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唐朝生意人

唐朝生意人 第189节

李之也并未询问,高宗何时令外界得知他视力恢复,还有自己皇家上卿身份以及尚方剑的获得问题,想必近些时日不会有所举措了。

其实在他看来,火药的真正研制出来才是最佳良,毕竟那东西是几十倍军力提升之关键,那等巨大功绩抵得上十万大军。

庚康庚弘益此时一直等在大门外,只因眼见得李之二人相谈甚欢,不敢轻易打扰。

看到二人终于向他走来,庚康乐呵呵摇呼应,他身后清绮等女也出得门来相迎。

关鲁公叹道:“你这位未来夫人可是片刻也离不开你,老朽我可是艳慕得紧!唉,还是年轻好啊!”

李之乐道:“您老也是年轻过,并没什么可抱怨的,倒是应该为采兄多考虑一下了!马上十岁了,还未曾讨得一方夫人,也不知他怎么想的!”

“有时间记得探一下他口风,你也知道这孩子脾性随我,我若是问了他,准保几句话,现场气氛就要僵持了!”

“得嘞,这是就交给我,采兄调往尚书省一事可妥了?”

“圣上说他心里有数,有这一句话就好,也趁向上迈一层台阶!”

庚康让过路上过往车马,迎接向关鲁公,这人可是太子老师,今后也很可能成为新一任帝王师,拥有极特殊尊贵身份。

“贵客大驾光临,小的这家酒楼,平日里来得多是些后辈晚生,好家伙,今日里先是翰林书院一批大学士到来,没想到德高望重贤师大人也来到了!”

关鲁公乐了,“还是你小子会讲话,明王大人昨日里还讲过,你小子也算是代里少有的,不依仗吃家老本,早早自力更生典范了!”

他这话也并非完全客套词汇,庚康算是代人里,较早实现独立自主的个人打拼之人,虽不是明王府直系血脉,却也是极亲近亲属,即使不依仗府老辈名声庇荫,仅靠爵位俸薪也可以活得十分滋润。

第一百七十七章 浮生若茶,活在当下

搀扶着关鲁公越过街道,清绮女正式见了礼,就向李之围上来,清绮神情相当神秘,“我们来到后,你猜二层包房里见到了谁?”

“这我往哪里猜去?总不会是宫里人!”李之笑道。

“明王府李家老祖李贤辇老爷子!本来也是要赶到我们店里去,半路上遇到翰林书院的人,也就随着一同过来。”

“哈哈哈!我可知道老明王是为何而来!李先生,十成九他是奔着俞太尉那两幅字而来,太尉乃公高尊固然不假,但其书法技艺可是当世一绝,贤辇明王又是刚刚在书法境界上有了新得,这是来向你借那两幅字来了!”

说着,关鲁公加重了语气,“换做旁人,还真是要提防他有借无还,终归此人爱极了大家书作。但你与明王府之间有恩情,或许他舍不下那个脸面,而且借他几日,准保将那两幅字装裱得完美无瑕,不妨就借了给他。”

看李之望向自己,清绮回应:“老爷子的跟从那里,有为你带来的两斤极品北苑贡茶,据说得自上书房赏赐,俞太尉想要讨上一壶也没答应呢!”

唐朝茶叶主要是以蒸青茶为主,以武夷山建瓯生产的茶叶最为有名,又因其极致精品均要大内专供,因而也被称之为北苑贡茶。

实际上入唐以后的此时,饮茶之风尚未曾风靡大江南北,就像此类北苑贡茶,还处在对茶叶进行“研膏”和“蜡面”那种原始饮茶方式。

“研膏”就是茶叶捣碎了冲水喝,“蜡面”就是碾制而成的未茶,现在的日本茶道就还保存这种做法,那个时候是真正的煮茶,里面还要加盐,而不是后来的泡茶。

饮茶之风真正盛起,甚至远播塞外还是在几十年后的开元天宝年间,也就是玄宗李隆基的开元1年之后,那个时候唐代茶叶生产才显雏形,与茶叶的商品性也刚刚出现茶叶市场扩展几乎无从谈起。

至德56年之后,茶叶品类渐多,之后遂达到兴盛局面,而且还是因佛寺学禅务,寺僧饮茶,各地竞相仿效,方会形成饮茶风俗。

但真正对对唐人茶叶消费起积极推动作用的,还是茶神陆羽写成那时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才让人意识到饮茶已不再是王公贵族、官僚士人特权,品茶啜茗之风方渐入寻常百姓家,茶叶开始进入人们日常生活。

