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405节
朱瞻基回来之后也知道了这件事,杨章德他们去太原的时候还跟他汇报过。他当时还有些不信,总觉得言语有夸张,哪有如此丧心病狂之辈。
但是现在朱棣命令捉拿朱济熿,说明这件事即使没有这么夸张,也差不了太远。
虽然得了朱济熿送的四个美女,但是朱瞻基也并没有将这个远房叔叔放在心上。
黄四维笑道:“锦衣卫办案人员正得陛下接见,根据他们调查,晋王给生母下毒,活蒸原晋王侍女吉祥,包括虐待朱济熺父子都属实。陛下大怒,遂命奴婢来寻殿下。”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如此,孤就走一趟,如此狼心狗肺之人,不配为朱家子孙。”
承天门外,宗人府位列东首第一家,还排在吏部前面。
如今的大宗正是楚王朱桢,不过他只是名义上的宗正,因为他本人常住武昌府,极少到京城来。
整个宗正府里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朱家的子孙,却也都没有权力。主要负责人员都是內监,大权被朱棣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朱瞻基领了宗正令,带领一队锦衣卫,一队內监,再加上自己的护卫,骑马向长安坊晋王府而去。
在他进入宗人府的时候,两个內监已经火速通知了五城兵马司,派兵将晋王府牢牢包围了起来。
朱瞻基很清楚,其实自己出不出面都是一样的,但是让自己出面,就是为了在这些朱家子孙面前立威的。
(今天回来有点晚,更新有点晚了,不好意思了,明天尽量早点)
感谢linangdi的万赏,还有山青盈,竹签子,书友20180711231030672,额吐你哦,灯火见人家,随猪奔跑,超怂的毛球,火云大师,婉玲88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二二七章 家法
贡院附近的润香阁,在应天府的大小画舫里,算不上拔尖的存在,因为这里拿不出任何一个让人记忆犹新的花魁。
不过这个润香阁乃是官办青楼,里面不少女子都是原罪臣妇女。虽然身份不在,但是这种落差也吸引了不少平头百姓愿意来亲近一下“官家小姐”。
而润香阁最出名的并不是这些女子,因为朱元璋,朱棣父子喜恶善变,这些年抄家发配的大臣数不胜数,其他青楼,画舫也不缺少这样的女子。
他们最出色的是楼中有京城最大的戏楼,能容纳近千人同时观赏歌舞,戏剧,因此引来无数豪绅,勋贵趋之若鹜。
周王世子朱有炖自来到京城,就被好友教坊司主事卞青岩邀请到了润香阁,为润香阁编一出大戏。
洪武二十二年冬,朱橚因为擅自离开封地到凤阳而获罪,被太祖下令迁往云南。太祖不久改变决定,留朱橚在首都,由朱有炖理藩事。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才获准返回封地开封。
建文初年,朱橚次子、汝南王朱有爋向朝廷举报父亲图谋不轨,朝廷遣李景隆突袭开封逮捕朱橚,朱有炖,把他们父子贬为庶人,徙云南蒙化。
建文四年,朱橚与朱有炖被召到应天府禁锢。
直到朱棣继位,与朱棣同出一母的朱橚被朱棣平反,恢复了朱橚的爵位,加禄五千石,诏他返回原来的封地,献颂九章及佾舞。
他的弟弟汝南王朱有爋被发配云南大理,可是这种父子相残,却对周王府一家人的心态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的父亲朱橚自幼好学,能词赋,曾作《元宫词》百章,又组织编著有《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等作品,成为一代医药大家。
他继承了父亲的文学天赋,却对中药毫无兴趣,自少年经历挫折之后,自此远离政治,一心沉迷于文学与戏曲创作。
