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 第610节


这大司马府建造的清素淡雅,古朴实在,没有任何雕梁画栋花里胡哨的成分,也一点都不金碧辉煌,看起来非常不衬吕布的身份,但为吕布赢得了一定的名声,入得府内,一应建筑都随着吕布的授意,看似平常的宅院却布置了大量机关,防御能力甚至在皇宫之上。

大司马府旁边的一应建筑都是吕布麾下文武将领的,举凡六品官以上的官员都需要把府邸安在洛阳。

大司马府后面是一个匡阔的练武场,练武场下面有个匡阔的地道通往外城的中央军驻地,另外还有一个秘密的地道通往皇宫,这两个地道都是忠于吕布的工部尚书郑浑负责建造的,司州牧朱儁、将作大匠李植并不知晓。

吕布人虽在内城的大司马府里,可随时控制宫城里的皇宫和外城的中央军。

为了让洛阳不止因为人口密集而沦为后世帝都那样,吕布特别奏请天子刘辩,为中都洛阳设立了四个陪都,分别是东都开封、西都长安、南都宛城、北都邺城,以各自的职能分担洛阳城的压力。

开封作为都城的历史悠久,不只是北宋一朝,早在夏朝帝杼时期,便曾在开封一带建都二百多年,随后商朝曾在开封一带建都二十七年。公元前八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

战国时期魏惠王迁都大梁,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开凿鸿沟、引圃田水入淮河,水利既兴,农业、商业得到极大发展,还修长城、联诸侯,国力日盛,乃得称霸于诸国,使大梁城与秦国的咸阳、楚国的郢都并列,成为当时国内最发达的名都大邑,魏国在大梁建都,历六世一百三十六年。

公元前二二五年,秦兵引鸿沟之水淹灌大梁城,开封首次遭毁灭性水灾,魏王被迫投降,大梁城毁,魏国灭亡。之后,秦国在大梁地区设置了浚仪县,两汉承袭。奇怪的是,浚仪县旁边也有一个开封县,不过不属于陈留郡,而属于荥阳郡。

吕布将陈留郡改名为开封郡,将荥阳郡里的开封县扩进去,在大梁城的遗址上重修开封城,立为东都。

开封周围河泽密布,不仅有济水、颖水、丹水、睢水等天然水道,还分布有圃田泽、蓬泽、牧泽等天然湖泽,形成了一个自然的水网,农业灌溉便利,农业发达,可以成为农业中心,另外因为这附近河道纵横,航运发达,开封也可以重现北宋时期航运中心的盛景。

吕布命工部督促整修一条从洛阳通往开封的驰道,同时督促豫州建设兵团抓紧整修开封城及其周边河道。

西都长安是西汉时期的都城,南都宛城是光武帝刘秀的龙兴之地,也是东汉近半豪强的祖籍,以这两个地方为陪都,无需赘述。

一条通往长安的驰道已经修好,通往宛城的驰道也近修好。

重修长安,这里作为西部发展的龙头,又在长安布下一部分兵力,以震慑凉州、益州。

重修宛城,作为震慑荆州的桥头堡,布下部分兵力。

邺城作为陪都,原因也自不待言,只是通往邺城的驰道修起来有难度,因为要横跨黄河,要兴修黄河大桥,这是跨时代的工程,不过既然宋朝能修成黄河大桥,吕布相信汉朝也能修成。

吕布曾经有过一个大胆的设想,他想把开封城所在的开封郡、邺城所在的魏郡、宛城所在的南阳郡都合并入司州,又把原先分出去的河东郡、河内郡都划归司州,再把豫州的颍川郡并入司州,这样一来,司州辖有河南郡、弘农郡、冯翊郡、扶风郡、河内郡、河东郡、开封郡、魏郡、颍川郡、南阳郡等十郡,地盘堪称九州之首,囊括了大汉最富饶的地方。

吕布假意推举朱儁为司州牧,朱儁知道吕布的本意,坚决推辞,其他朝臣也纷纷退却,司州牧的头衔便要落在吕布头上。

吕布正准备走马上任,董昭、郭嘉、贾诩、王朗、华歆等从龙一党却来劝阻:“主公,万万不可扩领司州,因为那样难免会让天下人看出主公存有私心,现在天下尚未平定各地均有观望的诸侯,若是主公现在私心自为,其他诸侯便有了借口不归顺朝廷,为今之计还是先以安定社稷匡扶汉室为要,先平定徐州陶谦、寿春袁术,然后再行讨伐荆州袁绍,等天下诸侯尽数平复之后,再行大计不迟。”

吕布细想一番,发现自己这个决定很荒谬,因为不管自己做多大的司州牧都不影响自己对整个大汉的掌控,自己将来恐怕要执掌天下,如果现在把司州搞得太大,到时交给谁做司州牧,自己都不放心,思前想后,最后决定按照后世直辖市的做法,将四个陪都所在的郡都设为府,由朝廷直辖,跟州平级。

取消东郡,东郡在黄河以南部分补入开封,荥阳郡东边部分补入开封,开封郡改为开封府,开封府尹由原荥阳郡太守杜畿升任。

东郡在黄河以北的部分补入魏郡,河内郡以北部分地区补入魏郡,魏郡改为大名府,大名府尹由原洛阳令杨沛升任。

取消扶风郡、冯栩郡,将扶风郡大部分地区和安定郡、汉阳郡、陇西郡、武都郡并起来建立雍州,雍州刺史由京兆尹钟繇升任,将敦煌郡、酒泉郡、张掖郡、武威郡、金城郡并为凉州,郭缊继续留任凉州刺史。

