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领主

大明领主 第818节


第野战旅旅长马惟仁去接任第十八野战旅,驻防汉阳府。

第二十野战旅从湖北战场调离,广东韶关去防守南明军。

当你想要更近一步的时候,官府推出了三级资格认证,这些人就必须能说会道,并且能算会写了,这些人一般都是一些老兵或者商人的伙计,官府老吏,或者成名很久的行业领先的人,他们有人被官府直接征用,给个办事员,这些办事员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在官府上班的,称为官府的底层办事员。

他们没有升为官府公务员的可能,但能辅助官府办事情,甚至是提出一些好的建议,研发出好的东西,官府一旅高价马下他们的建议和研发的东西,这就是官府的政绩,上面的公务员想要升级为更高级别的科员就得依靠他们。

第四级的往往是那些读过书,并且在行业内有很深造诣的人,他们还有一颗当官的心,他们一般都会先安排为办事员,通过官府考试,成为官府办公吏员,吏员能升官,能升为书吏,办,书簿等职位,相当于是乡长,镇长的辅助人员。

尤海波吏部,张煌言户部,学政部李光地,刑部肖大壮,礼部钱秉镫,农业部张名振,工商部朱盼盼,兵部李过,工部万思元,外交部张亮,民情部黄韬,国防部魏无忌,监察部杜歌,军情部米林,各部算是配齐了。

另:新兵训练总监,田显,军情部副部长田斌

各方大员,浙江州张名振,福建州李光熊,广西州金声,江西州米淳,湖广州唐殿风,湖北州古月笙,河南州方以智,云贵州钱秉镫,安徽州蔺养成,云南州刘良佐,宝岛总督朱大有。

这些即会读书,又会研究各行业的技巧的人最终会成为副乡长,副镇长,或者研究远,官员方面这就到头了,研究员就能被选入各个行业的官府研究机构,成为更高级的官员,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然后进入更高的研究机构。

这是张强为自己手里没有多少聪明的科学人员培养人才。

总不能老让塞巴斯蒂安和弗朗索瓦去研究吧,他们需要帮手,靠他们培养一些学徒实在太慢,对华夏军的科技发展不好,所以张强要把华夏的那些民间人才找出来,送入他们的研究院,让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对两个人进行帮助和启发,这样才能加快发展。

新式马车,就是在张强的启发下,在老的木匠和铁匠的帮助下,制造了出来。

同时在商人伙计或者掌柜出身的研究员的建议和推广下迅速的进入了华夏军的军队和民间的,获得了商业利益和国家利益。

让社会自己推动自己发展,张强只做一个旁观者,引导者,要不然以他的知识结构,以他的见识,以他的历史知识,用一百年也达不到人家别的穿越者的几年的发展水平

「本章完」

第一千零九章 华夏军进入中伯利亚

满清同俄罗斯远征军的谈判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事情,满清一边占据西西伯利亚,一边同俄罗斯进行着秘密的谈判,其实华夏帝国军情部早就知道了,并且汇报给了金麒,金麒又汇报给张强。

但张强并没有去做出反应,因为他知道现在不是逼迫大清的时候,华夏帝国连一个东伯利亚都没有消化掉,夏天派出了勘探队,冬天撤回到赤塔,东伯利亚整个地方才有不到五十万人。

为了保证这五十万人的生活,耗费不小,夏天开辟的道路不过才走到了东伯利亚段,这才一条主体道路,从黑龙江出发,穿过江东十里屯,海参崴,然后拐个弯到达赤塔,从赤塔离开海岸线一百公里,穿过先前满清进入东伯利亚的各个定居点,最终在一个比较大的镇子停住,这里已经算是东伯利亚的偏东的心地带了。

然后从这里再开一条返回海边的路途,夏天可以从海上给这个地方补给,运送和撤退人员物资。

明年春天准备从这里延伸一条大路返回伯利亚的贝尔加湖一代,其实哪里在横向上离着他们出发的黑龙江更近,早就有道路通往贝尔加湖,甚至有马拉铁路,驿道通向哪里。

伯利亚在大清国完全撤出以后,华夏军才派遣了三个守备旅,两万人进入哪里,主要是围绕贝尔加湖两岸,进行建设,初期就是建设,保证道路的通畅,原先建设的沿途的定居点,还有商站,也在夏天入驻了百姓和守备旅兵马,一个野战旅的骑兵进入哪里,在周围方圆五十里内剿匪,保障哪里的安全。

陆续有撤出东伯利亚的百姓和民夫进入哪里,大约也是五十万人,这五十万人,光保障沿线,驻扎城池周边就全部耗费光了,为了保障这五十万人的生活,起码得有一百万民夫在前方后方忙碌。

东伯利亚深入一半,伯利亚其实才不过深入到下伯利亚,刚刚进入一少半而已,这耗费的人力和无力就不少了。

每年为了保证大清国能打赢俄罗斯远征军和西方联军,华夏帝国至少耗费百分之五十的财政开支,一千万的人口和五百万的兵马,就算是已经积攒了三十年,华夏帝国也受不了。

这就是为什么历来国各代王朝在打退了入侵的异族以后,一般就是只是在长城外面设立一个都府,驻扎个一两千人,让异族自己来管理自己,官员只是显示存在,并且收税,保障哪里不叛乱或者安全就行了。

