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 第162节


你不去教化他,你就以为他真的就是瞪眼瞎,等你摆布?!

你以为他们会柔顺得像个绵羊一样被你屠宰吗?!

那你看大汉满地的黄巾余党是怎么回事?!

真正让天下大乱的到底是谁?!”

吕布平时都是笑嘻嘻的,碰到谁都是满面春风,有些世家家主觉得吕布没有威仪,对吕布渐渐没有原来的畏惧。今天他们算见识到了,吕布一旦发怒,杀气横生,充塞了整个大厅,在座的四五百人全都噤若寒蝉,连久经沙场的卢植等人也面露惊色。

吕布亦觉得自己原来笑得太多了,让这些威威而不怀德的混蛋们轻视自己,从此以后,自己还是会笑,但该发威的地方一定要发威,不然老虎不发威会被这些家伙当成病猫的,难道他们忘了自己是怎么对付栗成那五个家族的吗?

吕布扫视着在场的所有家主,冷冷地喝道:“那些陈词滥调都去见鬼吧,你们相信了那些鬼话,把自己和那些为你们卖命为你们劳作的百姓们割裂开来,与他们互为仇敌,你们觉得这样真的能长久吗?各位家主,我们是舟,民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吕布这句话放在后世的官场如同放屁一般,当拿到这东汉末年,便如同一块大石投入湖中,卷起千重浪,那些世家家主议论纷纷。

吕布感觉火候到了,便露出真挚和蔼的表情:“今天我吕布就跟大家交个底,我是寒门出身,父亲只是一介县尉,我今时今日的地位得来不易,我也想让吕家能够世世代代繁荣下去,成为四世三公之类的大世家,但我知道我们这些权贵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管束下层百姓,以为让他们不知礼仪不通诗书,他们就会乖乖地听我们的话,这历朝历代的农民暴乱说明我们这些上位者根本想错了。这些下层百姓占据我们大汉子民的百分之九十,这么庞大的人群如果不把他们纳入正轨,迟早都会出事。”

那些家主稽首道:“还请吕将军示下,如今该如何是好?”他们经历过一次黄巾起义大暴乱,不想再经历第二次,谁知道第二次他们能不能还像第一次那么幸运地逃脱过去。

吕布神情凝重道:“之前的全民皆兵便是把这些草民编入行伍,从编制上进行约束。下一步,我准备进行全民教化,首先是对他们的子女进行儒家教化,教他们诗书礼仪,让他们知道忠孝,知道仁义,知道尊卑,知道廉耻,我们要从精神上对他们进行约束。双管齐下,必能让他们不再兴起暴乱。”

有一个家主敏锐地注意到一点儿隐患:“等这些贫民们知道礼仪诗书以后,将军会不会重用他们,而排斥我们的世家子弟?”

第209章 小学堂

吕布心道,你猜对了,全民教化的下一步就是全民科举,等到大部分民众都识字了,本将军不缺乏人治理地方了,本将军就开始全民科举,心里如此想,嘴上却说道:“你多虑了,这次的大兴官学培养出的平民子弟,不会像先帝的鸿都门学的天子门生一样,立马派出去做郡守或刺史,只会做亭、乡、县的小吏!”

亭、乡、县的小吏,都是那些世家子弟不愿意做的官职,向来都是由世家的附庸土豪们瓜分,但吕布的态度很鲜明,朝廷上的官位和地方郡守、郡丞、县令、县丞、乡令之类的官职可以分给你们世家,但是这些诸如郡尉、县尉、乡丞、乡尉、亭尉之类的官职,全是我吕布这一方的囊中之物,你们不能抢。

那些世家家主见吕布信誓旦旦,而且不是一味的退让妥协,便信以为真,以为吕布跟他们世家商量好了条件,就会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反对吕布大兴官学的人越来越少。

吕布这个人,爱憎分明,他若是认为那人是友人非敌人,他绝对会严守两人的盟约,直至对方毁约,若是他认为对方是敌人,他便会把那盟约当成一张废纸,随时都可以撕毁。

跟世家家主的约定亦是如此,官学里培养的人才确实在一开始做亭、乡、县的小吏,那是因为吕布不想拔苗助长,他想让自己的门生们多积累一些地方政务的经验,厚积薄发。

等吕布把这些世家各个击破削弱以后,吕布这些门生们又经过多年磨砺,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政务经验,吕布便顺理成章地把他们提拔到县、郡的重要位置,如县令、县丞、郡太守、郡丞,至于县尉、郡尉,也是吕布门生故吏的囊中之物。

经过吕布耐心的说服,朝廷各大臣,冀州各个家主,都陆续同意了全民教化的理念,吕布担心这些世家人物还对着搅风搅雨,便写下了白纸黑字的约定,说不会把自己的门生放做郡守、县令之职,不会让自己的门生去抢世家子弟的饭碗,那些世家人物都同意了,全民教化的基本国策便制定下来了。

冀州各地的官学和邺城的太学依然兴办,但那是为世家子弟和有名望的寒庶子弟们开放的。

吕布强力推行的教育体制,是在现有的官学、太学之外,另辟蹊径。

吕布率先在邺城建立了一个大学堂,名为中央大学堂,这是吕布中央系统的一个坚实的基础。

中央大学堂由中央体系的钱袋子中央钱庄拨给经费扶持,由中央系统的枪杆子中央军严密保护,同时中央军还为中央大学堂提供强大的武学支持。

中央大学堂里面设有师范学院、军事学院、政治学院、技术学院、文艺学院、女子学院。

为什么要设置师范学院?

