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464节
永乐皇帝闻讣,深为哀悼,遂派礼部郎中启带祭文赶赴德州,以藩王之礼厚葬东王。
东王长子督马含率众回国继承王位,王妃葛木宁及次子温哈喇、三子安都鲁和侍从十余人留居德州守墓。
其后裔在清朝获得中国国籍,取安、温姓氏。后来,因历史上发生过几次较大的天灾,已有不少东王后裔离开德州,分布多地。
而后东王后裔早已融入中国,成为中华的一份子。
朱瞻基的前世在东南亚发发展,对东南亚各国的历史和民族,矿产资源都有很清晰的了解。
他现在就知道,就在后世的宿务附近,那里就有一座世界级的超大金铜矿。而整个棉兰老岛,百分之四十的土地下面,就是各种金矿和铜矿,整个岛,几乎都是一座矿。
如何引导这里的经济发展,其实在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只不过,这一切都还要等他真正成为皇帝以后再说。
想要改变大明的对外政策,不是他这个还没有亲政的太孙能做到的。
他这次下西洋,就是要梳理整个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成为东南亚各海岛之间的仲裁者,把整个局势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不管以后是把这些地区都纳入大明的疆域之内,还是让他们成为东瀛和朝鲜一样的附庸国,这些事都不用急着决定。
因为这里面还涉及到了一个宗教信仰问题。
如今东南亚各国,苏门答腊,爪哇,都已经确定了以绿教为国教的发展体制。满剌加,渤泥国也受到了绿教的深远影响。
唐朝与阿拉伯的怛罗斯战役,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战役。那一次战役,阿拉伯人从唐朝虏获了一些不起眼的工匠,但是就是这些工匠,给阿拉伯人带去了造纸术。
撒马尔罕和巴格达随即建立起造纸厂,一百年后,巴格达上百间的店铺都有雇用抄写员及装订工,甚至开始建立公共图书馆,包括首家向外开放租借书籍服务的图书馆。
随后,造纸术又从阿拉伯西传至北非、安达卢斯,在13世纪传至欧洲。
阿拉伯世界的统一和分裂,让阿拉伯人从南亚向西扩张到了非洲,欧洲,向东拓展到了整个东南亚地区。
从八世纪末期到十五世纪,这七百年间,阿拉伯世界的艺术家、工程师、学者、诗人、哲学家、地理学家及商人辈出。
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上保留并促进了艺术、农业、经济、工业、法律、文学、航海、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各方面的发展,并在基础之上对这些方面实施改革创新。
他们的艺术家、科学家、杰出人物及工人合力创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直接及间接地影响到各个大陆上的社会构架。
这就是后世闻名全世界的伊思兰黄金时代,一直到后世的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界的文化疆域,都是从这个时代遗留下去的。
相反,因为大明放弃了交趾,导致了大明对东南亚失去控制。东方文明能够影响的区域,只有东北亚那一块,远远不及基督文明和伊思兰文明。
朱瞻基如果想要将东南亚这些岛屿纳入大明疆域,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驱逐其他文明对东南亚的影响,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如今的东王巴都葛叭哈喇他们其实已经受到了绿教的影响,只是如今还没有将绿教设为国教,这是一百多年后才会发生的事情。
因为如今的大明,远比绿教代表的文明更加强盛。
他们面对朱瞻基这个大明的太孙,一个个都非常谦恭,三王几乎是以卑躬屈膝的态度,共同向朱瞻基请安。
当朱瞻基那座需要用八匹马拉动的龙辇被吊机从船上吊下来,数十匹威武的骏马被牵引下来,还有那数千英武的仪仗兵,以逼人的气势摆开了阵势,所有人都匍匐在了大明的强盛文明之下。