二十余年来,他在民间也创下了不俗的名声,成为一代戏曲大家,在民间备受推崇。
来到京城,他也受到了戏曲界的热情欢迎,不少女子愿意自荐枕席。
朱有炖恐惧政治,也怕沾染政治,这种藉以戏曲慰藉,远离政治的做法,还是颇受朱棣欢喜的。
为此,他还两次受到皇上的召见,并且承诺待大戏编成,将亲自莅临润香楼看戏。
为此,朱有炖不得不改变曲目,将原本准备上演的“香囊怨”,改成了“赏花侑觞”、“庆寿佐樽”的剧目。
这几套戏曲都是他编剧,也只有他熟悉剧情,为了演好这出曲目,他已经十天不曾回府。
不过在润香楼尝尽花色,倒是也不虚此行。
“赏花侑觞”、“庆寿佐樽”是一出连续戏,为了迎接皇上莅临,他将宫廷教坊剧与民间仪式剧结合在一起。
保留了“开喝”,“散场曲”,“打散”等搬演手法,再结合道情、莲花落等说唱艺术,以视觉与听觉的感受来营塑氛围。
此间女子得知皇上将会来看戏,一个个也都是精神焕发,她们期待皇上因此喜欢她们的戏,削了她们的乐籍。
所以在排戏的时候,一个个用心无比,虽然只是短短的十天的时间,但是编排的宫廷队舞和民间舞队,配合的歌乐都已经有了雏形。
虽然辛苦,但是值得。
坐在润香楼的二楼,品着一杯香茗,看着一楼大厅排练,不时纠正一下排练时候的错误,时间也过的飞快。
不过外面忽然一对队的官兵全副武装地快速行进,让他的心情有些压抑。这不知道是哪位大臣又犯了龙威了啊!
多愁善感的朱有炖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就能想到背后那血淋淋的场面……
王府长史荀宝山这个时候上了楼来,向他行了一礼低声说道:“世子,官兵包围了晋王府。”
朱有炖摇了摇头叹道:“晋王一系……这算是完了。”
他与原晋王朱济熺自幼关系亲近,但朱济熺深受儒家熏陶,思想端方,一直认为当今皇上是谋朝篡位,所以不得皇上欢心。
这才让朱济熿得了机会,袭了晋王位,如今朱济熿再被抓,这晋王一系从此以后怕是再无影响。
但是现在朱棣命令捉拿朱济熿,说明这件事即使没有这么夸张,也差不了太远。
虽然得了朱济熿送的四个美女,但是朱瞻基也并没有将这个远房叔叔放在心上。
黄四维笑道:“锦衣卫办案人员正得陛下接见,根据他们调查,晋王给生母下毒,活蒸原晋王侍女吉祥,包括虐待朱济熺父子都属实。陛下大怒,遂命奴婢来寻殿下。”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如此,孤就走一趟,如此狼心狗肺之人,不配为朱家子孙。”
承天门外,宗人府位列东首第一家,还排在吏部前面。
如今的大宗正是楚王朱桢,不过他只是名义上的宗正,因为他本人常住武昌府,极少到京城来。
整个宗正府里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朱家的子孙,却也都没有权力。主要负责人员都是內监,大权被朱棣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朱瞻基领了宗正令,带领一队锦衣卫,一队內监,再加上自己的护卫,骑马向长安坊晋王府而去。
在他进入宗人府的时候,两个內监已经火速通知了五城兵马司,派兵将晋王府牢牢包围了起来。
朱瞻基很清楚,其实自己出不出面都是一样的,但是让自己出面,就是为了在这些朱家子孙面前立威的。
(今天回来有点晚,更新有点晚了,不好意思了,明天尽量早点)
感谢linangdi的万赏,还有山青盈,竹签子,书友20180711231030672,额吐你哦,灯火见人家,随猪奔跑,超怂的毛球,火云大师,婉玲88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二二七章 家法
贡院附近的润香阁,在应天府的大小画舫里,算不上拔尖的存在,因为这里拿不出任何一个让人记忆犹新的花魁。
