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359节
就连金纯也认为朱瞻基此举有些逼人太甚,劝说朱瞻基放宽一点条件,让东瀛皇室以鞠躬相迎。
但是朱瞻基毫不退让,发布诰文道:“东瀛若承认大明的天朝上国地位,就应以臣子之位相迎,若不承认,刀兵相见。”
诰文一出,又有四位皇室成员自杀,但是剩下的,全部都变成了软骨头。
七月初九,东瀛皇室哀声一片,称光天皇哭哭啼啼地接受了朱瞻基的条件,答应了会在大阪港口跪迎朱瞻基。
既然答应了自己的条件,朱瞻基当然也不会继续逼他们,他还想利用上千万东瀛人来帮大明做事,替大明赚钱呢。
所以他这边也才退了一步,允诺在港口搭建一个平台,让皇室成员比其他人高半格,在平台上向自己跪拜。
七月初十,大阪湾艳阳高照。盛夏的时光,如此大的太阳,气温从一大早就高的吓人,犹如一个蒸笼一般。
被数千工匠重新修葺的大阪内城张灯结彩,从港口越过废墟,一直到内城,地上全部铺上了红布。
被派到外面执行任务的几乎所有士兵都被召集了回来,除了每艘船上必须保留的士兵,超过十万大军将这一带防守的严严密密,道路两边都是荷枪实弹的士兵。
能够被允许前来参加观礼的大都是关中一带的将军和名主,他们一般都携家带口,想要近距离瞻仰到大明皇太孙的威仪。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投靠大明的大商人。
在围剿足利义持的最后一战中,大明士兵伤亡人数超过了一千人,不算受伤的人数,死亡人数也近三百人。而这些人的枪支并没有被全部找回,还有最少十余支遗留在了外面。
除此之外,东瀛本来也有一些鸟铳,虽然他们的枪管跟大明以前的枪管一样,是手工打造,但是想要近距离伤人,也是轻而易举。
所以每个前来参加观礼的人,除了仪仗刀,都不能携带其他武器,不管男女,都要经过搜身。
这是一场宣扬大明国威的仪式,礼部尚书金纯已经为此操劳了多日,就是为了在倭人面前展现华夏之邦的气派。
朱瞻基一大早就已经起床了,天气越来越热,船上的船舱里面就像一个蒸笼,住在里面可是一点也不好受。
在青梅玉竹的伺候下,朱瞻基洗了一个澡,然后换上了皇太孙的冠冕。
正式的冠冕与秦汉时期相差不大,衣着繁复,头上还要带着高高的鷩冕,冕用九旒,每旒贯玉九颗。
他的旗舰在经过了疏浚海湾以后,停泊在了距离岸边只有两三百米的位置。然后就是一艘艘的小船并列,组成了一个浮桥,一直到码头。
巳时正,钟鼓齐鸣,随后就是宫廷乐队奏响了秦王破阵乐,这也算是朱瞻基的一点恶趣味。
在雄壮的音乐声中,码头上面万民齐拜,实行的是三拜九叩的大礼。
看到岸上整齐的叩拜,朱瞻基真正体会到了这种大权在握的满足,这是任何一种享受都不能替代的。
行礼完毕,朱瞻基才一摆衣袖,沿着木梯走下了旗舰。
在他的身前,是十六人的锦衣卫力士,而在他的身后,一共有六十六名內监组成的仪仗,在他的身边,还有两位保镖,十二人的传令內监,两位宫女与李彦组成的中阵。
人数不多不少,刚好九十九人。
当然,这不算他身边的两位侍妾,因为她们并不算在仪仗之内。
原本他还想让郑和也与他一起下来,但是现在能够被并入海军,郑和当然不愿意以內监的身份踏上东瀛的土地。
朱瞻基的脚步并不快,但是短短半里的路程,也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走完。
当他踏上东瀛的土地,十万大军齐声大喊,差点吓的众多观礼人都尿了裤子。
港口一带,已经搭建起了一个一米的高台,高台的左前方,是有半米高的高台,上面是东瀛皇室成员,包括了四大家足有两百多人。
右侧也有一个台子,不过就只有大约二十厘米高,上面全部是大明的将领,与室町幕府的掌权人员。
身高超过一米八五的朱瞻基留着几何图案,修剪整齐的短髭,这种胡子的形状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但是却衬的他不到二十岁的脸更加成熟。
在身高普遍只有一米六左右的倭人面前,朱瞻基的身高犹如天神下凡,这种威武霸气更是让无数东瀛女子心折。
跪伏在台上的足利义嗣偷偷看了看高大的朱瞻基,感叹着命运的不公。这个年轻人比自己还小四岁,但是现在整个东瀛都在他的脚下颤栗。
日野康子望着朱瞻基的身影,也是感叹不已,如果自己的儿子有对方的手腕,自己何苦一大把年纪,还要费尽心思扶持他上位!
