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367节
前院,朱瞻基与海军众将开完了一场漫长的军事会议,一个个都显得有些疲惫。
大军出征集合艰难,撤离同样不简单。十几万大军,每一支舰队要撤回到哪里,各种奖赏和奖励的发放,这都需细致的统筹安排。
还有大批的军官会随着朱瞻基一同进京,这些人将会得到皇上的亲自接见和奖赏,该升职的升职,该授勋的授勋。
几乎所有的将领都喜气洋洋,这次出征,十几万大军,不算那些倭寇,总伤亡人数也不到两千,死亡人数还不到一千。
而他们取得的战绩却是连北征都比不上的,不仅杀死了超过三万敌人,还活捉了天皇一系,并且让整个东瀛臣服在了大明的脚下。
更不用说,他们还劫掠了如此多的财富,按照大明军功规定,有三成的战场收获属于诸将士,这也是一笔超过一百万两白银的巨大财富。
即使按照总人数来计算,每个人也能得到五两银子的奖励。
柳升这个时候反倒显得矜持了起来,这次出征,他军功第一是毫无疑问的,一个公爵是少不了啦。
既然已经出尽了风头,这个时候他当然要低调一些,省得遭到其他人的一致仇视。
但是内心里,他却又抑制不住的兴奋。
安远侯哪里有安国公好听啊!
何况,他这次攻破敌国都城,生擒倭王,这一次就是面对英国公,他也不认为自己就比不上对方了。
但是他也知道,这一切都是多亏了火器的应用。以后大明各军都能换装成火器的时候,立功都不再是一件难事。
但是再想像自己这样挣个国公回来,怕也没有那么容易。
感谢灯火见人家,xing1,书友160707214010519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二一五章 琉球
从四月三十日发动攻击,到六月二十六足利义持自杀,活捉称光天皇,这场针对东瀛的军事行动仅仅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大获全胜。
但是,从永乐十三年,朱瞻基正式筹谋东瀛攻略,到如今,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半。
即便是从朱瞻基第一次军事行动,到现在,也进行了九个多月的时间。
因为朱瞻基的温水煮青蛙策略,这次大明虽然从东瀛剥削了上千万两白银,另外还劫掠了数不清的物资和古董。
但是这些物资大多来自本来就是敌对大明的将军和名主,所以整个东瀛现存的将军和名主,对大明的印象并不坏。
他们甚至因为大明现在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对大明有了更加亲密的依赖。
特别是那些中下层的百姓和奴工,以前他们穿不起衣服,吃不饱饭,但是现在却有了便宜的布料,有了低价的粮食,对大明更有好感。
八月初二,当大明的主力舰队离开大阪湾的时候,有数十万东瀛百姓都前来大阪送行。
虽然他们的主要目的是送行他们的国主,但是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对大明士兵的离去,有些恋恋不舍。
他们生怕大明的士兵离开以后,物价会再度攀升。在获知大明并没有中断与东瀛的联系,还会设立永久的市舶司以后,才放下心来。
看到这一幕,朱瞻基心里的最后一丝担心才彻底消失。
这个时代,虽然国家与民族的概念已经有了,但是依旧是家国天下。
老百姓对谁是皇帝,谁统治其实并不是特别在乎,除了中上阶层会有一些抵制,下层的百姓都是谁能带我过好日子,我就支持谁。
看到这一幕,朱瞻基也在暗想。后世如果不是经过了民国的民智开化,如果东瀛提前几十年,在清末就提出*****圈,侵略大陆,恐怕真的有可能让他们成功。
但是他们晚了几十年……
从清末的反抗意识崛起,到民国的军阀混战,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导致了普通民众对世界的认知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他们后来哪怕是几乎占领了大半个远东,却已经晚了。
民族意识的觉醒,世界殖民历史从土地占有到经济控制的蜕变,让东瀛人最后以失败告终。
话说回来,虽然朱瞻基觉得东瀛与朝鲜是负累,只想利用他们的生产力,却不想被他们的人口拖累。
但是从政治上割裂,在思想上统一,似乎也非常可行。
朝鲜和东瀛与大明基本是一个人种,从外表上来说,比汉人跟蒙元,藏族,西南的少数民族更相近。
而且他们也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在文化上同根同源,这种思想上的统一,非常具有可行性。
西南和北元虽然与汉人算不上一个人种,但是因为土地的相连,朱瞻基绝不会放弃政治上的统一。
他们虽然在经济层面注定会成为大明的负累,但是政治统一的必要性是有的。
东瀛孤悬海外,只有大明和朝鲜两个邻国,人多地少,土地贫瘠,所以是大明天然的人力资源地。
思想上的统一,可以让他们死心塌地为大明效力。政治上的割裂,不属于一个国家,大明人却又比东瀛人过更好,这会让东瀛人将成为一个大明人作为一生奋斗的目标。
只要世界的层次不发生变化,每一个出生的东瀛人都会为了成为一个大明人奋斗。
这比大明直接统治他们,好处要更多。
至于朝鲜,这个地方虽然与大陆相连,但是国家自然环境与东瀛差不多,也不能成为大明发展的踏板,所以朱瞻基暂时还没有考虑过他们。
大军出征集合艰难,撤离同样不简单。十几万大军,每一支舰队要撤回到哪里,各种奖赏和奖励的发放,这都需细致的统筹安排。
还有大批的军官会随着朱瞻基一同进京,这些人将会得到皇上的亲自接见和奖赏,该升职的升职,该授勋的授勋。
几乎所有的将领都喜气洋洋,这次出征,十几万大军,不算那些倭寇,总伤亡人数也不到两千,死亡人数还不到一千。
而他们取得的战绩却是连北征都比不上的,不仅杀死了超过三万敌人,还活捉了天皇一系,并且让整个东瀛臣服在了大明的脚下。
更不用说,他们还劫掠了如此多的财富,按照大明军功规定,有三成的战场收获属于诸将士,这也是一笔超过一百万两白银的巨大财富。
即使按照总人数来计算,每个人也能得到五两银子的奖励。
柳升这个时候反倒显得矜持了起来,这次出征,他军功第一是毫无疑问的,一个公爵是少不了啦。
既然已经出尽了风头,这个时候他当然要低调一些,省得遭到其他人的一致仇视。
但是内心里,他却又抑制不住的兴奋。
安远侯哪里有安国公好听啊!