吕布觉得,现在大汉最缺乏的不是将领,不是文臣,而是教师,大量的合格的称职的教师,若是有了大量的合格教师,全民教育便有了光明的前途,未来实行科举制进而抑制世家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吕布把培养教师的学院定名为师范学院,是依据后世的设定,他以为会被司马徽等人给否决掉。

司马徽却拍案叫绝道:“奉先公,这个名字定的好,杨雄在《发言字行》中说:‘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我们就是要培养一些‘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的教师之才。”

吕布想到后世的和谐年间,中小学校的教师多半是同届学生中较为平庸的,由这些平庸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还能杰出到什么程度呢,国家的教育制度本身差劲,再加上那些执行的人也算不得上好,这个国家有太多能成为栋梁的人才都被耽误了,而那些大学教师里面,没有师德的专家叫兽比比皆是。

为了汉民族的长远发展,吕布就要从一开始选择最杰出的人才做教师。

所以吕布把师范学院定为中央大学堂里面最重要的院系,中央大学堂里面最适合做教师或稍作训练就可以做一个好教师的优秀学生全都被安排在师范学院。

整个司隶地区,十五岁以上的略通文墨的贫民子弟、寒庶子弟、世家子弟加起来共有四千多人,愿意来中央大学堂继续就学的只有两千多人,多半是平民商贾、寒庶地主的子弟,吕布便从这里面优先甄选了一千人,编入师范学院。

这第一批招收的师范生,将在师范学院院长司马徽的教导下,突击学习《论语》《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里面涉及到教书育人的篇章,同时学习《吕氏春秋》,学制二年,以后变为三年。

开始的第一个月和最后面的一个月里,这些师范生都要进入中央军军营里接受军事训练,以砥砺意志培养对吕布的忠诚,二年后经考核合格,便编入到每个亭堡、县城、郡城里开设小学堂。

中央大学堂第一期的师范生最后合格的只有五百人,剩下的五百人没有通过考核,还要再接受一年的学习训练。吕布掌控的司隶地区有六百万人口,六百万人口里五岁到十五岁的男女儿童加起来,总共有一百多万,平均二千个学生才能摊在一个教师,吕布便把这个教师定在每一个乡公所里,也就是乡里几个亭堡里面最大的亭堡,那个教师兼任乡傅,负责全乡的教化。

经吕布授意,大汉内阁颁下法令,规定辖内所有五岁到十五岁以下的孩子,不管是世家大族的子女,还是寒庶地主的子女,还是自耕农、商人、军人的子女,还是佃户、奴仆的子女,全部都要接受教育。

完全不识字的,不论年纪、性别,全部编入小学堂一年级,跟随乡傅从识字开始。

小学堂只设置四年,吕布经历过后世那种摧残儿童人性的教育制度,所以他一直认为基础教育没必要花上五年或六年的时间,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完全可以在四年内学完小学堂的所有课程。

那些稍微识字的孩子再按照识字多少、诵读典籍多寡来分成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完全不按照年龄、性别来分年级,分年级的依据便是入学前的考试,看掌握文字的程度而定。

刚开始的几年内,中央大学堂培养出来的教师很少,每个乡镇只能分到一两个,吕布为了迅速推进全民教化,便想出一个便捷的办法。教师先去教授四年级的孩子,教授完毕后,四年级的学生便再按照二年级课本去教授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再去教授三年级的孩子,教授完毕后,三年级的孩子再按照一年级的课本去教授一年级的学生,若是三四年级的学生们有教不通的地方,教师再重新给大家讲一遍。

那些学的比较快、教课比较好的三四年级的学生会被授予助教的身份,参与小学堂的日常教学。

在这个时代,即便吕布不添加什么,小学堂的课程都比后世的小学课程好玩太多太多,而且更能培养一个人的全面素质。学习的主要内容都依据儒家要求学生们掌握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便是礼仪,如同后世的思想道德教育,书籍有两本,一本是《礼记》,一本是吕布亲自编纂的《三字经》,取材于后世的《三字经》,把东汉以后的事迹全部删除,只保留东汉及其以前所有贤人的事迹,旁边还画上插画,寓教于乐,三字经是小学堂一二年级的启蒙教材,《礼记》的简略本供小学堂三四年级学习。

乐,便是指音乐、诗歌、舞蹈等,这些都杂糅在一起,一起教授,教材便是《诗经》和吕布编纂的《启蒙诗词》,《启蒙诗词》选择的都是后世那些通俗易懂的诗词,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之类的诗词。至于抚琴、舞蹈,是让学生们自发建立一些琴社、舞蹈社来自行训练,教师从旁辅导。
首节 上一节 162/7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辛亥大军阀

下一篇:舌尖上的唐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