这一切,都是他们根本想象不到的。
朱瞻基邀请了三王与他一起坐上龙辇,他们三人战战兢兢,推却不过,才在裙边那里坐下,有些得意地向着自己的臣民们挥手示意。
马蹄滴答声起,庞大的龙辇慢慢地向着霍洛城驶去。
因为木制的城门太窄,大明的士兵们有些简单粗暴地拆掉了霍洛城的城门,而三个王爷不仅丝毫没有见怪,还连声向朱瞻基道歉,认为自己的城市太小气了。
这个城市的确小气,城墙只有一米多高的土墙,上面是一排木栅栏,这样的防护简直若的可怜。
而他们的军队,更是可怜,大部分人手里都是铜制的长矛,只有少数将领级别的,才有一把铁刀。
马车来到了三王府,其实就是三座大宅院,还是以木制结构为主,只有一圈矮矮的土墙。三座宅院以品字形排列,在正中间的位置,是一座广场。
朱瞻基并没有“见怪”,反而细声安慰他们,邀请他们到大明去见识一番。并且向他们承诺,大明愿意在建筑,农业等各个方面,向苏禄国提供帮助。
三王喜不自禁,对待朱瞻基的态度更加卑躬了。
朱瞻基与三王的见面,就是在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友好气氛中展开,这一切却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大明的文武百官们对这样一个小国一个个都看不起,而苏禄国的臣民们,却认为理所当然。
他们看到大明的舰队,看到天朝上国的威武,文明,已经为之倾倒了。
感谢灯火见人家,山青盈,额吐你哦,竹签子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十二章 代理人
在吕宋,朱瞻基已经立下了许柴佬这个钉子。
相比一个虚衔的总督,直接将吕宋这个相当于半个省大小的岛屿列为州府,给许柴佬一个实权的四品知府衔,就直接将他牢牢地绑上了大明这条大船。
为了衣锦还乡,为了将职位转化为更大的权力。即使不用朱瞻基来推动,许柴佬就会努力开发吕宋,控制吕宋。
再加上朱瞻基在吕宋留下的实习的文官,测绘的羽林卫学士兵,还有锦衣卫与咨情司人员的帮助。
更有新式火枪这种超过当地好几代的先进武器,本来就长袖善舞的许柴佬很让朱瞻基放心,他绝对能加快吕宋岛的汉化速度。
东王长子督马含率众回国继承王位,王妃葛木宁及次子温哈喇、三子安都鲁和侍从十余人留居德州守墓。
其后裔在清朝获得中国国籍,取安、温姓氏。后来,因历史上发生过几次较大的天灾,已有不少东王后裔离开德州,分布多地。
而后东王后裔早已融入中国,成为中华的一份子。
朱瞻基的前世在东南亚发发展,对东南亚各国的历史和民族,矿产资源都有很清晰的了解。
他现在就知道,就在后世的宿务附近,那里就有一座世界级的超大金铜矿。而整个棉兰老岛,百分之四十的土地下面,就是各种金矿和铜矿,整个岛,几乎都是一座矿。
如何引导这里的经济发展,其实在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只不过,这一切都还要等他真正成为皇帝以后再说。
想要改变大明的对外政策,不是他这个还没有亲政的太孙能做到的。
他这次下西洋,就是要梳理整个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成为东南亚各海岛之间的仲裁者,把整个局势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不管以后是把这些地区都纳入大明的疆域之内,还是让他们成为东瀛和朝鲜一样的附庸国,这些事都不用急着决定。
因为这里面还涉及到了一个宗教信仰问题。
如今东南亚各国,苏门答腊,爪哇,都已经确定了以绿教为国教的发展体制。满剌加,渤泥国也受到了绿教的深远影响。
唐朝与阿拉伯的怛罗斯战役,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战役。那一次战役,阿拉伯人从唐朝虏获了一些不起眼的工匠,但是就是这些工匠,给阿拉伯人带去了造纸术。
撒马尔罕和巴格达随即建立起造纸厂,一百年后,巴格达上百间的店铺都有雇用抄写员及装订工,甚至开始建立公共图书馆,包括首家向外开放租借书籍服务的图书馆。
随后,造纸术又从阿拉伯西传至北非、安达卢斯,在13世纪传至欧洲。
阿拉伯世界的统一和分裂,让阿拉伯人从南亚向西扩张到了非洲,欧洲,向东拓展到了整个东南亚地区。
