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唐朝生意人

唐朝生意人 第731节

“还真是如此,深信因渤海湾浪头巨大,风势不定,幽州、渔阳这两个大唐门户,不会受到外敌侵扰的就是他们军方固有的思维!昉化兄弟倒不是反对登州与辽东三山浦通航,而是不认为对海防的重要性!”

“嗯!”明王道,“到目前为止,历朝历代渤海湾从未遭受到过来自外敌的侵扰,但现在海上交通越来越得到发展,我们的眼界也不能仅放在来自于北方的新罗、契丹了!”

李之向李奇解释道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历史更是如此。东土朝代更迭史,即是一部华夏文明拓荒史。但如今我们大唐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太多了。东部突厥、西部突厥、西域诸小国、契丹、奚、渤海、吐谷浑、吐蕃、回纥、南诏、往西还有强大的阿拉伯帝国。”

他话题一转,“大唐建立有效国防并非仅为了一时之需,或是仅保佑大唐不受外敌侵扰,而是将军事重地的思想永固在关键之地。以目前大唐国力军力,东亚已经很难诞生出第二个可以抗衡华夏族群的文明了。但并不能从此注定只能由华夏族群所主导,蛮夷包围下的华夏平原,绝非幅员辽阔的鼎盛期永远存在。安逸思想下会产生懒惰与傲娇,鹰立如睡,虎行似病,地低成海,大直若屈,万万不可忽视,中华腹地最大的纵深短板,并屡屡吃亏于此。”

几人均闻之动容,短暂沉默后,明王示意他接着叙述。

“陇西、巴蜀、河套、河西、西域等西向领土的首纳和深度汉化,由都城方位于西的政权完成,比如秦、汉、隋、唐;闽越、南越、西南夷等南向领土的纳入,比如秦、汉;由贴着秦岭淮河一线的北方政权启动,再由地处江南,或经济重心在南方的政权完成深度汉化转型,比如东晋、南朝、唐。但只有北向的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在此以前始终没能真正化入我东土,这就是我们的纵深短板之处。”

李之面朝李奇凝重道,“只是,决不能认为,只有蒙古、东北、中原三方势力始终得不到胡汉融合,与我们同样强大的阿拉伯帝国,跨海吞并了多少国家,哪怕远至欧洲!是的,我们曾在西面边境,有效地抑制住了他们的东扩意图,但大唐衰落以后呢?”

“你的意思是说,趁着我大唐有足够实力,为后世稳固住将来之险?”李奇问道。

李之点头,“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权永远昌盛,不会衰微凋敝!依靠一时无两的战略环境作为基础,我大唐国祚多久是小事,超然的文明发展水平也只在于一时,始终令外部力量不能染指我东土圣地,才是功在千秋之重事!短暂或长久的统一,终会因中央集权的时代性衰落,很快陷入乱局,一次五胡乱华,西晋就能灭亡,从而导致了经济重心整体性质的南移,若前朝历代在各个军事重地早有防御构架,何至于中原沦陷?”

“李先生,我明白了!”

李奇居然不由自主地战起了身子,眼中同样的凝重之色,显示出他的透彻理解。

明王捻须频频颔首,他可是知道自昨日起,长安城内相关府署内的各方反应。

有李之类似深知卓见者,无不大力推举渤海湾的通航规划。

稍有见地者,如李奇这般,更多仅意识到表面的商业行为。

更多平庸之人,对此计划怀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但因李之的地位,也不会公然给出反对意见,事不关己才是他们的统一选择。

于是明王向李奇意味深长地道

“正文所讲的是种深入理念,但毕竟是建立在个人推断之下,没有事实作为依据,绝少有人能感悟其中!只是旁人尚且不论,你们军方却要有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充分考虑,不要管他们怎么说,你作为兵部尚书,理应有超然作为!”

李奇回以肯定地回答“从我做起,做事不能再局限于一时一隅,哪怕军中会有人不理解

,但这种忧患意识必须要在军队里开展起来。”

李之对他的一番论述再做总结性发言

“目前我大唐算是东亚第一帝国,但帝国积弊爆发,积重难返后,就会陷入长期的乱世内耗,减弱中华文明对周边的绝对优势!我们再拿隋朝的短暂出现做个比方,因为隋朝,我们完成了政权统一,新汉族统一之外,还有一个留给文明最大的遗产大运河!大运河的开掘,势必还会影响几百甚至上千年,渤海湾其实就是军事意义上的大运河,它能很大部分延续之前的那种绝对优势!”

“啪!”明王一拍大腿,“军事上的大运河!正文,这个比喻十分恰当,我们此任朝中重臣,理应为后代儿孙留下更多的大运河!”

关铭默默望着表情上始终宠辱不惊的李之,心中同样百感交集。

此人在个人感情上的确过于多情了一些,但他无论远见卓识,还是明察智志,均远远超过了自己。

他心里再也没有了因妹妹懿懿所带来的怨愤,这个人了不得,智力过人,心思敏锐,更难得那一份忠肝义胆。

但接下来李之话风一转,却流露出另番啼笑皆非“都是自己人,我也不相瞒诸位,渤海湾的通航可是个巨大商机,正清文绮堂要揽下整个海上通道运输,到时候几位可是要帮衬着。”

他的话并没错,能垄断渤海湾海上通道,会是个一本万利的好买卖,只要能避开了海难之类的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利益不会低于正清文绮堂多少。

而且面前三位,切实把控着律法、军事、政务三方,只要他们意见统一起来,除非皇上一言否定,朝廷内的不同意见还真不会起到多少作用。

只是此类话题来得忒不是时候,旁人正在为他的一番远见忠言而感到敬佩之时,却转眼被他自己与个人私利又联系到一起了。

于是,明王紧皱眉头,李奇目瞪口呆,关铭张大了嘴巴惊诧,当然还有身边几女的捂嘴偷乐。

“这这高大形象也转变得太快了些吧?”良久后,李奇忍不住喃喃道。

“就是!正文,你的正清文绮堂已经是个采掘不尽的金矿了,再要那许多财物有何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关铭不解道。

李之正色道“我仅举一个例子,在福州与鄂州两地,我已经开始建立两个先进农耕木器研制基地,一旦成品出来,经得起验证,整个大唐我会同时设立几十个类似木器场,这些不需要银子?我可占用朝廷一毫一厘?”

明王眼前一亮,“仅有这些?”

“我会把丹江与灞水河相关交汇河道拓宽,大运河与渭水河所有狭窄处改造,令长安城可直通远洋货船,这些我一样不会让朝廷出银子。”李之拍着胸脯道。

“此话当真?”

所谓老奸巨猾就是说的明王这一类,随口的几句反问,就让李之尽吐豪言!



第六百零七章 心理战

“看您老说的,我李正文什么时候放过大话?只是新型船舶的设计开发,我就耗费了不下万两纹银,这些可曾向朝廷开过口?”

李之脸上已不见了之前的宠辱不惊,此刻眉梢处似乎都在闪亮着迫切。

“这还差不多!行了,我替他们两人答应你,只要渤海湾海路畅通,接下来的往来运营船舶就交给正清文绮堂了!”

得到了心中的答案,明王才吐露肯定之词。

李之的反应半真半假,一多半是为了讨明王欢心,但说出来的承诺,也的确有类似想法。
首节 上一节 731/11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血染长空

下一篇:万历159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