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领主

大明领主 第472节


第四级的往往是那些读过书,并且在行业内有很深造诣的人,他们还有一颗当官的心,他们一般都会先安排为办事员,通过官府考试,成为官府办公吏员,吏员能升官,能升为书吏,办,书簿等职位,相当于是乡长,镇长的辅助人员。

这些即会读书,又会研究各行业的技巧的人最终会成为副乡长,副镇长,或者研究远,官员方面这就到头了,研究员就能被选入各个行业的官府研究机构,成为更高级的官员,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然后进入更高的研究机构。

这是张强为自己手里没有多少聪明的科学人员培养人才。

总不能老让塞巴斯蒂安和弗朗索瓦去研究吧,他们需要帮手,靠他们培养一些学徒实在太慢,对华夏军的科技发展不好,所以张强要把华夏的那些民间人才找出来,送入他们的研究院,让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对两个人进行帮助和启发,这样才能加快发展。

新式马车,就是在张强的启发下,在老的木匠和铁匠的帮助下,制造了出来。

同时在商人伙计或者掌柜出身的研究员的建议和推广下迅速的进入了华夏军的军队和民间的,获得了商业利益和国家利益。

让社会自己推动自己发展,张强只做一个旁观者,引导者,要不然以他的知识结构,以他的见识,以他的历史知识,用一百年也达不到人家别的穿越者的几年的发展水平。

这种制度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不用张强主动去推动,发展,石灰,胶泥,加糯米,石子的马路就出现了,后来能载重几吨的两匹驮马拉的马车就出现了,不仅载重马车,运输马车,运客马车,车站,都很快出现了,社会自己发展了起来了。

先前俘虏们的筑路只是开山劈石,拓宽道路,铺上一层石子,拓实地面,让各个县城,主城之间拥有了道路,让河道变宽,变深,现在百姓的智慧,官府的运作,让这些变得更加便利了,人们出行更加方便,生活更加容易,新的行业的出现,使得百姓有了赚钱的门路,不再拘泥于田地里面了。

俘虏的撤走,让他们有了赚钱的岗位,军队的巡逻,使得他们有了安全感,华夏军尽量约束军队除了战事一般不出军营,使得百姓对军队有了一层神秘感,有了一层隔膜感,有了敬畏,同时官府的宣传使得百姓对华夏军有了正确的认识,正是这些不出军营s扰他们的华夏军士兵使得他们能安居乐业,百姓对华夏军有了感激和认同。

人心就这么一点一点被华夏军扭转,夺取了。

一般人当然想不到这么多,可身为大明官员,大明资深的读书人,南明内阁大学士,同时还是鲁监国一国内阁首辅,强权阁臣的张煌言就把这些想的通通透透,同时感叹华夏军真是心怀天下,野心勃勃啊。

想想被灭国的鲁国,想想虽然还有很大地盘,但都是割据军阀,虽然反清却一盘散沙,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投降清军,或者投靠南明国的永历大明臣子武将们,还有那个看似强大,其实不过是华夏军傀儡,附属国的南明国,张煌言感到迷茫了,他不知道这次去往西南会不会有是自己走错路了,倒不如投靠了眼前的华夏军,将来也能混一个半路从龙之功,为后人留一个好出身。

第511章 引起注意

张煌言之所以能在华夏军领地游走,不是说华夏军的情报系统不给力,也不是说华夏军的防线出现了漏d,实在是这些事情其实都很平常,张煌言已经研究了华夏军的海防线几年了,也研究了华夏军十几年了,作为潜在对手,张煌言还想着那天如果华夏军不服从鲁监国朱以海的王化,就对华夏军动手,这不是新鲜的事情,每一个忧国忧民的团队核心都会把另外一个团队作为潜在对手,潜在敌人进行研究。

华夏军越来越富有,越来越实力强大,可他们的敌人也越来越多,需要c心的事情越来越多,一些类似平民事件的小事情,除非是后世坐在情报研究室里面,专门分析此类情报的专家,否则很难把一系列事情串联起来,一些看似毫无关联,很稀疏平常的事情下面,是一场惊天y谋,或者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的战略布局,这事情后世屡见不鲜,有专门的人研究,可在大明,还真的没有什么人去研究,没有那个细致入微的战略眼光。

张煌言带人走小路,还有熟悉这一代的商人伙计带路,讲解,以张煌言的聪明,怎么会一下就被华夏军逮着,华夏军的村卫队已经解散,民兵已经调走,负责巡视乡野的衙役和捕快不可能每天都在每一条路上对行人进行盘查,城里面和镇里面的守备营只有接近城镇才会盘查的严一些,在没有监控探头,没有刷卡的身份证,没有人脸识别系统,联网系统的大明封建王朝时代,想要辨认一个j细是很难的。

他们靠的是百姓的天然对陌生人的注意,对外人的排外,还有情报人员撞大运似得的巡查,乱走,以及你自己犯错,被查到身份,这个在原先浙商自由的商人网络里面不可能,因为很多浙商无论哪个时代,都有从底层到上层的关系网络,弄个假身份很容易的,甚至报关申请都很容易就通过了各级城镇和县城的审核人员,因为关系再哪里,审查人员稍微粗心一些,就放过了。