从八世纪末期到十五世纪,这七百年间,阿拉伯世界的艺术家、工程师、学者、诗人、哲学家、地理学家及商人辈出。
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上保留并促进了艺术、农业、经济、工业、法律、文学、航海、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各方面的发展,并在基础之上对这些方面实施改革创新。
他们的艺术家、科学家、杰出人物及工人合力创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直接及间接地影响到各个大陆上的社会构架。
这就是后世闻名全世界的伊思兰黄金时代,一直到后世的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界的文化疆域,都是从这个时代遗留下去的。
相反,因为大明放弃了交趾,导致了大明对东南亚失去控制。东方文明能够影响的区域,只有东北亚那一块,远远不及基督文明和伊思兰文明。
朱瞻基如果想要将东南亚这些岛屿纳入大明疆域,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驱逐其他文明对东南亚的影响,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如今的东王巴都葛叭哈喇他们其实已经受到了绿教的影响,只是如今还没有将绿教设为国教,这是一百多年后才会发生的事情。
因为如今的大明,远比绿教代表的文明更加强盛。
他们面对朱瞻基这个大明的太孙,一个个都非常谦恭,三王几乎是以卑躬屈膝的态度,共同向朱瞻基请安。
当朱瞻基那座需要用八匹马拉动的龙辇被吊机从船上吊下来,数十匹威武的骏马被牵引下来,还有那数千英武的仪仗兵,以逼人的气势摆开了阵势,所有人都匍匐在了大明的强盛文明之下。
这一切,都是他们根本想象不到的。
朱瞻基邀请了三王与他一起坐上龙辇,他们三人战战兢兢,推却不过,才在裙边那里坐下,有些得意地向着自己的臣民们挥手示意。
马蹄滴答声起,庞大的龙辇慢慢地向着霍洛城驶去。
因为木制的城门太窄,大明的士兵们有些简单粗暴地拆掉了霍洛城的城门,而三个王爷不仅丝毫没有见怪,还连声向朱瞻基道歉,认为自己的城市太小气了。
这个城市的确小气,城墙只有一米多高的土墙,上面是一排木栅栏,这样的防护简直若的可怜。
而他们的军队,更是可怜,大部分人手里都是铜制的长矛,只有少数将领级别的,才有一把铁刀。
马车来到了三王府,其实就是三座大宅院,还是以木制结构为主,只有一圈矮矮的土墙。三座宅院以品字形排列,在正中间的位置,是一座广场。
朱瞻基并没有“见怪”,反而细声安慰他们,邀请他们到大明去见识一番。并且向他们承诺,大明愿意在建筑,农业等各个方面,向苏禄国提供帮助。
三王喜不自禁,对待朱瞻基的态度更加卑躬了。
朱瞻基与三王的见面,就是在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友好气氛中展开,这一切却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大明的文武百官们对这样一个小国一个个都看不起,而苏禄国的臣民们,却认为理所当然。
他们看到大明的舰队,看到天朝上国的威武,文明,已经为之倾倒了。
感谢灯火见人家,山青盈,额吐你哦,竹签子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十二章 代理人
在吕宋,朱瞻基已经立下了许柴佬这个钉子。
相比一个虚衔的总督,直接将吕宋这个相当于半个省大小的岛屿列为州府,给许柴佬一个实权的四品知府衔,就直接将他牢牢地绑上了大明这条大船。
为了衣锦还乡,为了将职位转化为更大的权力。即使不用朱瞻基来推动,许柴佬就会努力开发吕宋,控制吕宋。
再加上朱瞻基在吕宋留下的实习的文官,测绘的羽林卫学士兵,还有锦衣卫与咨情司人员的帮助。
更有新式火枪这种超过当地好几代的先进武器,本来就长袖善舞的许柴佬很让朱瞻基放心,他绝对能加快吕宋岛的汉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