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唐朝生意人

唐朝生意人 第932节

李之这一次并未对裴炎的起身鞠礼行加阻止,坦然接受是为了还给他一个心安。

待得此人在此就座,李之言道:“女性涉政,实则与男性官员作乱并无二致,无非是卖官鬻爵,干涉刑讼,培植党羽,横行不法,倚仗权势胡作非为而已!但最大祸灾是垂帘听政,当官僚们开始习惯于对一个女人俯首称臣,才会是你方才所言的现象涌现的始作俑者。”

裴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也逐渐理解,高宗为何独独提出对太子韦氏的关注。

李之口中不停:“毕竟垂帘听政并非宫廷政治的常态,相反,它恰是特殊情况下的救急之举,是基于长远利益的一个权宜之计。对此,定会有许多饱读圣贤之书的大臣对此不满,因此,维持内部团结,施政上不出大的纰漏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团结的基础,是建立在虽垂帘听政却不恋权之上,一代贤后史上又有几人?一旦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这点,权力欲望膨胀的结果,就会是祸乱朝纲,豢养男宠、生活奢靡不堪,这就是女性为政的最大弊端!”

“实际上主因还是因人而异,就如北魏两个女人的喜悲人生之别?”裴炎很快给自己找到了答案。

作为封建帝王之家历来都有“后宫不得干政”的沿袭惯制。

汉武帝刘彻在临终前为了杜绝子幼母壮、女主乱国的萌祸,甚至不惜对自己喜爱的钩弋夫人痛下杀手,开启了“子贵母死”的皇家政治传统。

作为开启新的政权过度方式的汉武帝,他大概也不会想到这项制度影响了后世数千年。

而在由鲜卑人建立的北魏中,这项制度被拓跋家族完全继承了下来,成为了确保北魏皇权平稳过度的不二法器。

那么问题就来了,女人该不该垂帘听政呢?

对于封建帝制社会人治大于法的皇室,当面临“子幼母壮”的尴尬局面,客观来说以“子贵母死”的方式杜绝皇权旁落,虽不失为明智之举,但其中更多的则是“无情最是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于是裴炎嘴里的因人而异,及北魏两个女人的喜悲人生,就能很好说明这一切。

公元436年,北燕皇族冯氏家族被北魏所灭,年幼的冯太后被罚没太武帝拓跋焘深宫充为奴婢。

此后冯氏凭借着聪明机智成为了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二人琴瑟和谐、夫妻恩爱。

可惜天公不作美,成为皇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年轻的文成帝暴毙,按照北魏“子贵母死”的政治传统,太子拓跋弘的生母李氏被赐死,而冯太后依照惯例也在陪葬行列。

但就在文成帝火葬的当天,由于冯太后鹣鲽情深,突然冲入火葬场陪葬先帝,在场的文武百官都被她的真情实意深深震撼,冯太后也作为特例没有纳入陪葬的行列。

此后,12岁的小皇帝拓跋弘即位,冯太后垂帘听政成为了小皇帝的得力助手。

但伴随着拓跋弘的逐渐成人,母子二人为了权力逐渐心生嫌隙并愈演愈烈,在残酷的政权争斗中拓跋弘败阵,只好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拓跋宏,史称孝文帝。

年少的孝文帝,在祖母冯太后垂帘听政的倾力辅佐下,北魏开启了不断改革的历程,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也在此时逐渐铺展开来。

北魏在冯太后的治理下国势日渐昌盛,这也为此后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北魏没有冯太后,也就没有后来孝文帝的改革,冯太后之与北魏有着比肩商鞅的历史地位。

在劳心劳力完成北魏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后,年老的冯太后溘然离世,孝文帝拓跋宏悲恸不已,以国君的规格厚葬了冯太后。

冯太后的垂帘听政,为北魏的鼎盛创造先决条件,乃至为影响后世的孝文帝改革铺平了道路。

足见女人垂帘听政,在冯太后身上不仅没有出现祸乱朝纲的弊端,反而促使北魏蒸蒸日上。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女主垂帘听政,就能承担起护家卫国的历史重担呢?

相比之下,宣武帝元恪的皇后胡充华的垂帘听政,不仅没有造就北魏的强盛,反倒致使北魏从此陷入了灭国之祸,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元恪是孝文帝拓跋宏的儿子,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明君,在他的统治下,北魏南攻南朝、北击柔然,国力乃至疆域极盛一时。

然而,元恪在做了16年皇帝后却暴毙而亡,年仅6岁的太子元诩即位。

但由于元恪笃信佛教废除了北魏的“子贵母死”制度,太后胡充华得以幸存。

这个胡充华从个人综合素质来讲,她武艺高强、弓马娴熟,加之文采斐然,按道理来说应该成为元诩的得力臂膀。

作为辅政太后的胡充华,刚开始垂帘听政,整肃朝纲,北魏朝堂风气也焕然一新。

然而由于权力欲望的膨胀,胡充华愈发豢养男宠、纵享私欲,沉浸奢靡,成人的皇帝元诩为此,与母后胡充华发生了惨烈的权力斗争。

而胡充华,为了保住既得权力,竟不顾人伦将亲生儿子元恪毒死,此举招致六镇叛将尔朱荣落下口实发兵洛阳,此后的北魏彻底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格局。

北魏自此一蹶不振,而胡充华其后,也被尔朱荣的叛军俘获并惨遭杀害。

可以说北魏在冯太后、胡充华两位强势女人垂帘听政下,政局走向了两个极端对立的方向。

冯太后凭借着垂帘听政,女政治家的敏感神经为北魏开创盛世作了孝文盛世的铺垫,而胡充华却顾着一己之私,彻底将大好的北魏江山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两者相较高低立现。

李之的一番表述,更基于对整个东土历史的更全面了解,而裴炎听来,更觉得他指的是几百年前发生的两个女人身上故事。

李之也并非出言矫正,而是迅速转移话题,以免言多有失,就像日后祸乱宫廷的还有安乐公主,那人可是今年年末才会出生,这位同样是个关键人物。

自己若是不小心说漏了嘴,到时候更无法自圆其说了。

第七百三十七章 未来的师门

“垂帘听政有利有弊,却至少绝大部分懂得如何掩藏自己的野望,断不会如武后这般,在皇上病患缠身时,就搞得天下人皆知了!所以,裴相不必担心局势发展的不可收拾,像我一样对此妇深恶痛绝者无数,即使她篡取了皇权,也不会长久的!”

李之的这番话,依然其中抚慰含义颇浓,他还是在坚持裴炎能真正意识到自身危机,适度改变一下固有倔强,以便做好充足准备。

裴炎哪能听不出他话里的意思,笑道:“李先生良苦用心老裴心领了,你也知道皇上心内更苦,所受欺辱更甚,作为追随他一生的仆臣,我早有了心理准备。”

他的笑意里当然说不上有多么的淡定,面对生死抉择,没有人能做到坦然面对,这与铡刀架在脖子上的英勇就义,完全是两种概念。

因此在李之听来,裴炎笑意里的苦涩意味更浓一些,却没有感知到一丝畏怯不前。
首节 上一节 932/11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血染长空

下一篇:万历159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