而犹如孩童一般的称光天皇,颤抖着身体,看着那个威武的身影,心中满是恐惧。他不知道,自己到了大明,会面对什么样的生活,自己的性命,以后就要由这个男人掌控了。
而早田左卫门也是第一次近距离亲眼看到朱瞻基,在为他的风采折服的同时,却更坚定了自己的刺杀之心。
这样的男人存在一天,对东瀛就是最大的威胁。
已经拿到了今天庆典流程的他并不心急,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机。虽然朱瞻基从他身前经过,但是相隔也有七八米。
而且他的身边有那么多的护卫,自己的身后也有戒备森严的士兵。
在大明特使念完大明皇帝的圣旨之后,太孙会依次接见这次的立功人员,而自己也在其中,那个时候才是合适的时机。
即使等会儿接见的时候没有机会,他还会在原本的南波将军府举行宴会,那个时候也有机会。
他跪伏在那里,却不敢露出半点杀意,因为他知道,太孙的身边肯定有高手,不能让他们感应自己的杀意。
自己的机会只有一次,一定要慎重。
当朱瞻基坐上了高台上又特意被垫高了半米的宝座,整齐的军乐才停了下来。
但是朱瞻基毫不退让,发布诰文道:“东瀛若承认大明的天朝上国地位,就应以臣子之位相迎,若不承认,刀兵相见。”
诰文一出,又有四位皇室成员自杀,但是剩下的,全部都变成了软骨头。
七月初九,东瀛皇室哀声一片,称光天皇哭哭啼啼地接受了朱瞻基的条件,答应了会在大阪港口跪迎朱瞻基。
既然答应了自己的条件,朱瞻基当然也不会继续逼他们,他还想利用上千万东瀛人来帮大明做事,替大明赚钱呢。
所以他这边也才退了一步,允诺在港口搭建一个平台,让皇室成员比其他人高半格,在平台上向自己跪拜。
七月初十,大阪湾艳阳高照。盛夏的时光,如此大的太阳,气温从一大早就高的吓人,犹如一个蒸笼一般。
被数千工匠重新修葺的大阪内城张灯结彩,从港口越过废墟,一直到内城,地上全部铺上了红布。
被派到外面执行任务的几乎所有士兵都被召集了回来,除了每艘船上必须保留的士兵,超过十万大军将这一带防守的严严密密,道路两边都是荷枪实弹的士兵。
能够被允许前来参加观礼的大都是关中一带的将军和名主,他们一般都携家带口,想要近距离瞻仰到大明皇太孙的威仪。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投靠大明的大商人。
在围剿足利义持的最后一战中,大明士兵伤亡人数超过了一千人,不算受伤的人数,死亡人数也近三百人。而这些人的枪支并没有被全部找回,还有最少十余支遗留在了外面。
除此之外,东瀛本来也有一些鸟铳,虽然他们的枪管跟大明以前的枪管一样,是手工打造,但是想要近距离伤人,也是轻而易举。
所以每个前来参加观礼的人,除了仪仗刀,都不能携带其他武器,不管男女,都要经过搜身。
这是一场宣扬大明国威的仪式,礼部尚书金纯已经为此操劳了多日,就是为了在倭人面前展现华夏之邦的气派。
朱瞻基一大早就已经起床了,天气越来越热,船上的船舱里面就像一个蒸笼,住在里面可是一点也不好受。
在青梅玉竹的伺候下,朱瞻基洗了一个澡,然后换上了皇太孙的冠冕。
正式的冠冕与秦汉时期相差不大,衣着繁复,头上还要带着高高的鷩冕,冕用九旒,每旒贯玉九颗。