实在是在支出和收回不成比例,不是大亏,而是巨亏,到现在除了毛皮和巨木,一些动物的肉食,还有一些药材,就没有什么能让华夏帝国感兴趣的了,或者说能收回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的地方了,起初这些利润还让商人们或者华夏帝国官府感到利益丰厚,那是因为没有把付出给大清国的粮食,物资,武器弹药,枪械大炮的成本,以及运输和建设成本考虑在内。

这后来内阁每年都核算,从开始驱逐大清的战争,到主动要求大清退出,付给大清的粮食物资,等等一系列的物资和钱财,人力,物力,天数字,如果只是以上的东西获得的利润,对华夏帝国的好处,那么再有一百年也收不回华夏帝国付出的成本。

而且只要大清国不撤到乌拉尔山脉以西去,该干嘛干嘛,不用华夏帝国管他们吃喝,穿用,装备,打战,到那个时候才算停止亏损,以后至于怎么建设,是不是要建设西伯利亚,那是以后的事情,派人占领哪里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维持哪里每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如果这笔买卖最终只有一万的基本盘获利,那么亏损就一开始就是一百两百,但战争结束,华夏军再投入二三十的,每天,每年的建设,基本上十年以后,就是亏损了一两万,然后能赚个三四万,总之有赚,现在是每天亏损五千,五千的,而赚取的利润是二三百的,到了冬天就是五十的,十年以后亏损将达到千万之巨,而获得的补偿,或者最终能赚到的,不过五百,总额能达到几千而已。

所以历代王朝算的很精确,因为西伯利亚并不像广东或者南方,早在汉代,宋朝,甚至元朝时期,南方其实就是莽荒之地,是流放犯人的地方,虽然有点炎热,但还是能居住人的,但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不能多居住人,寒冷让人和作物都无法存活,并不能把哪里变成繁华的都市。

所以以现在或者前面各朝代农业经济时代的生产力,西伯利亚最终获得不多,但付出巨大,因此都放弃了,也只有俄罗斯原先不过一个城池,方圆三五十里远,从一个诸侯国到一个公国,到占领了整个乌拉尔山脉以西的方圆几百公里的土地,由于原先土地太小,因此对土地的渴望,永远没有止境。

就像国人对于财富的追求,贪婪的再贪婪,总自觉的不够,就怕不是自己的,大小都要抓在自己手里,因为穷怕了,穷了两千多年时间。

不过虽然内阁,乃至整个朝廷都想放弃西伯利亚,但张强的坚持,却让所有人无可奈何,不得不去做这件看起来亏损严重,甚至有可能拖垮华夏帝国的事情的事。

张强也是在后世被俄罗斯人侵占国的土地给气的,这一世,自己有这个本事,为什么不收回呢?

现在虽然华夏帝国从强盛,到艰难,但他依然毫不犹豫的推动着这件事情,一切反对的声音都在他的压迫下自然消失,或者转到了私底下讨论。

这就不是张强管的的事情了,只要他在一天,西伯利亚,以及大家还有怨言的东南亚,南海,马甲,澳洲,印尼等等海外土地,张强一个都不想放弃。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强推动了对西伯利亚的占领,目前已经得到了伯利亚好东伯利亚,西西伯利亚也有人员开通了道路,建立了联络的商站,驿道,一直到前线的乌拉尔山脉,三十万民夫和三十万守备兵力沿线布置,虽然主要是为了把物资转给大清国而开通的道路,但这也是以后进入西西伯利亚的通道。

第一千一十章 我只看结果

就像章鱼的触角,就像大树的根须,华夏军已经把手掌伸入西伯利亚各个地方,虽然伸入的有限,但总之进去了。

除了大兵力人马,还有小部分兵马,几十人到几百人的兵马,伸入到更远的地区,使用和占领了原先俄罗斯人和日本人,高句丽人,大清国原先修筑的定居点和城池,不过这些人所在地方就比较距离远了。

五十公里,一百公里,三百公里,越远的地区,人数越少,最少的一支队伍仅仅有五人,他们到达了东伯利亚最顶端的海边,并且重新修筑了定居点,自己居住,并且为华夏帝国守卫这里,每次派遣两个人联络,已经连续两年时间探索地形和绘制地图,并且向华夏内阁和国防部,工部汇报情况了。

随着战争的结束,华夏军部,参谋部派遣了三十人的兵马和人员来到这里,接管了这里,并且护送他们回到离着这里三百五十公里远的一个日本人修建的两百人的定居点,这里驻扎着三十户百姓,总人口一百五十人,还有五十人的骑兵守备旅加强排。

而在伯利亚最远的一支队伍也不过八十来人,五户家庭,二十二人,一个加强排,加上原先居住在一百五十公里远处的十五个高句丽百姓向导。

整个东伯利亚上面好段,总共有一万五千人,却要控制着两千公里的宽度。
首节 上一节 818/12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之无赖兵王

下一篇:策行三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