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1085节
但是文官有一个天然短板,就是他们的政治资本不能得到延续,家族势力得不到延续。
所以文官们的自身势力,是比不过武将和勋贵的。
武将,勋贵们有亲军,有家族,能形成强有力的小集团。这是他们能够获得分封的主要原因,因为开发需要人手。
可是文官们不行,但是他们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处政权。
南洲的三级管理制度,总督府是只管海军,不管民政的。
剩下的十七个州府,还有未来的县治一级,这些管理权被文官牢牢抓在手中。
朱瞻基当初在设计这套管理方案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勋贵阶层虽然分封,但是这种分封不是为了给他们增加实力,只是为了让他们尽快开发南洲。
他们的发展需要引导,需要制约,当然离不开文官。所以,除了总督府的这一级军事机构,剩下的管理机构肯定是要交给文官的。
文官管工业生产,农业养殖,税赋,并且负责协调区域之间的矛盾。利用他们来遏制武将,勋贵阶层,这个中间,同样要给文官集团让利。
利从何来?这又不得不谈到內监阶层了。
大明的內监阶层是一个庞大的利益团体,也是大明第一大政府机构。
在早年的征战中,抓获的异族幼儿,几乎全部被安排进了內监。整个大明的国营经济,几乎都被內监抓在手中。
丝绸行业,茶叶行业,钢铁行业,食盐行业,进出口行业,矿产领域,全部都是內监在管。
这股势力太大,而以后的內监来源肯定会减少。而且,朱瞻基也不愿意让內监越变越多。
所以,以后要减少内侍,像清朝一样,成立一家内务府,让文官来插手一部分商业领域,将会是以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这一章写的有些乱,也短一些,许多书友在说,后面没有新意,老一套了,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不敢写,无非也就是移风易俗方面。但是,还有一个方面应该有新意。那就是主角如果当上皇帝,几十年后的新世界。那个如同架空一般的新世界,应该会很有趣。最近在整理思路,争取在不忽略主角的前提下,写出一个不走寻常路的新意来。)
第一四八章 小题大做
在大明宗室之中,有两家倍受关注,一家是晋王府,一家是已经被贬为平民的汉王府。
这两家王府并不在这次南洲分封的行列里,他们将会单独分封西洲。
而且,这两家的分封,也是早早就确定了下来。
汉王朱高煦被封西洲中部森林南方的大平原地区,而晋王府则被分封到西洲的最南部地区。
相比其他王府都只能配备三千护卫,他们也超出定例,各领六千护卫。
这主要是因为,在西洲,还有大批的昆仑奴,他们那些人虽然像野人一样生活在那片土地上,没有多大的战斗力,但是个人力量方面,却非常强壮。
八月下旬,得到皇帝召见的各大王府几乎都是全部精锐出动,云集应天府。
他们一方面是为了参加这次的禅让大典,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参与南洲分封。
自朱元璋时期大封天下之后,应天府也是首次有如此多的王爷齐聚京城。
不过在朱棣的威势之下,他们不敢像勋贵一样还想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封地,一个个参加了朱棣和朱瞻基之后,就闭门谢客。
哪怕是再荒凉的土地,也可能有金山银山。在一片比几个省还要大的土地上,他们就是名誉上的主人,总比圈禁在大明境内要强的多。
要是因此触怒了朱棣或者朱瞻基,在家法面前,他们完全没有一点反抗的余地。
对勋贵,朱棣还要顾虑一下面子,但是对他们,一切皆在一念之间。
晋王朱济熺其实是不想去西洲的,那里是昆仑奴的土地,而且昆仑奴懒散,好斗,干活偷奸耍滑,却一怒之下就拔剑相向。
他不是那种雄才伟略的王爷,前些年被弟弟朱济熿给关进大牢,差点饿死。如今的他,就之下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但是,他有几个强势的弟弟,不论是平阳王还是庆城王,都巴不得朱济熺不敢前往西洲,这样他们也能主事西洲,雄霸一方。
而且,在晋王府麾下,朱瞻基首先就确定了曹国公府一家附庸。
曹国公李景隆虽然在靖难之役大败特败,但是他跟其弟李增枝,李芳英,都是明初著名的将领。
曹国公府虽然这些年衰败了下去,但是家大业大,能领军作战的家族成员就有十几人。
他们这几年得到了锦衣卫指挥使杨章德的支持,大力招收亲兵,如今三百亲兵营,在大明勋贵之间,也是首屈一指的精锐。
除了三百亲兵营,按照朱瞻基的安排,公爵府可以招收一千五百亲随前往西洲,加上他们的家属,这就是万人。
朱济熺怕曹国公府有异心,因为李景隆的长女,嫁的就是已经被圈禁至死的朱济熿。
朱济熺与朱济熿两人势同水火,但是他的另外两个弟弟,却跟朱济熿关系甚好。到了西洲,曹国公府会靠向哪边,现在谁也不敢说。
当然,这是朱瞻基故意给他们安插的一个强势下属,晋王府的宗室子弟,没有几个成器的。
手段最厉害的,还是被他关在吕宋,最后身死的朱济熿。
朱瞻基安排曹国公府到西洲,不是为了对付晋王府,实际上,对付的是占据了西洲中部的朱高煦。
朱高煦虽然在朝政上有短板,是个马上将军,但是正因为这方面的能力,朱瞻基害怕他会统一西洲,变的尾大甩不掉。
此人一直野心勃勃,要是统一了西洲,那里资源丰富。然后他要是据此地与朝廷作对,天高皇帝远,朝廷也难以对付他。
