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唐朝生意人

唐朝生意人 第422节

李之呵呵乐道:“老祖宗,您老可是小看他了,我也是学到常雨伯如何对待柳涧村村民,才能有感而生悟得,他的心善仁,是我的第一位老师!”

老祖宗这才有了笑意,“我听说过,常雨伯当初可是一言否定了你的提议,一意不想放弃柳涧村任何一位村民。”

“那是当地村民对我相当照顾,所谓善心也要有针对而言!”常雨伯一旁解释。

知道李之目前情形,容不得在此多费口舌,老明王夫人笑道:“正,你还是赶紧回到主院迎候客人,记得午时到后院吃午饭,客人自有对应身份者相陪,你属于特殊情况,没人会责怪你的。”

李之携常雨伯回到前院,远远就望见俞太尉一行人来到,其身旁是方喻方怀坦,是与俞太尉同一时代资深老翰林,虽官阶、地位虽不算高,名气却是长安城老派人里的代表人物。

另有俞太尉的大弟子訾仪訾汉典,和年仅旬有余的最小弟子风云风临薄,含着笑立在一种翰林院众人身前。

李之心下暗自好奇,照理说,訾仪与风云提前一天前来恭贺还可以理解,为何翰林院如此齐刷刷来至,而不是等到明日的大婚之日?

他隐隐觉得,尤其是年事已高的俞太尉,或许是因为稍晚时候的封赐圣旨而来,但这些又与并无参政实权的翰林院有何干系呢?

第三百八十四章 有人盯上了

尽管李之心迷惑,还是第一时间来到众人身边,看到来人,俞太尉满是皱褶的脸上泛起笑意,既慈祥,又充满欣赏之色:“看你神情,似乎因我们到来,有些吃惊?”

“是有一些,都知翰林院是专门研究学问的玉堂署,人人勤于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据说圣驾召见,也需要提起知会一声,好留出时间来逐个召集。”

李之的话引来俞太尉更多笑容:“翰林供奉无甚实权,时间却有的是,但无论经筵日讲,还是侍读、侍讲都要有提前温习备课,并非仅学术传承研究。李先生对此有巨大贡献,若有意点翰林,我个人就能做得了主。”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

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因而俞太尉有此一说。

李之笑笑,一边口谦逊道着不敢,一边恭请众人前往厅堂说话。

与明王有过交流,一众人等坐定,俞太尉才再次望向李之:“圣上目前身在洛阳,书舍人大部分同僚跟了去,因而长安城关于草拟密诏制一事,就临时交由翰林院负责。就在一个时辰前,接到朝廷起草急诏之皇命,才知李先生被封赐为一等公爵,赐号忠义王,并身兼朔方节度使与市舶使。因后者为新设,另有圣上诰命急诏需要草拟,所以我算是提前泄露天,不过宣纸钦差马上就要来到,也不怕因此而怪责。”

他当然知道李之与九卿好几位都关系紧密,旨意内容应该早有得知,因而才敢有所透露。

李之点点头,“早上时候已有听闻,但如此些许小事,何以劳动诸位这般劳师动众般大驾光临?”

一旁方喻方怀坦捋须笑着接言:“原本翰林院打算明日前来恭贺先生大婚之喜,顺道讨杯喜酒喝喝,怎奈临薄等人却难耐心迫切,早就嚷着来了。再者我们也想亲眼见识一下一名一等公封爵过程,这是可名垂青史的大事,亲与见证和另行听闻,完全是两种不同体味啊!”

临薄即为俞太尉最小弟子风云,见提到了自己,眼神迅速扫了一眼左近,像他这种身份,在如此场合,可没有插嘴的资格。

直到俞太尉投来鼓励眼神,他才站起身解释:“李先生大婚,我与汉典师兄必会提早到来的,也是因昨晚间朝廷议会,凌晨时候就接到命报不得擅离,没想到今日里就有如此惊喜获知。先生莫要听方供奉的推却之言,实则他本人也想今日里溜出宫来,却不想被后生们谑言,才会假借我们名头遮掩一番。”

方喻登时气得长眉与胡须乱颤,指风云,嘴唇蠕动着不知如何辩驳。

李之自然知道这是他们之间的惯与笑闹,佯装成分更大一些,口也乐意给以言语配合:“哦?不知方供奉为何会被临薄兄等后辈谑言?难道来我明王府时间很可笑的事情么?”

众人皆笑,明王摆制止李之的助纣为虐之举,“你们后生小子都一样,不知尊奉老人家,没大没小的不成体统!”

