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唐朝生意人

唐朝生意人 第448节

“好小子,你这是在拐着弯骂我呢!但我有我的明辨事物准则,绝非单纯处心积虑与未知事物的探索。实际上修行本身就是种追根溯源行为,讲求对于自然天地至理追寻,仅从修炼行为方面来说,下一境界永远是修饰本人的未知,不抱有拳拳追念之心,何以成就得成?”

“我不否认您的理论正确性,但这种修行上的追根溯源,与我的财物获取修炼资源也不相悖啊!所以我认为,凡事没必要非得寻个来源去处。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上古时期的自然崇拜才会发展到信仰道法与天命上,但不同信仰,一样存在着将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视为牛鬼蛇神的一类现象存在,难道说我东土大地上的道、佛、儒教就应该将那种宗教视为天地所不容?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还是极有道理的。”

孙思邈哈哈大笑道:“没想到我二人一老一少,竟然在此讨论些信仰上的禅论道理!我有些明白你将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了,无外乎世间万物皆有它存在理由,好吧,分歧之处暂时封存,仅将共识发扬光大就是了。我们日后再做辩论,眼下还有人在外用功,还是早一些返回为好!”

他活了这把年纪,很明白若再纠缠不清下去,根本只会空误时间,正像道法所言,因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继而宗教,若针对于灵之来处扳缠不绝,实无真正意义。

实际上他还是小看了李之,李之提出来这般争议话题,有他更深用意,其意就在于提醒面前老人,日后应该有自己的修行之道。

因为无论道佛,最终教义里均有个有情道、无情道之别。

从佛教来说,有情就是众生,无情就是如山川河流石头树木等存在;道家的注解是太上而忘情,忘情不是无情,而是感情的升华。

自发现与感知大道石之初,李之已经意识到此物的天大缘内藏,有此物存在,不敢说因此而拥有了最终成就大道的希望,至少在修行上帮助重大。

孙思邈却并非单纯信奉道教,而是于东土教教义上均有极深道行,不然集萃不出《千金方》这一类的旷世奇书。

随着自身修为越来越高,之前还不彰显的博各家之所长,就会逐渐出现本源性质上的过于驳杂,因为仅仅是佛教的无情道,与道教的有情道就存在着教义上巨大冲突之处。

虽说成就大道为重归万源之始,有情或无情,最终都会殊途同归,但过程的教义根基不明,就会直接导致个人修行境界博而不纯,修为质地虚浮不稳。

第四百一十三章 道教存在的年限问题

尽管孙思邈坚持认为自己因年龄过大,现有修为乃是药物等辅力强行提升的境界,未来修行资质已然丧失。

实则这一点在李之看来,绝非是注定了从此境界驻足不前,有他探寻天地奇宝的惊天气运,即使老人家成就不了大道,甚至仙人,至少存在着再行进阶的可能性。

以如今孙思邈境界而言,突破一个小境界,就是意味着寿限几百年的提升,李之至少敢保证其活他个千年而不死。

因而话题就扯回到以上原因,没有个果决斩断佛、儒两道深刻认知的决心,李之再是有能力找到些奇珍异宝又能如何?根基不稳本就存在着巨大隐患,教义至理见解再因驳杂而不纯粹,只会真的丧失进阶缘。

只是他深知此时并不是时候,只有某一日孙思邈果然再一次成功晋阶,那时候再施以说服,老人就容易接受了。

二人回到外间密室,见到继源道长仍处于心神沉浸状态,孙思邈问道:“这里的天然阵法如何处理?你既已经将自身气息与之融合,意念指使它没有问题吧?”

李之点着头笑言:“等继源道长进阶完成,我就把阵法气息全部引入朝元秘境,仅需念头牵引就能达到。尽管道长会感到内有蹊跷,但我想以他为人,断不会因此心生他念。”

“那是不会错的,我与继源相交深厚,其为何等人心内有数,不能谓之因此而万全,至少他本意不会心生不良。我还想建议你将之从此带在身边,昨晚屡次奉劝与他,均被他回以不置可否,估计这一次若能助他晋阶得成,其人心思会有所变化,我再试试吧!”

“能多一位宗师相助于我,可是个巨大惊喜。老爷子,承弼老道一事我给您讲过吧?那人性子之前更是执顽不羁,助他境界提升后,心性如今已是大变,对我极为忠义。”

“此人也是位人物,于修真界常人所不屑的炼器术上执着深研,本身意志之坚定就非比寻常。对了,乾坤袋炼制材料备齐后,需记得首先给我留出一只,你我相见并不容易,但也不能让我老人家等太多时候。”

李之呵呵笑着取出一只来,这还是承弼老道在自己大婚之前闭关时所炼制,一共交给他只。

“哈哈,之前还道你边已无存货,原来偷偷留着一!”

