聚居,所谓的君王,也不过就是一个部落首领。
虽然名义上好听,但是日子过的跟大明的一个地主老爷还不如。
如果被纳入大明国体,就像旧港的施进卿,原本在南洋一个不起眼的小势力,现在却成为了一方霸主,连满者伯夷国都要看他的脸色。
当初兄长远渡重洋,想要让大明接纳渤泥国。但是大明陛下只是安抚了一番,派了军队和两个太监来照拂了一番,却不肯接纳渤泥。
这几年,满者伯夷和苏禄侗王都不敢再侵扰渤泥国,其实还是托了大明陛下的福分。
说来说去,还是渤泥国太小,太穷。不像麻喇迦一样位于海路要害,也不像旧港一样四周都是无垠的农田。
除了一些木材和珍珠,渤泥国都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出产。
两个人相谈了好一会儿,都猜不出大明的太孙殿下为什么会冒险前来南洋,难道真的只是为了看看南洋的风景吗?
她们向着右前方的那艘巨舰望了过去,那艘巨舰遮天蔽日,而他们身下的千石海船,还是当初大明陛下赠送于渤泥国的。
想想自己家以前不过是福建的一户小地主,虽然现在贵为一国王后,但是跟大明帝国的太孙相比,这相差依旧太大,想巴结都巴结不上。
这个时候,巨舰上的士兵挥动着两个旗帜,而留在她们船上的一个传令兵也挥动着旗帜回应了一番,然后向着她们走了过来。
传令兵行了一个军礼,说道:“王后,西王,殿下已经备好了御膳,两位可以带着亲眷登舰了。”
特曼贡不敢怠慢,抱拳回了一礼,说道:“上使稍候,鄙人马上安排。”
黄元丽这个时候问道:“上使的旗语似乎与寻常旗语不同,传递的信息也更多啊?”
传令兵笑了笑,回礼说道:“如今我大明水师已经改为海军,这旗语与以往也有些差异。细微之处,就不是我等小兵可以置喙的。”
见问不出什么,黄元丽也就不再询问,跟特曼贡说道:“那就让他们都准备一下吧,太孙殿下请客,让所有人等都要自矜一点,不要丢人现眼了。”
舰队依旧在借着微弱的风势航行,黄元丽他们的舰船靠近了朱瞻基的旗舰,但是中间依旧留了十几米的距离,不敢靠的太近,发生撞击。
跟旗舰相撞,他们这艘船就绝无幸理。
一艘传令船被系上了绞索,慢慢地放了过来,黄元丽他们上了传令船,旗舰上的士兵绞动了绞索,就把小船拉到了旗舰的下面,然后他们沿着木制的楼梯,登上了旗舰的上层甲板。
上层甲板上,首先入目的是一堵石头墙,这种石头他们都没有见过,墙上还有几名内侍值守。进入了墙上的门洞,才到了分布着众多桅杆的甲板。
让他们震惊的是,在石头墙的后面,有几十门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大炮。
这与他们以往见过的那种粗苯的小炮都不同,他们根本不知道这种大炮的威力有多大,看到那长长的炮管,他们怀疑能打出五里地都不止。
除了黄元丽和特曼贡,随同做客还有渤泥国前往大明出使的正使。也是黄元丽的侄儿,渤泥华人王爷黄元孙的弟弟黄元亮。
另外几个也都是黄元丽特意带过来的渤泥国的下一代优秀人物,他们的年龄大都在二十岁左右,希望能跟这位太孙殿下能套套近乎,要是得了太孙的赏识,家族就会重点扶持。
不过,现在看起来,任重道远啊!
因为这位太孙殿下的身边,有太多人想要挤进去了。
从甲板处向后穿过桅杆和密集的绳索,是三层十余米高的甲板,他们被带到了中间一层,这里也是大明太孙宴请重臣的地方。
众人虽然是第一次登上这艘巨舰,却也不敢四处张望,老老实实地低着头,被内侍带到了三层甲板上。
光是这艘像一个城镇一样的巨舰,都能让他们感受到大明帝国的强大。
这个时候,一个略带尖细的嗓音喊道:“大明帝国,皇太孙殿下驾到……”
众人不敢轻慢,连忙都跪了下去。“恭迎太孙殿下!”
感谢灯火见人家,山青盈,竹签子,额吐你哦,书友160529140805902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十四章 改变的策略
从正月十六离开京城,二月初抵达吕宋,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如今才抵达渤泥国。
虽然这中间耽搁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这仍然让朱瞻基深刻体会到了如今这个时代落后的科技,拉长了世界的距离和空间。
这个时候,他多么怀念坐着空客380,去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超过十六个小时的快速交通。
如果说这些还能忍受,最让他憋屈的是,原本他还想趁机在南洋立威。但是看到南洋这些小国,狗腿子一样巴结上来的时候,他哪里有立威的机会啊。
就是有一些心底里不服气大明的小部落,只需要看到大明那漫无边际的舰队,也早已吓的拔腿就跑了。
不要说十万人的舰队,哪怕就是一万人,也几乎能扫平南洋任何一个国家。
幸亏朱瞻基并没有想用舰队来对付这些人,要不然,早就憋屈死了。
渤泥国势弱,这些年南征北战,她自己也曾提刀上阵,并不是一般的柔弱女子。
现在,她虽然依旧认大明是故国,但是坐在这个位置,当然也更偏向渤泥国。
特曼贡又说:“在吕宋,这位太孙殿下将吕宋岛划为吕宋府,许柴佬成为了第一任吕宋知府。如此看来,这次大明是否要把南洋各国都纳入国体?”