所以文官们的自身势力,是比不过武将和勋贵的。
武将,勋贵们有亲军,有家族,能形成强有力的小集团。这是他们能够获得分封的主要原因,因为开发需要人手。
可是文官们不行,但是他们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处政权。
南洲的三级管理制度,总督府是只管海军,不管民政的。
剩下的十七个州府,还有未来的县治一级,这些管理权被文官牢牢抓在手中。
朱瞻基当初在设计这套管理方案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勋贵阶层虽然分封,但是这种分封不是为了给他们增加实力,只是为了让他们尽快开发南洲。
他们的发展需要引导,需要制约,当然离不开文官。所以,除了总督府的这一级军事机构,剩下的管理机构肯定是要交给文官的。
文官管工业生产,农业养殖,税赋,并且负责协调区域之间的矛盾。利用他们来遏制武将,勋贵阶层,这个中间,同样要给文官集团让利。
利从何来?这又不得不谈到內监阶层了。
大明的內监阶层是一个庞大的利益团体,也是大明第一大政府机构。
在早年的征战中,抓获的异族幼儿,几乎全部被安排进了內监。整个大明的国营经济,几乎都被內监抓在手中。
丝绸行业,茶叶行业,钢铁行业,食盐行业,进出口行业,矿产领域,全部都是內监在管。
这股势力太大,而以后的內监来源肯定会减少。而且,朱瞻基也不愿意让內监越变越多。
所以,以后要减少内侍,像清朝一样,成立一家内务府,让文官来插手一部分商业领域,将会是以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这一章写的有些乱,也短一些,许多书友在说,后面没有新意,老一套了,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不敢写,无非也就是移风易俗方面。但是,还有一个方面应该有新意。那就是主角如果当上皇帝,几十年后的新世界。那个如同架空一般的新世界,应该会很有趣。最近在整理思路,争取在不忽略主角的前提下,写出一个不走寻常路的新意来。)
第一四八章 小题大做
在大明宗室之中,有两家倍受关注,一家是晋王府,一家是已经被贬为平民的汉王府。
这两家王府并不在这次南洲分封的行列里,他们将会单独分封西洲。
而且,这两家的分封,也是早早就确定了下来。
汉王朱高煦被封西洲中部森林南方的大平原地区,而晋王府则被分封到西洲的最南部地区。
相比其他王府都只能配备三千护卫,他们也超出定例,各领六千护卫。
这主要是因为,在西洲,还有大批的昆仑奴,他们那些人虽然像野人一样生活在那片土地上,没有多大的战斗力,但是个人力量方面,却非常强壮。
八月下旬,得到皇帝召见的各大王府几乎都是全部精锐出动,云集应天府。
他们一方面是为了参加这次的禅让大典,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参与南洲分封。
自朱元璋时期大封天下之后,应天府也是首次有如此多的王爷齐聚京城。
不过在朱棣的威势之下,他们不敢像勋贵一样还想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封地,一个个参加了朱棣和朱瞻基之后,就闭门谢客。
哪怕是再荒凉的土地,也可能有金山银山。在一片比几个省还要大的土地上,他们就是名誉上的主人,总比圈禁在大明境内要强的多。
要是因此触怒了朱棣或者朱瞻基,在家法面前,他们完全没有一点反抗的余地。
对勋贵,朱棣还要顾虑一下面子,但是对他们,一切皆在一念之间。
晋王朱济熺其实是不想去西洲的,那里是昆仑奴的土地,而且昆仑奴懒散,好斗,干活偷奸耍滑,却一怒之下就拔剑相向。
他不是那种雄才伟略的王爷,前些年被弟弟朱济熿给关进大牢,差点饿死。如今的他,就之下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但是,他有几个强势的弟弟,不论是平阳王还是庆城王,都巴不得朱济熺不敢前往西洲,这样他们也能主事西洲,雄霸一方。
而且,在晋王府麾下,朱瞻基首先就确定了曹国公府一家附庸。
曹国公李景隆虽然在靖难之役大败特败,但是他跟其弟李增枝,李芳英,都是明初著名的将领。
曹国公府虽然这些年衰败了下去,但是家大业大,能领军作战的家族成员就有十几人。
他们这几年得到了锦衣卫指挥使杨章德的支持,大力招收亲兵,如今三百亲兵营,在大明勋贵之间,也是首屈一指的精锐。
除了三百亲兵营,按照朱瞻基的安排,公爵府可以招收一千五百亲随前往西洲,加上他们的家属,这就是万人。
朱济熺怕曹国公府有异心,因为李景隆的长女,嫁的就是已经被圈禁至死的朱济熿。
朱济熺与朱济熿两人势同水火,但是他的另外两个弟弟,却跟朱济熿关系甚好。到了西洲,曹国公府会靠向哪边,现在谁也不敢说。
当然,这是朱瞻基故意给他们安插的一个强势下属,晋王府的宗室子弟,没有几个成器的。
手段最厉害的,还是被他关在吕宋,最后身死的朱济熿。
朱瞻基安排曹国公府到西洲,不是为了对付晋王府,实际上,对付的是占据了西洲中部的朱高煦。
朱高煦虽然在朝政上有短板,是个马上将军,但是正因为这方面的能力,朱瞻基害怕他会统一西洲,变的尾大甩不掉。
此人一直野心勃勃,要是统一了西洲,那里资源丰富。然后他要是据此地与朝廷作对,天高皇帝远,朝廷也难以对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