见他玩得不亦乐乎,李之自行走到原有魔树之处,这里的泥土同样需要保存,其已有微弱灵性存在了。

来回运送几次,孙思邈已从新鲜劲里回转,“正呐,你看那块大道石,是否有炼化可能?其可是存储着庞大精纯能量。”

“我尝试过了,不仅仅境界过低,应该还需要类似的大道感知,那东西似有灵智般十分抗拒我,若非重新给它早就生存环境,并有几滴石元液供其享用,怕是早被它威压施以压制了!”

“大道感知?那可是仙人境界才能悟会得了的,如今只是丝缕规则感悟得到已是极难,那要等到什么时候?”

“就像眼下看似灵气贫瘠之地,实际上自然气息里仍旧有灵性物质存在,只是不足以修士供给罢了。大道气息同样存在于规则当,不然怎堪称为无所不在?我想越多规则感悟,丝缕大道痕迹越是深刻,而且大道石显然不是我等,甚至真正修真人士不能有所感悟其,但借由它来提升规则感知力还是作用巨大的。”

“那是必然,而且仅是其泛生灵气功用,就会令人一生受益。不过,此时不将其炼化,会不会存在着未知风险?或者哪一日大道石感应到有所召唤,会不会就此飞离消失不见?”

“倒也不会,大道石根本未曾产生真正灵智,诸般反应均属于其天性本能,不然也不会待在原主人里至少两千年!说到这里,老爷子,我一直心内有个疑问,既然修真界早在两千年就整体迁徙了,何来的道法传承?都知老子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迄今不过一千四百年,这就与道家历史严重不相符合了!”

孙思邈貌似神情有些玩味地回答:“其实你心早有答案了是不是?正如你所料,修真界消失,真正道法传承随之不见几乎殆尽,但并不代表痕迹皆无。老子本就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接触到更多藏书乃是本职。在此期间接触到部分道教残篇并不稀奇,但他的哲学思想,与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也是事实,毕竟除《道德经》之外,现世未见一篇有同样深度的道德精简!你可知他活了多少岁?”

“应该是百龄将到。”

“这就是最明显的实证!老子本身并非修炼者,或者体内修为不会超过一、二级狩猎师,因为级狩猎师就能很轻易活过百岁,而且老子所著诸番经典,并无实际修行之法记录。尤其《道德经》,仅是构造出了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与方式论的宏大框架,后人只能从获得社会、化、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指导与启迪。关乎于修真,甚至是简单地修炼均是一带而过,并无实质性内容,由此可见,其人或者因某种忌讳不能明言,或者他自身对于此道所涉不深,了解不透彻。与《道德经》同一时代的群经之首《易经》,有着密切关系。老子所提出的反者道之动,就是《易经》所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背后的规律。道德是最高信仰并不遥远,也绝非玄之又玄,可见与修真之间并无多少深度关联。”

“也是哈,老子写作《道德经》,就在为高等智慧之人解释《易经》的天之道。而且孔子逝世更早,享年才十岁,显然亦非修炼之体。”

“也不见得,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不得志,历经战乱,颠沛流离。在医学相当不发达、人均寿命仅仅十一岁的春秋战国时期,他仍活了十岁,一定另有隐情的。不然,在逆境得享寿逾古稀之年,不慕荣利,及长期保持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固然重要,但若说他不曾修身炼体,我个人是不认同的。”

“但这些也不能说明,道家学派早在他们二人之前就诞生过。”

“难道你目前所修功法是假的不成?认知或想象,不要局限于目前所得,就如同此刻的朝元秘境,分明是一处时间、空间、四季轮回,均与此间世界不同属一个空间范畴之物,在此之前,也就是昨日白天时候,你可曾想到过此类空间的存在?即使有所听闻,与此刻你亲眼所见又是怎般巨大差异?你不是老子本人,怎会知他不是通过某部切实存在的道教残篇知会,乃至恍彻?”

“是不是还有一种可能性,修真界这种异度空间,本就以无形穿梭过无数朝代,存在的具体年限不知凡几?”

“不是可能,而是确实存在。或许这些均是修真界学龄小儿尽知的基础性知识,你我再于此高谈阔论,也是枉然,就如你自己的朝元秘境,真正得到了,未知也就成了常识!”

“还是算了,管它怎么来的,继源道长体内气息有些紊乱了,想必将要晋阶在即!”

孙思邈闻言转头望去,果见继源正处在头顶灵气呈璇纷飞之际,伴随有阵阵白烟自他周身缭绕而出,整个身体也在不停急速抖颤,显然已到境界突破关键节点上。

而此时的继源,仿佛连思维运转都变得混沌起来,似是陷入一片沼泽地一样,满身气息越是挣扎,就越是混乱,折磨得他好不难受,以至于面目表情都在极度扭曲。

就他现在这样的状况,恐怕是个人,拿把刀在他身上割一刀,可能都令其感觉不到丝毫,因为已经察觉不到自己身体是否存在了,就剩下一团意识在苦苦挣扎。

第四百一十四章 蒙茏荆棘生,蹊迳登童竖
首节 上一节 448/11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血染长空

下一篇:万历159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