黄元丽苦笑了一下,叹道:“如果真是这样就好了,今后我等再不需担忧满者伯夷,苏禄侗王的威逼,安心享福了。”
在南洋,只有满者伯夷这样的大国,才真正算得上是一方霸主,一国之君。其他各岛,都不过是以部落形式聚居,所谓的君王,也不过就是一个部落首领。
虽然名义上好听,但是日子过的跟大明的一个地主老爷还不如。
如果被纳入大明国体,就像旧港的施进卿,原本在南洋一个不起眼的小势力,现在却成为了一方霸主,连满者伯夷国都要看他的脸色。
当初兄长远渡重洋,想要让大明接纳渤泥国。但是大明陛下只是安抚了一番,派了军队和两个太监来照拂了一番,却不肯接纳渤泥。
这几年,满者伯夷和苏禄侗王都不敢再侵扰渤泥国,其实还是托了大明陛下的福分。
说来说去,还是渤泥国太小,太穷。不像麻喇迦一样位于海路要害,也不像旧港一样四周都是无垠的农田。
除了一些木材和珍珠,渤泥国都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出产。
两个人相谈了好一会儿,都猜不出大明的太孙殿下为什么会冒险前来南洋,难道真的只是为了看看南洋的风景吗?
她们向着右前方的那艘巨舰望了过去,那艘巨舰遮天蔽日,而他们身下的千石海船,还是当初大明陛下赠送于渤泥国的。
想想自己家以前不过是福建的一户小地主,虽然现在贵为一国王后,但是跟大明帝国的太孙相比,这相差依旧太大,想巴结都巴结不上。
这个时候,巨舰上的士兵挥动着两个旗帜,而留在她们船上的一个传令兵也挥动着旗帜回应了一番,然后向着她们走了过来。
传令兵行了一个军礼,说道:“王后,西王,殿下已经备好了御膳,两位可以带着亲眷登舰了。”
特曼贡不敢怠慢,抱拳回了一礼,说道:“上使稍候,鄙人马上安排。”
黄元丽这个时候问道:“上使的旗语似乎与寻常旗语不同,传递的信息也更多啊?”
传令兵笑了笑,回礼说道:“如今我大明水师已经改为海军,这旗语与以往也有些差异。细微之处,就不是我等小兵可以置喙的。”
见问不出什么,黄元丽也就不再询问,跟特曼贡说道:“那就让他们都准备一下吧,太孙殿下请客,让所有人等都要自矜一点,不要丢人现眼了。”
舰队依旧在借着微弱的风势航行,黄元丽他们的舰船靠近了朱瞻基的旗舰,但是中间依旧留了十几米的距离,不敢靠的太近,发生撞击。
跟旗舰相撞,他们这艘船就绝无幸理。
一艘传令船被系上了绞索,慢慢地放了过来,黄元丽他们上了传令船,旗舰上的士兵绞动了绞索,就把小船拉到了旗舰的下面,然后他们沿着木制的楼梯,登上了旗舰的上层甲板。
上层甲板上,首先入目的是一堵石头墙,这种石头他们都没有见过,墙上还有几名内侍值守。进入了墙上的门洞,才到了分布着众多桅杆的甲板。
让他们震惊的是,在石头墙的后面,有几十门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大炮。
这与他们以往见过的那种粗苯的小炮都不同,他们根本不知道这种大炮的威力有多大,看到那长长的炮管,他们怀疑能打出五里地都不止。
除了黄元丽和特曼贡,随同做客还有渤泥国前往大明出使的正使。也是黄元丽的侄儿,渤泥华人王爷黄元孙的弟弟黄元亮。
另外几个也都是黄元丽特意带过来的渤泥国的下一代优秀人物,他们的年龄大都在二十岁左右,希望能跟这位太孙殿下能套套近乎,要是得了太孙的赏识,家族就会重点扶持。
不过,现在看起来,任重道远啊!
因为这位太孙殿下的身边,有太多人想要挤进去了。
从甲板处向后穿过桅杆和密集的绳索,是三层十余米高的甲板,他们被带到了中间一层,这里也是大明太孙宴请重臣的地方。
众人虽然是第一次登上这艘巨舰,却也不敢四处张望,老老实实地低着头,被内侍带到了三层甲板上。
光是这艘像一个城镇一样的巨舰,都能让他们感受到大明帝国的强大。
这个时候,一个略带尖细的嗓音喊道:“大明帝国,皇太孙殿下驾到……”
众人不敢轻慢,连忙都跪了下去。“恭迎太孙殿下!”
感谢灯火见人家,山青盈,竹签子,额吐你哦,书友160529140805902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十四章 改变的策略
从正月十六离开京城,二月初抵达吕宋,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如今才抵达渤泥国。
虽然这中间耽搁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这仍然让朱瞻基深刻体会到了如今这个时代落后的科技,拉长了世界的距离和空间。
这个时候,他多么怀念坐着空客380,去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超过十六个小时的快速交通。
如果说这些还能忍受,最让他憋屈的是,原本他还想趁机在南洋立威。但是看到南洋这些小国,狗腿子一样巴结上来的时候,他哪里有立威的机会啊。
就是有一些心底里不服气大明的小部落,只需要看到大明那漫无边际的舰队,也早已吓的拔腿就跑了。
不要说十万人的舰队,哪怕就是一万人,也几乎能扫平南洋任何一个国家。
幸亏朱瞻基并没有想用舰队来对付这些人,要不然,早就憋屈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