俞太尉乐道:“明王大人有所不知,自从李先生给翰林院赠送了百坛极品酒,怀坦兄一品之下可就了不得了,当晚趁着翰林院少人看守,居然遣他两个儿子偷入院内盗走了大部分。第二日众人来到后大惊失色,必然会上报禁宿卫,却不想前晚当值之人就是他家大小子,故作姿态的寻览一圈后,再也没有了下,还是某一日有人偶然去了他府上,才知此事内情。”

方喻一旁猛翻白眼,“我已做的足够仁至义尽了,还给你们留了那许多!”

訾仪恼道:“百坛你给搬走了八十坛,还好意思说仁义?”

明王大笑,“想来方供奉深谙个滋味,提前到来我府,是要多讨几杯酒喝喝?”

面对明王,方喻可不敢假装姿态,“是有此意,都怪正清绮堂把价位订得如此之高,买一整坛就要耗去我一月薪奉。”

有了这个看似玩闹地开头,明王也知李之与翰林院之间关系良好,又见俞太尉似欲有言,便抬打发掉屋内一众侍候下人。

果然俞太尉才以凝重口音点拨李之:“有一事要提前知会李先生,市舶使既为新设,又是事关通商口岸外贸,就会牵扯到各方势力对于市舶使的渗透。据我所知,在翰林院草拟诏命其间短短一个多时辰里,就有几方人士,通过各种渠道打探此事,其目的无外乎想于第一时间安插入各自势力人。市舶使开设的意义重大,其性质牵扯到进出船舶蕃货、征榷、抽解,其油水巨大,怕是稍抬抬,就会有大银子入账。李先生可要提前有个准备,一旦外人干涉的多了,你将来受到的制擎也会极大!”

李之与明王这才明白来人主要目的,心内感激,立时就现在了脸上。

此事看上去不引人注意,一旦等到市舶使真正建立起来,除非李之日夜待在那里,不然几乎每时每刻都有船只进出口岸,一个环节被人占据,几天下来,损失的银子就无可估量。

这还仅是抽拿卡要之类小把戏,一旦涉及大宗走私,那可是了不得的重大事件。

明王的面色严谨,“多些几位如此帮衬正!这样看来,打探此事者可以暂时排除九卿门下势力,一经通告翰林院起草诏书,这件事就已经确定下来,九卿门下不会再多此一举,去你们那里加以验证。”

俞太尉自袖口抽出一份折叠纸张:“这上面就是来人名单,其身前身后又有那些势力存在,就需要明王加以确认了!”

明王下就有专职掌管司法权的大理寺,它不仅是大唐最高审判关,专门负责核心百官犯罪及京城徒刑以上的案件,还具有远超刑部的侦查队伍,名单交给明王是再合适不过了。

明王看也未看,就塞入袖口,望向李之郑重道:“到了九卿那等级别,断然不会将这些看在眼里,但难保他门下势力有所心动,欺上瞒下之事哪里都存在的,这方面我来替你施加警示。关于找上门的所有涉及,稍后我会给你一份完整名册,吏部那里你找人关注一下,但凡名单牵扯之人,在源头你就要横加干涉。当然了,第一步你可以婉拒或置之不理,那些人若再有行动,就是接下来的撕破脸皮,一旦此后再有人纠缠于你,就可通报大理寺拿人了!”

“为何不从一开始就下重?我可不怕那些人背后有什么庞大势力支持!”李之一反常态,此时表现出年轻人该有的热血气。

明王对他的暗示了然于胸,“你从未在官场上待过,不懂得其巧。再者,市舶使尚未组建完成,既得利益自然就不存在,一开始你就采取强势措施,怎么能引诱贿赂一事发生?先把姿态摆出来,又不能让人畏而怯步,才会有不法证据获得!”

说罢,他也不理李之如何反应,转而望向俞太尉:“再次多谢诸位善意,吏部那里我要正采取婉转策略,断然不会将翰林院牵扯在内!这事略过不提,眼下有正事要做,别让大喜的日子徒添烦恼。”

李之赶忙表态,“今日诸位谁也别想提早离开了,尤其晚宴会有很多大人物,我这里忙,怕是不能一一照顾周全,还需要几位能帮衬着给我应付一番!等明日之事过去,诸位到我的酒坊里坐坐,你们之前品尝的仅是其一部分,更多品类可是还没有上市呢!”

随后再也无人提及他事,现场气氛再一次火热起来,说说笑笑的,倒也融洽。

第三百八十五章 明王的怒火

俞太尉也没滞留多久,就主动提出去他殿等候,并特意交代訾仪与风云留下来帮忙。
首节 上一节 422/11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血染长空

下一篇:万历159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