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1083节
朱瞻基点了点头道:“孩儿已经吩咐过了,这李子风,连他父母还没有说。”
“正该这样。……不过他这身份还有些低了,反正还有一年多,你也找个机会让他立功,到时候,最起码有个更高的身份,才好娶我的嘉兴。”
这一下,嘉兴听不下去了,站起身来,向张氏,朱瞻基飞快行礼:“母妃,储君哥哥,我……我先回永寿宫了……”
朱瞻基和张氏看着她有些慌张地跑了出去,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很有一种吾家有女初长成的感触。
(出差归来,幸亏没有误了更新。)
第一四七章 移民规划
八月初十,在前往东洲探寻的人员回来二十天之后,关于舰队人员的封赏,才全部整理了出来。
五百多个部落的归附,这是特大功勋,价值两千多万两白银的收益,这是大功。
相比之下,最受朱瞻基重视的玉米,土豆,红薯,辣椒,橡胶这些作物,只被看做是此行的附带功劳。
当六部整理出来这些功绩,并且根据相应的制度作出相应的嘉赏记功的时候,朱瞻基却直接将这份嘉奖重新厘定。
运回橡胶,红薯这些作物,被朱瞻基列为特大功,带回两千万多万两白银的收益,是大功,至于五百多个部落的归附,却被列为小功。
而关于舰队各级人员的金银奖励,功勋奖励,升职奖励,则没有改动。
这让大部分大臣不满,认为朱瞻基分不清轻重。在这个时代,朝廷文官重视虚名的程度,依旧超过了实际利益。
但是朱瞻基却不会理他们的这种标准,直接在早朝上说道:“玉米,土豆,红薯,皆可在山坡,荒原地带耕种,如此作物,可以让我大明永无饥荒,如何不能列为大功?至于东洲土著归附,只是名誉上的归附,他们大部分人连我大明话都不会说,如何能说他们就是我大明子民?今后记功,当以实际利益为准,其他虚名,一概不理。”
大臣们见劝不过朱瞻基,还将此事告于朱棣。可惜的是,朱棣直接回道:“朕已老矣,今后当以太孙意见为准。”
蹇义,吕震等人无奈,只能又回来劝朱瞻基,认为名分大于利益,一个天朝上国,不应以实际利益作为评价标准,这会让百姓变的趋利。
两边的意见不一,礼部和吏部直接封驳了朱瞻基的圣旨,并要求在大朝会上进行廷议。
朱瞻基却变的强硬无比,坚持让内阁撰写封赏诰文,并且发布在了第二日的报纸上。
如今的报纸经过了一年多的发展,从最开始的半月刊,变成了五日一刊。而且,从最开始的亏损,现在变得收支平衡。
这主要就是各地广告费用大增,这些广告费,补足了人员耗费和纸张成本。
很多人都看到了广告的效果,许多做了广告的商品都供不应求。那些民间的商会,现在做广告不惜成本。
但是,最舍得花钱的还是各大勋贵,他们现在想要吸引百姓跟他们一起前往南洲,为了招人,他们最舍得花钱。
虽然各家的封地还没有确定,但是这次分封的标准,却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经被透露出去了。
南洲那里,主要就是沿海地带有牧场和肥沃的土地,南部的土地又比北部多。
按照土地肥沃程度,距离水源的远近,土地被分成三个等级。
南洲根据土地肥沃程度,一共被分成了大小不一的十七块,由十七家宗室分管。
这十七家宗室是从朱元璋时期封的亲王府,加上靖江王府,还剩十六家。加上朱高燧这个赵王,一共十七家。
十七家亲王,他们之中又分出来了不少分支的郡王,但是他们内部的利益分配,宗人府不管,只负责监督和协调。
在他们之下,公爵府可以分一万里,差不多也就是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一级土地,换成三等土地,还要增加两倍,也就是变成七千五百平方公里。
在这片土地上,大明免征五年税赋,五年以后,视收益开始收税,不过也只是十抽一。与此同时,处于管理地位的亲王府,二十抽一。
但是亲王府对地盘上的公爵,侯爵,伯爵等没有管理权限,他们只有百分之五的收益,和名誉管理权。
税收是按照,土地收益,养殖收益来计,这不包括土地上的矿产。所有的矿产,所有权属于朝廷,土地的主人负责开发,但是也只有四成收益,其他要交税。
而且,他们只能挖矿,所有的提炼要交给朝廷,由当地的官员负责组建工坊,內监负责交易。
另外,朝廷还要负责每一家的生产工具的提供,如果有矿,还要负责提供挖矿的工具。
除了人,等于朝廷要承担其最开始的起步阶段的投入。
这几百家勋贵,虽然每隔一级,地盘就要少一半,但是最少的伯爵,也能分几百里的土地,而这土地上的收益,大部分都是他们的。
朝廷会用这些税收建立三级管理政府,一为总督府,负责整个南洲治安保护。
然后还有十七个州府,负责每个王爷地盘上的各种管理。最后,是一个县治为主的最低级管理体系,负责当地的民生。
文官管生产,农业,税赋,负责协调区域之间的矛盾,內监负责商业领域,控制进出口。然后海军直属总督府,以各大港口为基地,负责维护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南洲并没有陆军。因为这片土地没有外敌,仅有几十万土著,也根本不可能是大明人的对手。
各大王府除了每家可以从大明带去一支三千人的护卫,整个南洲没有了任何军事力量。
而且,朝廷也下了死命令,严禁任何王府发展自己的势力,护卫人数不能超过三千。
这也是为了防止以后各大王府做大,有自立之心。
为了让南洲得到最大化的开发,还不得到破坏,朱瞻基推出了南洲开发指南一书。
