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1132节
虽然即使独立了,依旧是他朱家的子孙掌权,依旧是汉人的天下。但是对朱瞻基来说,能尽量维持一个庞大的帝国还是要尽量维持,
现在取消户籍制度,能够为以后的爵位继承,职衔继承打开一个口子。
爵位继承制的危害并不大,但是职衔继承的危害其实是非常大的。
一方面,这几乎堵死了普通百姓的上升通道,因为上面的官职都几乎是固定的。
百姓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往文官方面发展。
另一方面,将一些无能之辈安排在重要职位上,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斗争和内斗,消耗自身的实力。
为了发展,朱瞻基依旧采用了当初的继承制,但是这几十年下来,朱瞻基有心改变这个不合理,甚至制约大明发展的政策。
而郑宏一案,就给他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听了于谦的话,朱瞻基笑道:“改革是为大明发展计,岂能因噎废食。关于这方面,朕已经有了一点计划,今日也跟总理好好说说。”
于谦又躬身。“臣洗耳恭听。”
朱瞻基说道:“朕欲清查天下百姓户籍,将为每个百姓编上独一无二的编号。这个编号将会是此人的身份象征,不论通关文牒,还是银行账户,都必须实名编制。每个人只允许一个账号,这样一来,不管这人是为商,为工,为农,所有财富一目了然。即便是想要逃税,也不可能。想要管制,也都有迹可循。”
台下的大臣们面面相觑,只是很短的时间,就意识到了这个方法的好处。
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编号,就不会因为同名同姓搞错。现在银行的网点已经深入乡镇,因为不允许现金,现银流通,只能通过银行,所以,几乎人人都在银行开办了账户。
可是以前的账户比较混乱,许多人一个人就注册了好几个账户。
只要不是在一个地方开办账户,而银行这边就缺少对顾客的鉴别能力,也很难查清楚一个人究竟又几个账户,多少家产。
但是制定了身份编号信息之后,这一切困难就迎刃而解。
于谦立即兴奋说道:“陛下实乃天纵之才,臣立即着人根据陛下之意,制定出详细的方略。”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早朝就散了吧。……李亮,让人去将郑家老小进宫,先让他们喝碗热粥,待朕用膳之后,就接见他们。”
朱瞻基吃完早餐,重新回到谨身殿的时候,已经看完了锦衣卫,咨情司两方面的情报人员对郑英的分析。
郑英年幼之时,就已经来到应天府进学,他因为河中地区连年作战,郑宏常年作战,所以不像其他地区的世子为质,而是他一直留在京城为质。
今年他已经四十出头了,但是总共只去过河中四次,每次的时间还很短。
在情报里,他是一个为人敦厚,文胜于武的武将世家继承人。
这样的性格,让朱瞻基对接下来的试探有了更大的信心。
郑英率领子侄们进入了谨身殿,不敢上前,就跪倒在地:“罪臣郑英携郑家子孙十七人,拜见陛下。除英两个不懂事的孙儿,郑家子孙皆在此处,恭请陛下圣裁。”
朱瞻基摇了摇头叹道:“我大明如今国祚鼎盛,今日不意竟出现汝父此等愚鲁之辈,朕心痛不可言。郑家……,你郑家还真是让朕难办啊!”
第十三章 震撼
“陛下,还望陛下明鉴,我郑家绝无反叛之心啊……”
郑英头抵金砖,一声声闷响响起,不一会儿,肉眼可见血迹已经渗出。
“纵使家父心术不正,以微臣想来,最多也就是有些自立之心,绝无背叛大明之意。”
朱瞻基冷言问道:“这么说来,汝父心思,你也是知道的?”
郑英楞了一下,如何敢承认,立即泣道:“微臣六岁就在应天府长大,这四十年来,仅去过康居四次,在微臣的心里,这应天府才是微臣的家。”
撒马尔罕在前唐时期被称作康居,虽然以前叫撒马尔罕,但是在被大明收服以后又被叫回了原来的名字。
对郑英的话,朱瞻基是相信的。他将各地勋贵的嫡系子弟留在应天府,目的也就是这个。
他们从六岁开始就在应天府长大,只有成年以后,才有机会离开应天府。但是如果从世孙变成世子,就又会来到应天府为质。
这个过程中,他们跟自己父祖接触的时间有限,不会受到对方太多的影响。
而在应天府长大,生活,他们对应天府的认同感,自然比封地的认同感更足。
而且,在应天府如此多的权贵家族都云集此地,也让所有人明白,自己一家的势力,相对整个大明来说,不值一提。
更重要的是,从小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主义教育,也会让他们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有强烈的认同感。
像郑宏这样的井底之蛙,认不清自己能力的人不能说没有,但是很少。
而且,郑宏主要也是没有在应天府李良国,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糊涂之举。
他想要逆反,可是命令出不了门,就被两个儿子软禁了起来,这也说明了朱瞻基这样做是有成效的。
郑芳和郑薄的行为,朱瞻基是很欣慰的,给他们加分不少。而郑英虽然是嫡长子,却没有经过这层考验,所以朱瞻基要测试一番。
毕竟,他才是郑家的合法继承人。为了保持勋贵制度的稳定,朱瞻基是绝对不会乱了继承制度。
“四十年了,你郑家是第一个有反叛之心的,虽然并未成事,但是此举不可不防。以你看来,朕该如何处置你们郑家?”