李之就打算再行剽窃此篇著作,因为《茶经》乃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与制作的第一资料,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

此作品一经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后世评判: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就座以后,李桐果然就提起,借俞太尉书法评鉴一段时间要求,李之笑着点头,望向俞太尉,表示歉意。

“贤辇明王是真爱书法,他态度上就诚恳许多!不像关老夫子,一样的死缠烂打,常常乘人不备,连废纸篓也不放过。”俞太尉哈哈大笑。

关鲁公也不着恼,“太尉丢弃物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既然我有旁人所不得良,放过了岂不可惜!再说了,你已然都扔掉了,还老是在人前提起,显然也是在意那些微有瑕疵字迹流露出去,怕坏了名声。哪一日把我逼恼了,专门捡些那类书写开一个品赏会,在每一处瑕疵之地,都标注好注解,岂不显得我更字意深到?”

俞太尉佯怒,“原来你关夫子做这种事情不是一次两次,居然积攒了不少?”

“所以,俞太尉还是应了我求书心念,省得气急之下,扣裱出所有不良字迹凑成一篇,借以败坏你名声。”

关鲁公显然很乐于与之斗嘴,两人间这番情形想来已是常态了。

“你拿一斤北苑贡茶可换一字,可别说贤辇明王里之物,你没有会讨得!不过这种贡茶我总觉得之前饮法有些偏误,好好地精良嫩叶,非要碾成粉末不说,添加盐分是不是就破坏掉了原有茶灵性与意境,而且涩香口感全失?”

“那一日,我就是因看到侍者准备拿了去处理,才壮起胆子向圣上讨赏赐。你猜圣上怎么说?此类贡品还是极解口渴的,不妨就此赐与你两斤,你这岁数需要它来沥化一下肠胃油水了!”

李桐年过旬,仍不改直言秉性,言外之意,很有些对北苑贡茶饮用之法的不屑,旁人却是一字也不敢接,这可是隐有辩驳圣上品位之嫌。

唯有俞太尉表示了赞同:“袅袅茶香之,有可令一颗心由浮躁至沉静之感,细细品味,能收获其一份超然。我认同老明王此言,茶碧芽直接泡取才为饮茶正道!”

李之笑着呼应:“实不相瞒,晚辈正欲撰写一部《茶经》,包括茶法、杂记、茶谱、茶录、茶经、煎茶品茶、水品、茶税、茶论、茶史等等,一并写入其,旨在讲茶之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茶事实践,道、儒、佛教之间,可找到思想内涵方面共通之处,进而倡议茶道之说,是对茶化一个归纳,我便是期望通过《茶经》编撰,对以后茶化发展,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俞太尉、李桐几乎同声叫好,李之接言,“不见得当今圣上不明其精髓,而是独有此类北苑贡茶,或许提供给了极偏误饮用之法,再或原本北苑贡茶就是单纯解渴功用,其他效用还未曾挖掘出来。圣上许是也有考校明王大人之意,不然他老人家,为何不单单特指其解口渴效用,还着意提点其用来沥化肠胃油水?”

“李先生,你是说圣上之言另有深意?”

“仅仅是我个人认为而已!但在圣上,什么样的茶极品没品尝过,难道他不知饮茶采用何种方式更有意境?北苑贡茶却独具加盐另有奇效,但用其来沥化肠胃,就只有整根碧芽泡制之法,显然圣上早已尝试过了!”

李桐一拍额头,立时顿悟到皇上深意,“圣上金口玉言,字字玄,想我李贤辇还真有些食古不化了,反应迟钝得很!”

俞太尉闭目想了想,片刻张眼叹息:“这般一经点化,老朽才能自圣上言语体味出深意,而李先生转念就可品出其玄,看来你这年轻人具有大才大能,绝非后天努力这样简单,而是天赋独具敏锐感知!”

李之摇头,“晚辈可无您老口那般神奇,而是对品茗早有涉及!茶入口虽苦,回味却甘,如不静心品味,就发现不了其美好。正如人之灵魂总是被太多繁琐束缚着,静静泡一杯茶,使灵魂获得短暂释放,即可从忙碌生活解脱出来哪怕只有一瞬间,这杯茶也是值得的。人生需要放慢脚步,更需要放心情,就如同同一种茶,可品出迥然有别的真味来。”
首节 上一节 189/11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血染长空

下一篇:万历159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