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大明新帝国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233节

随后的出征徼文由郑和宣读,朱瞻基并没有抢麾下将领的风头,只有在发出兵犒银的时候,朱瞻基才亲自出面。

既然要发银子,也就要让所有人知道,这银子究竟是谁发的。

与往常的碎银不同,这的犒银就全部都是银作局压铸出来的银元。

银元的出现已经不是稀奇事了,最近几个月,朝廷邸报上,已经连续多日比较了银元和碎银的区别,民间也接受了比碎银更保真的银元。

许多士兵领到了银元,就兴奋地捏在两个指头间,吹上一吹,然后放在耳朵边陶醉地倾听着回响。

十一月十四。甲子月。丙戌日。

宜移徙、开市。忌入宅、安葬。

在整齐的鼓乐声中,朱瞻基和郑和身披戎装,登上了一首福船改装的巨型宝船。

这种宝船在长达四百年的历史中,一直占据着世界最大船只的宝座。

宝船以铁木为脊,先建成一个个水密舱,然后将水密舱整齐排列,采用拼装式模式将水密舱连接在一起。

此后,才在水密舱外又以铁木锲接,采用双层夹板设计,将一棵棵环抱粗的巨木紧密相连,形成了双层外围甲板。

又粗又长的巨木经过干燥,浸桐油,以木制锲钉,铁栓和麻绳紧固后,又以松胶掺以牡蛎壳粉凝固作为粘合剂,形成了结实的结构。

这种宝船长度将近一百四十米,宽度将近五十米。一个船锚都需要两百多人一起才能绞动,而十二张扇形的船帆,每一张也都需要五十人以上才能绞动。

以朱瞻基的估计,这样的宝船排水量应该达到两万吨左右,载货量可以达到万吨。

登上这艘船,跟他登上自己的游侠号有着同样的骄傲。

看到这样的巨型船只,朱瞻基真的有些惊叹如今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不过这种船对于资源的浪费也是巨大的,像船只外壳的巨木,不知道消耗了多少参天大树。

朱瞻基怀疑,后世再也造不出这样的宝船,一方面是技术的失传,更多的可能是以后再也找不到适合建造宝船的巨木。

宝船甲板是个凹字形,中间低,两头高。船艉位置甲板以上就有四层,与中间甲板的落差就将近十几米。

第一次登上这样的巨船,朱瞻基被彻底地震撼住了。虽然在后世他见过无数比这艘船更大的船,但是远没有这艘船给他的震撼更大。

郑和却对这种船已经习惯了,因为他出使西域,一般就是以这种宝船作为旗舰。

光是这一艘船,航行期间就需要超过四百名的水手,两班倒,就需要近千人。再加上维修人员,后勤人员,这一艘船可以装载一千两百人以上。

“殿下,可否想要到处见识一下?”

朱瞻基这才回神,看了看四周兴奋的士兵们说道:“一切以出征为重,待船只起航,孤再到处看看。”

郑和笑道:“那还请殿下亲自敲响出征鼓,以壮士气。”

这一次,朱瞻基没有拒绝,在郑和和宝船指挥使石国瑞的带领下,沿着木制的楼梯一直登上了船艉甲板最上方的楼顶。

三面大鼓被架在距离甲板大约五六米高的高台上,这一次,朱瞻基只是跟一位身强力壮鼓手一起上了高台,然后站在了直径将近两米的大鼓前面。

大明的鼓声都有明确的规定,出征,庆典,祭祀都有不同的节奏。

朱瞻基对这些并不陌生,只是跟鼓手确定了一下,就双手执起了鼓槌。咚咚……咚咚咚……的鼓声就响了起来。

上千将士聚集在了甲板上,纷纷单膝跪地,大声呼喊:“大明万岁,大明万胜。”

连呼三声之后,另外两面大鼓跟着朱瞻基的节奏也敲响了大鼓,鼓声越传越远,其他船只上面的大鼓也随之敲响。

在整齐的鼓声中,所有的士兵都快速地行动了起来。他们或者奋力起锚,或者奋力起帆,或者奋力在接近水面的船舱里蹬动着船两侧降下去的明轮。

这种大型海船在没有进入行驶节奏的时候,启动是最麻烦的。光是想要让这个庞然大物动起来,就需要无数的人力来共同努力。

按照船队的编组,已经有其他的船开始慢慢驶离港口。在整齐的锣鼓声中,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旗舰也开始缓缓启动了起来。

朱瞻基将鼓槌交给了鼓手,下了高台,看着一面面硬帆升了起来,心中激荡不已。

这么大的船,就是这个时代的奇迹。有他在一日,就绝不会让这个奇迹消失。

趴在半人多高的护栏上,朱瞻基探头看着十几米长的整棵树做成的船舵在水里面调整着方向。一清子和玄真紧紧拉着他的腰带,生怕他不小心翻了下去。

在没有通讯系统的年代,从船头的瞭望塔上的引导员,一层层地将船只的方向调整传到船尾下面的船舵室,就需要十几个人一起配合。

虽然科技达不到,但是大明巧妙地用人力弥补了科技的差距。

古人或许在见识和经历,以及对社会的认知上比后人差,但是绝不代表他们就比后人愚笨。

在智慧方面,任何时代都有出类拔萃的人。

“殿下,要不要先到传令室,或者你的卧室去看看?”

朱瞻基回身摆了摆手说道:“不急,孤要好好看看这艘大船。石指挥使,带孤到处看看,包括卫士们住的地方,孤都要去看看。”

石国瑞有些为难地说道:“殿下,船底不雅,恐有辱殿下风雅。”

朱瞻基不以为然地说道:“孤不怕……带路吧。”
首节 上一节 233/12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民国之小兵传奇

下一篇:万历驾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