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唐朝生意人

唐朝生意人 第611节

只是缘巧合,自己不但与之之间建立了更牢不可破的合作关系,更用一个消息让虎威深藏的皇帝,忍不住要亮出他的獠牙了。

午饭就是在这间房内进行的,在送膳之人来到前,高宗又恢复了之前的萎靡状态,但已经坐起身来了。

期间他再也没向李之谈论实际问题,械地咀嚼侍候进膳内侍的挟来饭菜,偶尔与李之许下些诸如商业房、宫内人员调配这样的小事情。

这些许诺也正常,太平公主就在正清绮堂入了股,整个大唐天下都姓李,帮自己女儿一些小忙还不是随口之事。

李显在开饭前也赶到了,这还是他被强招来洛阳后,第一次陪皇上用餐。

他可是知道父亲的真实身体状况,因而不但对早已到来的李之没有一丝醋味,反而在心底暗自感激。

因为按照常理推断,皇上对自己在长安城的所作所谓很愤怒,一直避而不见,没将太子身份废除已是最大的宽容了。

李之一出现,就想起来召见自己,还让陪同进膳,他当然以为是有人帮他垫了好话。

实则李显的到来完全是高宗的主意,能掌控全局的一国之君,随便说出句话,也是极有深意的。

他既然已将李之视为守护李姓皇族的最大依仗,给其营造一个与储君建立良好关系的条件,还是很有必要的。

李显再是于皇上面前敬畏有加,也是将来君王,没有他的支持,李之的计划行使也不容易。

因不知父亲是否真的气火全消,李显并不感多说话,只是在李之有意无意瞥向自己时,才就些琐碎事应和几声。

午餐时间很快就结束了,李显离开之前,高宗特意赐给他一件灵石把件,“这是李先生送来的,你也有一件,记得贴身佩戴,不要转赠他人!”

李显强抑制住心兴奋劲,恭谨地退身离开。

与李之再做一段时间的商议,就示意他可以走了。

谁知,在李之将要出门时,高宗忽然开口:“李先生,你以为太平性格与她母亲如何?”

这话也只有李之心下明白,所谓的阴盛阳衰说道,对方知道自己并未将太平公主讲出来。

他正要回答,高宗已在扬:“去吧,记得对太平好些,这孩子命运舛,也极可怜!”

李之默默走在取马的路上,不觉间背后竟是有微微汗渍凉意。

高宗显然对太平今早的无故献殷勤看出了点什么,再结合自己与他之间一番深入交流,居然能联想到很多内在的东西。

此人可没有如李之这般先知先觉,以及神奇感知能力,看待问题之深彻,完全出自于自身智慧与洞察力。

李之自认为若无能力加持,自己较之这位老人差得太多了。

一时间,他对于高宗的钦佩,更是深刻了很多。

不出意料,距离宫门不远处,李显就在等待着自己,身旁并为随从。

简单寒暄后,李之主动提及:“圣上对太子还是期望很高的,我与老人家谈了很长时间,主要还是关于南方港口的贸易问题。关于太子的并没几句,但也曾感叹过,说你与皇子之间兄弟情谊很深,让他很觉欣慰!”

李显表情明显踏实了很多,“都知李先生极受皇上重待,以后我有何做得不到之处,还请李先生及时指点迷津!”

李之慌忙拱谦让:“太子殿下玩笑了,正怎敢担当指点一词!身为皇族意愿,愿为皇室赴汤蹈火,绝无二言!”

李显乐道:“私下场合,我把你当兄弟看待,你也别再论君,论身份高低了!”

李之心下暗笑:得,这时候就已经想以君臣相论了,这心情也太急躁了些。

他口可是不慢,接言道:“既然殿下说得这么明白了,我就不好再装糊涂了。太子有问题就请问,我知无不言!”

“皇上在港口建设之外,难道没提些别的事情?”

在皇室耳熏目染了二十几年,李显也不会毫不所知。

尤其他明知自己父亲在借助病患隐藏自己,心没有打算也不可能。

李之故作姿态的四顾一下:“圣上说了关于泰山一行之事,说是有人在逼宫,令他很是恼火。”

对这样的消息透露,李显深信不疑:“母后的确做得有些过了。父亲没说他会采取泽阳的回应措施?”

李之苦笑道:“太子过于高看我了,以你对圣上的了解,这已经属于皇权间密事了,他老人家怎么会对我流露出更多?”

“也是,阿耶习惯于旁人理会他的意图,但绝不会直言相告。尤其是这等隐秘事,能面对先生发一下牢骚,已经不容易了。”

“但好像圣上对此事已有把握解决,具体缘由我就不清楚了。只是根据表情看来,不像是放在心上的样子。”

“一位皇上,一位皇后,唉,做儿女的夹在其,滋味很不好受啊,还不能做些什么!”

“我建议太子不要掺和此事,也许圣上早已胸有成竹,不然事到危关头,他怎会不召见太子?毕竟你是他一定下来的储君,不找你商量找谁商量?”

“先生的意思是要我故作不知?”

“不是故作不知,而是静观其变!试想,事件无论发生与否,太子才是最受影响之人,因你是第一顺位继位之人,不参与其旁人也会有很多猜测,唯有静观其变,才更要人莫测高深,不敢轻忽,包括武后在内!”

“多些先生指点,我好像有些明白了!”

“太子殿下,若我再直言几句,有个强悍的武后大人,今日敢于向圣上逼宫,明日就敢强行干预政务,但大唐终归只属于李姓,小小的威迫算不得什么,只要不令武姓强压过李姓一头,太子大可以暂时韬光隐迹,少露锋芒,暗储力才是最好。”

“不得不说,李先生这番话里的主题有些大啊!不过我理解你的忠心,你的出发点是基于李姓考虑的。”
首节 上一节 611/11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血染长空

下一篇:万历159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