郑英头抵金砖,不敢抬起。“陛下心意,臣不敢妄自揣测,还望陛下看在郑家三代替大明镇守西域的情分上,宽宏大量。”
现在取消户籍制度,能够为以后的爵位继承,职衔继承打开一个口子。
爵位继承制的危害并不大,但是职衔继承的危害其实是非常大的。
一方面,这几乎堵死了普通百姓的上升通道,因为上面的官职都几乎是固定的。
百姓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往文官方面发展。
另一方面,将一些无能之辈安排在重要职位上,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斗争和内斗,消耗自身的实力。
为了发展,朱瞻基依旧采用了当初的继承制,但是这几十年下来,朱瞻基有心改变这个不合理,甚至制约大明发展的政策。
而郑宏一案,就给他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听了于谦的话,朱瞻基笑道:“改革是为大明发展计,岂能因噎废食。关于这方面,朕已经有了一点计划,今日也跟总理好好说说。”
于谦又躬身。“臣洗耳恭听。”
朱瞻基说道:“朕欲清查天下百姓户籍,将为每个百姓编上独一无二的编号。这个编号将会是此人的身份象征,不论通关文牒,还是银行账户,都必须实名编制。每个人只允许一个账号,这样一来,不管这人是为商,为工,为农,所有财富一目了然。即便是想要逃税,也不可能。想要管制,也都有迹可循。”
台下的大臣们面面相觑,只是很短的时间,就意识到了这个方法的好处。
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编号,就不会因为同名同姓搞错。现在银行的网点已经深入乡镇,因为不允许现金,现银流通,只能通过银行,所以,几乎人人都在银行开办了账户。
可是以前的账户比较混乱,许多人一个人就注册了好几个账户。
只要不是在一个地方开办账户,而银行这边就缺少对顾客的鉴别能力,也很难查清楚一个人究竟又几个账户,多少家产。
但是制定了身份编号信息之后,这一切困难就迎刃而解。
于谦立即兴奋说道:“陛下实乃天纵之才,臣立即着人根据陛下之意,制定出详细的方略。”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早朝就散了吧。……李亮,让人去将郑家老小进宫,先让他们喝碗热粥,待朕用膳之后,就接见他们。”
朱瞻基吃完早餐,重新回到谨身殿的时候,已经看完了锦衣卫,咨情司两方面的情报人员对郑英的分析。
郑英年幼之时,就已经来到应天府进学,他因为河中地区连年作战,郑宏常年作战,所以不像其他地区的世子为质,而是他一直留在京城为质。
今年他已经四十出头了,但是总共只去过河中四次,每次的时间还很短。
在情报里,他是一个为人敦厚,文胜于武的武将世家继承人。
这样的性格,让朱瞻基对接下来的试探有了更大的信心。
郑英率领子侄们进入了谨身殿,不敢上前,就跪倒在地:“罪臣郑英携郑家子孙十七人,拜见陛下。除英两个不懂事的孙儿,郑家子孙皆在此处,恭请陛下圣裁。”
朱瞻基摇了摇头叹道:“我大明如今国祚鼎盛,今日不意竟出现汝父此等愚鲁之辈,朕心痛不可言。郑家……,你郑家还真是让朕难办啊!”
第十三章 震撼
“陛下,还望陛下明鉴,我郑家绝无反叛之心啊……”
郑英头抵金砖,一声声闷响响起,不一会儿,肉眼可见血迹已经渗出。
“纵使家父心术不正,以微臣想来,最多也就是有些自立之心,绝无背叛大明之意。”
朱瞻基冷言问道:“这么说来,汝父心思,你也是知道的?”
郑英楞了一下,如何敢承认,立即泣道:“微臣六岁就在应天府长大,这四十年来,仅去过康居四次,在微臣的心里,这应天府才是微臣的家。”
撒马尔罕在前唐时期被称作康居,虽然以前叫撒马尔罕,但是在被大明收服以后又被叫回了原来的名字。
对郑英的话,朱瞻基是相信的。他将各地勋贵的嫡系子弟留在应天府,目的也就是这个。
他们从六岁开始就在应天府长大,只有成年以后,才有机会离开应天府。但是如果从世孙变成世子,就又会来到应天府为质。
这个过程中,他们跟自己父祖接触的时间有限,不会受到对方太多的影响。
而在应天府长大,生活,他们对应天府的认同感,自然比封地的认同感更足。
而且,在应天府如此多的权贵家族都云集此地,也让所有人明白,自己一家的势力,相对整个大明来说,不值一提。
更重要的是,从小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主义教育,也会让他们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有强烈的认同感。
像郑宏这样的井底之蛙,认不清自己能力的人不能说没有,但是很少。
而且,郑宏主要也是没有在应天府李良国,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糊涂之举。
他想要逆反,可是命令出不了门,就被两个儿子软禁了起来,这也说明了朱瞻基这样做是有成效的。
郑芳和郑薄的行为,朱瞻基是很欣慰的,给他们加分不少。而郑英虽然是嫡长子,却没有经过这层考验,所以朱瞻基要测试一番。
毕竟,他才是郑家的合法继承人。为了保持勋贵制度的稳定,朱瞻基是绝对不会乱了继承制度。
“四十年了,你郑家是第一个有反叛之心的,虽然并未成事,但是此举不可不防。以你看来,朕该如何处置你们郑家?”
郑英头抵金砖,不敢抬起。“陛下心意,臣不敢妄自揣测,还望陛下看在郑家三代替大明镇守西域的情分上,宽宏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