南洲除了南方和东部的少数地区种植粮食,实行粮食自给自足之外,大部分区域都划成了牧场。
“正该这样。……不过他这身份还有些低了,反正还有一年多,你也找个机会让他立功,到时候,最起码有个更高的身份,才好娶我的嘉兴。”
这一下,嘉兴听不下去了,站起身来,向张氏,朱瞻基飞快行礼:“母妃,储君哥哥,我……我先回永寿宫了……”
朱瞻基和张氏看着她有些慌张地跑了出去,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很有一种吾家有女初长成的感触。
(出差归来,幸亏没有误了更新。)
第一四七章 移民规划
八月初十,在前往东洲探寻的人员回来二十天之后,关于舰队人员的封赏,才全部整理了出来。
五百多个部落的归附,这是特大功勋,价值两千多万两白银的收益,这是大功。
相比之下,最受朱瞻基重视的玉米,土豆,红薯,辣椒,橡胶这些作物,只被看做是此行的附带功劳。
当六部整理出来这些功绩,并且根据相应的制度作出相应的嘉赏记功的时候,朱瞻基却直接将这份嘉奖重新厘定。
运回橡胶,红薯这些作物,被朱瞻基列为特大功,带回两千万多万两白银的收益,是大功,至于五百多个部落的归附,却被列为小功。
而关于舰队各级人员的金银奖励,功勋奖励,升职奖励,则没有改动。
这让大部分大臣不满,认为朱瞻基分不清轻重。在这个时代,朝廷文官重视虚名的程度,依旧超过了实际利益。
但是朱瞻基却不会理他们的这种标准,直接在早朝上说道:“玉米,土豆,红薯,皆可在山坡,荒原地带耕种,如此作物,可以让我大明永无饥荒,如何不能列为大功?至于东洲土著归附,只是名誉上的归附,他们大部分人连我大明话都不会说,如何能说他们就是我大明子民?今后记功,当以实际利益为准,其他虚名,一概不理。”
大臣们见劝不过朱瞻基,还将此事告于朱棣。可惜的是,朱棣直接回道:“朕已老矣,今后当以太孙意见为准。”
蹇义,吕震等人无奈,只能又回来劝朱瞻基,认为名分大于利益,一个天朝上国,不应以实际利益作为评价标准,这会让百姓变的趋利。
两边的意见不一,礼部和吏部直接封驳了朱瞻基的圣旨,并要求在大朝会上进行廷议。
朱瞻基却变的强硬无比,坚持让内阁撰写封赏诰文,并且发布在了第二日的报纸上。
如今的报纸经过了一年多的发展,从最开始的半月刊,变成了五日一刊。而且,从最开始的亏损,现在变得收支平衡。
这主要就是各地广告费用大增,这些广告费,补足了人员耗费和纸张成本。
很多人都看到了广告的效果,许多做了广告的商品都供不应求。那些民间的商会,现在做广告不惜成本。
但是,最舍得花钱的还是各大勋贵,他们现在想要吸引百姓跟他们一起前往南洲,为了招人,他们最舍得花钱。
虽然各家的封地还没有确定,但是这次分封的标准,却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经被透露出去了。
南洲那里,主要就是沿海地带有牧场和肥沃的土地,南部的土地又比北部多。
按照土地肥沃程度,距离水源的远近,土地被分成三个等级。
南洲根据土地肥沃程度,一共被分成了大小不一的十七块,由十七家宗室分管。
这十七家宗室是从朱元璋时期封的亲王府,加上靖江王府,还剩十六家。加上朱高燧这个赵王,一共十七家。
十七家亲王,他们之中又分出来了不少分支的郡王,但是他们内部的利益分配,宗人府不管,只负责监督和协调。
在他们之下,公爵府可以分一万里,差不多也就是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一级土地,换成三等土地,还要增加两倍,也就是变成七千五百平方公里。
在这片土地上,大明免征五年税赋,五年以后,视收益开始收税,不过也只是十抽一。与此同时,处于管理地位的亲王府,二十抽一。
但是亲王府对地盘上的公爵,侯爵,伯爵等没有管理权限,他们只有百分之五的收益,和名誉管理权。
税收是按照,土地收益,养殖收益来计,这不包括土地上的矿产。所有的矿产,所有权属于朝廷,土地的主人负责开发,但是也只有四成收益,其他要交税。
而且,他们只能挖矿,所有的提炼要交给朝廷,由当地的官员负责组建工坊,內监负责交易。
另外,朝廷还要负责每一家的生产工具的提供,如果有矿,还要负责提供挖矿的工具。
除了人,等于朝廷要承担其最开始的起步阶段的投入。
这几百家勋贵,虽然每隔一级,地盘就要少一半,但是最少的伯爵,也能分几百里的土地,而这土地上的收益,大部分都是他们的。
朝廷会用这些税收建立三级管理政府,一为总督府,负责整个南洲治安保护。
然后还有十七个州府,负责每个王爷地盘上的各种管理。最后,是一个县治为主的最低级管理体系,负责当地的民生。
文官管生产,农业,税赋,负责协调区域之间的矛盾,內监负责商业领域,控制进出口。然后海军直属总督府,以各大港口为基地,负责维护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南洲并没有陆军。因为这片土地没有外敌,仅有几十万土著,也根本不可能是大明人的对手。
各大王府除了每家可以从大明带去一支三千人的护卫,整个南洲没有了任何军事力量。
而且,朝廷也下了死命令,严禁任何王府发展自己的势力,护卫人数不能超过三千。
这也是为了防止以后各大王府做大,有自立之心。
为了让南洲得到最大化的开发,还不得到破坏,朱瞻基推出了南洲开发指南一书。
南洲除了南方和东部的少数地区种植粮食,实行粮食自给自足之外,大部分区域都划成了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