将冯栩郡大部分地区并入朔州,皇甫嵩继续留任朔州牧,扶风郡、冯栩郡靠近长安的七八个县并入跟京兆府一起并入长安府,京兆尹钟繇擢升为雍州刺史之后,京兆尹改为长安府尹,由原陈仓县令张既升任。

将南阳郡北边诸县并入河南郡,将南阳郡改成南阳府,原南阳郡太守便转为南阳府尹,由徐邈升任。

荥阳郡西边、颍川郡北部并入河南郡,扩编的河南郡更名为河南府,由魏郡太守满宠转任。

河南府与河东郡、河内郡、颍川郡、弘农郡一起并为司州,吕布由大司马兼任司州牧,司州之所以能管直辖府河南府,是因为司州规格最高,原来的司州牧朱儁改任冀州牧。

王朗进言道:“主公,既然这次行政区域变动已经涉及了司州、冀州、豫州、雍州、凉州,不妨借此机会,把全天下的州郡县的行政区域都做一下变动,同时任免一下各地州、郡、县长官,以示还都的新气象。”

吕布采纳了王朗的进言,严格规定了州(府)、郡、县、乡、亭、社、保、甲各级的行政区划,以五郡为一州,以五县为一郡,以五乡为一县,以五亭为一乡,以五保为一亭,以五甲为一保,这个五不是恒定数字,在四到六之间,通过增设、删减行政区域,吕布轻而易举地罢免或贬斥一些不拥护自己又没有什么能耐的官员,同样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提升一些拥护自己同时又有一些能力的官员。

其中增设社这个行政区域,是取结社互助之意,社、保、甲都是村民自治,社长、保长、甲长可以缴纳一半赋税,但要负责好所有事宜。从亭级开始纳入政府编制,开始设置邬堡,但严格限制官吏数量。

为了杜绝中小世家的新生,为了杜绝大户欺压散户、小户,采用每户多少田亩的田亩制度,诱使各个大户家庭分离户口,进而强制分户,各家家主只留一个儿子在身边养老送终,其他儿子结婚后必须要分户另外居于其他地方。

第747章 简体字和普通话

还都洛阳后,吕布就开始着手统一全国语言文字,逐步推行简体字和普通话。

吕布在五年前推行全民教育政策时,就开始尝试推行简体字,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简体字已经获得了大部分民众的认可,只是被一部分世家士子们强烈反对,一直大骂简体字为残体字,拒绝接受简体字印制的任何报纸、书籍。

吕布心里明白,繁体字也罢,简体字也罢,都是文字的一种表现形式,跟西方人用拼音文字一样的道理,繁体字并不比简体字高贵多少,那些世家士子们反对普及简体字,只是因为繁体字比较难学,可以有效地减少劳苦大众的识字率,可以有效地保障他们这些识文断字的世家士子们的优越地位罢了。

简体字不仅比繁体字好学好记,还节省学习、写字的时间进而提高学习、书写的效率,还节省笔墨,最重要的是,能够在最快时间里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一旦大部分民众都能够读书看报,都能够参加科举考试,那世家大族的统治还能那么稳固吗?

吕布想到全民启智的宏伟前景,就坚定自己推行简体字的初衷不改,他一边用王朗、华歆等世家人物去跟那些世家士子磨嘴皮子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却下令此后所有报纸、书籍全部印成简体字,逼着那些士子们去适应简体字。

现在大汉境内的书籍里,一半简体,一半繁体,相信不到五年,繁体便会消失,成为语言专家们的专长。

繁体改简体,实际上并不复杂,本来就不是所有的文字都是笔画复杂难以书写的,那些常用字里面只有一千多个文字是繁体,剩下的都很简单好写,而那些繁体字多半都是以简单符号替换原来的偏旁,或者省去字形的一部分,基本上简体字跟繁体字之间还是能够互相辨别出来的。

大学者蔡邕、郑玄对吕布简化文字都持支持的意见:“本来文字都是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化一直是主要倾向,篆书、隶书、楷书都有简体字。推进教化万民的历史重任,就要提高民众的识字水平,增加民众识字水平的捷径便是把复杂的文字简化。”

历史上,从南北朝时代,便开始出现了简体字,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简化的原则是约定俗成。太平天国时期,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简体,后来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掀起了一场文字简化运动,著名的国学家胡适也不反对。

经过吕布亲自编订的简化字字典,经过有关人士统计,极大地减少了文字的笔画数目,原来的繁体字平均笔画是十六画,简化后平均笔画是十画,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记忆难度,经过五年的推行,冀州当地民众基本上都能看得懂简体版报纸,也能亲手写书信,很多底层民众也变得喜欢看书,这样也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诗词歌赋、传奇小说、出版印刷业、造纸业全部都带动起来了。

统一了文字为简体字之后,吕布又统一了书写,以简体楷书为标准。

在楷书产生之前,已有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这是中国最初的规范化书体。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从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故名隶书,将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楷书又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笔画更简爽,犹若楷树之枝干,故此得名。
首节 上一节 610/7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辛亥大军阀

下一篇:舌尖上的唐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