他的旗舰在经过了疏浚海湾以后,停泊在了距离岸边只有两三百米的位置。然后就是一艘艘的小船并列,组成了一个浮桥,一直到码头。
巳时正,钟鼓齐鸣,随后就是宫廷乐队奏响了秦王破阵乐,这也算是朱瞻基的一点恶趣味。
在雄壮的音乐声中,码头上面万民齐拜,实行的是三拜九叩的大礼。
看到岸上整齐的叩拜,朱瞻基真正体会到了这种大权在握的满足,这是任何一种享受都不能替代的。
行礼完毕,朱瞻基才一摆衣袖,沿着木梯走下了旗舰。
在他的身前,是十六人的锦衣卫力士,而在他的身后,一共有六十六名內监组成的仪仗,在他的身边,还有两位保镖,十二人的传令內监,两位宫女与李彦组成的中阵。
人数不多不少,刚好九十九人。
当然,这不算他身边的两位侍妾,因为她们并不算在仪仗之内。
原本他还想让郑和也与他一起下来,但是现在能够被并入海军,郑和当然不愿意以內监的身份踏上东瀛的土地。
朱瞻基的脚步并不快,但是短短半里的路程,也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走完。
当他踏上东瀛的土地,十万大军齐声大喊,差点吓的众多观礼人都尿了裤子。
港口一带,已经搭建起了一个一米的高台,高台的左前方,是有半米高的高台,上面是东瀛皇室成员,包括了四大家足有两百多人。
右侧也有一个台子,不过就只有大约二十厘米高,上面全部是大明的将领,与室町幕府的掌权人员。
身高超过一米八五的朱瞻基留着几何图案,修剪整齐的短髭,这种胡子的形状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但是却衬的他不到二十岁的脸更加成熟。
在身高普遍只有一米六左右的倭人面前,朱瞻基的身高犹如天神下凡,这种威武霸气更是让无数东瀛女子心折。
跪伏在台上的足利义嗣偷偷看了看高大的朱瞻基,感叹着命运的不公。这个年轻人比自己还小四岁,但是现在整个东瀛都在他的脚下颤栗。
日野康子望着朱瞻基的身影,也是感叹不已,如果自己的儿子有对方的手腕,自己何苦一大把年纪,还要费尽心思扶持他上位!
而犹如孩童一般的称光天皇,颤抖着身体,看着那个威武的身影,心中满是恐惧。他不知道,自己到了大明,会面对什么样的生活,自己的性命,以后就要由这个男人掌控了。
而早田左卫门也是第一次近距离亲眼看到朱瞻基,在为他的风采折服的同时,却更坚定了自己的刺杀之心。
这样的男人存在一天,对东瀛就是最大的威胁。
已经拿到了今天庆典流程的他并不心急,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机。虽然朱瞻基从他身前经过,但是相隔也有七八米。
而且他的身边有那么多的护卫,自己的身后也有戒备森严的士兵。
在大明特使念完大明皇帝的圣旨之后,太孙会依次接见这次的立功人员,而自己也在其中,那个时候才是合适的时机。
即使等会儿接见的时候没有机会,他还会在原本的南波将军府举行宴会,那个时候也有机会。
他跪伏在那里,却不敢露出半点杀意,因为他知道,太孙的身边肯定有高手,不能让他们感应自己的杀意。
自己的机会只有一次,一定要慎重。
当朱瞻基坐上了高台上又特意被垫高了半米的宝座,整齐的军乐才停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