这没有办法,即便是美国那样先进发达的国家,犹太人也是游鱼得水,想干什么干什么,国家对于他们来说更像一个服务大厅,只能帮助他们,对于商人来说,他们天然有这个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优势,他们有钱,钱可以渗透到国家的任何一个地方,生活的任何一个地方。

所以即便华夏军想要防,也不是能防住的,当然如果这日子长一些,你活动的范围长一些,触及了一些重要部门和地点,比如兵工厂和军事禁地,那么你分分秒秒被抓出来,华夏军构造的网络是一张松弛的网络,需要的时候拉起来,缝隙就小很多,凡是都怕认真,认真起来的华夏军不是华夏军,是和谐天朝。

基于此,当张煌言优哉游哉的闯过第三个县城,时间过了天时候,他终于登上了华夏军民情部j细名录,被一层层一层传递到高层,坐镇总督府的民情部办公室的黄韬第一次接到了关于张煌言的报告。

他看着这份报告,喃喃自语,“细作吗?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想了一会儿想不通,只能在报告上批了,“派人专门监视,随时汇报。”然后继续处理其他公了。

不久,身为监察部侍郎的杜歌来了,由于杜歌跟不上华夏军的发展形势,并且太小家子气了,对于安排给他的工作不尽兴,开始变得堕落了,所以他只能从军队职位上退下来,并且被解除了其他职位,放到监察部侍郎这个官位上养老,他的发展已经到头了,一个家丁,又不像魏无忌他们那么出色,上进心强,所以监察部侍郎,这个暂时没有什么事情的侍郎职位就交给他了。

嗯,好吧,这个职位其实也没有什么,做主有尚书,办事有下面的官员,他只是每天端着茶杯,然后看看华夏军自己创办的邸报,就是报纸的意思,还是内部报纸,关于华夏军内阁的一些民政政策,和各地官员的情况,监察部可以从哪里发现那个官员有问题,经过分析以后,展开对那个官员的预查,如果没有问题,就放过,有问题就正式对其展开调查。

这是体现监察部威压的地方。

监察百官,这和大明的御史是不一样的,御史是嘴皮子上的,监察部是行动上的。

看到刚放一边的公,杜歌再一边坐下,顺手拿过来,“老大,这个事情,让我来吧。”

黄韬抬头看了他一眼,对于这个华夏军元老,他还是很尊敬的,不过杜歌限于身份问题,限于自身的能力问题,还有性格问题,太忠于尤海波,使得他变成现在的闲职高官了,等于是华夏军把他养了起来了。

这样的小事情,杜歌都要找他来抢,说明他真是闲的厉害了。

随口道:“反正我们最后也要交到你们监察部哪里,你就拿去调查吧。”

杜歌高兴的走了,黄韬转身就让一名随员把这个事情用飞鸽传书报告给了张强,他是张强的绝对心腹,这点官员的动向他都会报告给张强。

正在和米林商量对忠贞营和李定国部的事情的张强随手拿起报告,看到这里,轻笑一声,递给米林。

米林仔细审视一番,然后怪异的说了一句,“张煌言还没有找到,会不会潜入咱们华夏军领地了。”

两个人眼神一亮,“对啊,”

张强对米林道:“让你军情部的人也参加进去,调动一切人手,监察部的民情部的,一起去探查一下这几个人倒地是谁,还有谁掩护他们在我们领地里面行走的,这是个问题,华夏军绝对不能失去对局势的控制权。”

“我马上去办。”米林站起来,张强挥挥手,“派人去和我们渗透进入西南的人手联系一下,让他们也独立出来,把咱们的华夏军大旗打起来,在哪里宣示咱们的存在和影响力,咱们要和南明争取民心和声望,要是有机会和李定国接触一下。”

一名侍从拿着一个小卷走进来,递给张强,张强看了一眼,是关于高氏的,高氏同李过提起归附华夏军。

第512章 招安忠贞营

张强看了情报,对身边的侍从道:“准备出行,带一营亲卫队就可。”

侍从并没有问什么事情,他们是没有权利打探张强的事情的,那种电影里面亲卫或者近的人可以打探主官的事情,喜笑颜开,自我认为感觉良好的人是不可能出现的,那些敢于打探的人,都被送到下面处死了,作为皇帝或者高官,或者枭雄,军阀身边的人如果对什么事情都想要知道,觉得人家需要告诉他们的人,没有好结果的,所以不存在阻拦这件事情。

带着亲卫队,张强一路快行,用了大约三天时间到达湖北州同南阳府边境地带。

萧飞带的大军分在各个方向驻守,防备敌人的偷袭,驻守在这个地方的是王玉群的第十野战旅的一营骑兵,张强的亲卫队就在这营骑兵的营地留下来,然后等待同高氏派来的人联络。

现在的情况是高一功带着刘良佐和党首素两名将领在平顶山驻守,同清军驻马店的士兵展开激战,战斗持续了数周,双方各有死伤,谁也奈何不了谁。

清军在两个方向发动进攻,一个是驻马店的清军,一个是汝宁府的信阳县城。

两处都是牵制意味的战斗,洪承畴不想出动大军攻打李过的忠贞营,也不想再上一个新军镇,他前面已经赔了一个新军镇,他不想再赔上一个新军镇了,反正他的兵力已经将忠贞营压制在南阳府这个小范围之内,忠贞营已经没有办法s扰到更远的清军了。
首节 上一节 472/12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之无赖兵王

下一篇:策行三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