不过这个润香阁乃是官办青楼,里面不少女子都是原罪臣妇女。虽然身份不在,但是这种落差也吸引了不少平头百姓愿意来亲近一下“官家小姐”。
而润香阁最出名的并不是这些女子,因为朱元璋,朱棣父子喜恶善变,这些年抄家发配的大臣数不胜数,其他青楼,画舫也不缺少这样的女子。
他们最出色的是楼中有京城最大的戏楼,能容纳近千人同时观赏歌舞,戏剧,因此引来无数豪绅,勋贵趋之若鹜。
周王世子朱有炖自来到京城,就被好友教坊司主事卞青岩邀请到了润香阁,为润香阁编一出大戏。
洪武二十二年冬,朱橚因为擅自离开封地到凤阳而获罪,被太祖下令迁往云南。太祖不久改变决定,留朱橚在首都,由朱有炖理藩事。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才获准返回封地开封。
建文初年,朱橚次子、汝南王朱有爋向朝廷举报父亲图谋不轨,朝廷遣李景隆突袭开封逮捕朱橚,朱有炖,把他们父子贬为庶人,徙云南蒙化。
建文四年,朱橚与朱有炖被召到应天府禁锢。
直到朱棣继位,与朱棣同出一母的朱橚被朱棣平反,恢复了朱橚的爵位,加禄五千石,诏他返回原来的封地,献颂九章及佾舞。
他的弟弟汝南王朱有爋被发配云南大理,可是这种父子相残,却对周王府一家人的心态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的父亲朱橚自幼好学,能词赋,曾作《元宫词》百章,又组织编著有《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等作品,成为一代医药大家。
他继承了父亲的文学天赋,却对中药毫无兴趣,自少年经历挫折之后,自此远离政治,一心沉迷于文学与戏曲创作。
二十余年来,他在民间也创下了不俗的名声,成为一代戏曲大家,在民间备受推崇。
来到京城,他也受到了戏曲界的热情欢迎,不少女子愿意自荐枕席。
朱有炖恐惧政治,也怕沾染政治,这种藉以戏曲慰藉,远离政治的做法,还是颇受朱棣欢喜的。
为此,他还两次受到皇上的召见,并且承诺待大戏编成,将亲自莅临润香楼看戏。
为此,朱有炖不得不改变曲目,将原本准备上演的“香囊怨”,改成了“赏花侑觞”、“庆寿佐樽”的剧目。
这几套戏曲都是他编剧,也只有他熟悉剧情,为了演好这出曲目,他已经十天不曾回府。
不过在润香楼尝尽花色,倒是也不虚此行。
“赏花侑觞”、“庆寿佐樽”是一出连续戏,为了迎接皇上莅临,他将宫廷教坊剧与民间仪式剧结合在一起。
保留了“开喝”,“散场曲”,“打散”等搬演手法,再结合道情、莲花落等说唱艺术,以视觉与听觉的感受来营塑氛围。
此间女子得知皇上将会来看戏,一个个也都是精神焕发,她们期待皇上因此喜欢她们的戏,削了她们的乐籍。
所以在排戏的时候,一个个用心无比,虽然只是短短的十天的时间,但是编排的宫廷队舞和民间舞队,配合的歌乐都已经有了雏形。
虽然辛苦,但是值得。
坐在润香楼的二楼,品着一杯香茗,看着一楼大厅排练,不时纠正一下排练时候的错误,时间也过的飞快。
不过外面忽然一对队的官兵全副武装地快速行进,让他的心情有些压抑。这不知道是哪位大臣又犯了龙威了啊!
多愁善感的朱有炖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就能想到背后那血淋淋的场面……
王府长史荀宝山这个时候上了楼来,向他行了一礼低声说道:“世子,官兵包围了晋王府。”
朱有炖摇了摇头叹道:“晋王一系……这算是完了。”
他与原晋王朱济熺自幼关系亲近,但朱济熺深受儒家熏陶,思想端方,一直认为当今皇上是谋朝篡位,所以不得皇上欢心。
这才让朱济熿得了机会,袭了晋王位,如今朱济熿再被抓,这晋王一系从此以后怕是再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