何况,他这次攻破敌国都城,生擒倭王,这一次就是面对英国公,他也不认为自己就比不上对方了。
但是他也知道,这一切都是多亏了火器的应用。以后大明各军都能换装成火器的时候,立功都不再是一件难事。
但是再想像自己这样挣个国公回来,怕也没有那么容易。
感谢灯火见人家,xing1,书友160707214010519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二一五章 琉球
从四月三十日发动攻击,到六月二十六足利义持自杀,活捉称光天皇,这场针对东瀛的军事行动仅仅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大获全胜。
但是,从永乐十三年,朱瞻基正式筹谋东瀛攻略,到如今,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半。
即便是从朱瞻基第一次军事行动,到现在,也进行了九个多月的时间。
因为朱瞻基的温水煮青蛙策略,这次大明虽然从东瀛剥削了上千万两白银,另外还劫掠了数不清的物资和古董。
但是这些物资大多来自本来就是敌对大明的将军和名主,所以整个东瀛现存的将军和名主,对大明的印象并不坏。
他们甚至因为大明现在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对大明有了更加亲密的依赖。
特别是那些中下层的百姓和奴工,以前他们穿不起衣服,吃不饱饭,但是现在却有了便宜的布料,有了低价的粮食,对大明更有好感。
八月初二,当大明的主力舰队离开大阪湾的时候,有数十万东瀛百姓都前来大阪送行。
虽然他们的主要目的是送行他们的国主,但是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对大明士兵的离去,有些恋恋不舍。
他们生怕大明的士兵离开以后,物价会再度攀升。在获知大明并没有中断与东瀛的联系,还会设立永久的市舶司以后,才放下心来。
看到这一幕,朱瞻基心里的最后一丝担心才彻底消失。
这个时代,虽然国家与民族的概念已经有了,但是依旧是家国天下。
老百姓对谁是皇帝,谁统治其实并不是特别在乎,除了中上阶层会有一些抵制,下层的百姓都是谁能带我过好日子,我就支持谁。
看到这一幕,朱瞻基也在暗想。后世如果不是经过了民国的民智开化,如果东瀛提前几十年,在清末就提出*****圈,侵略大陆,恐怕真的有可能让他们成功。
但是他们晚了几十年……
从清末的反抗意识崛起,到民国的军阀混战,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导致了普通民众对世界的认知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他们后来哪怕是几乎占领了大半个远东,却已经晚了。
民族意识的觉醒,世界殖民历史从土地占有到经济控制的蜕变,让东瀛人最后以失败告终。
话说回来,虽然朱瞻基觉得东瀛与朝鲜是负累,只想利用他们的生产力,却不想被他们的人口拖累。
但是从政治上割裂,在思想上统一,似乎也非常可行。
朝鲜和东瀛与大明基本是一个人种,从外表上来说,比汉人跟蒙元,藏族,西南的少数民族更相近。
而且他们也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在文化上同根同源,这种思想上的统一,非常具有可行性。
西南和北元虽然与汉人算不上一个人种,但是因为土地的相连,朱瞻基绝不会放弃政治上的统一。
他们虽然在经济层面注定会成为大明的负累,但是政治统一的必要性是有的。
东瀛孤悬海外,只有大明和朝鲜两个邻国,人多地少,土地贫瘠,所以是大明天然的人力资源地。
思想上的统一,可以让他们死心塌地为大明效力。政治上的割裂,不属于一个国家,大明人却又比东瀛人过更好,这会让东瀛人将成为一个大明人作为一生奋斗的目标。
只要世界的层次不发生变化,每一个出生的东瀛人都会为了成为一个大明人奋斗。
这比大明直接统治他们,好处要更多。
至于朝鲜,这个地方虽然与大陆相连,但是国家自然环境与东瀛差不多,也不能成为大明发展的踏板,所以朱瞻基暂时还没有考虑过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