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唐朝生意人

唐朝生意人 第1102节

贞观二十年,褚遂良也忍不住上书说:

“陛下这样不让太子离膝下,常年住在深宫,师傅教导十分不便,几乎无法讲论经籍。况且朋友不可深交,深交必然产生怨恨;父子不可一味溺爱,一味溺爱难免会出现差错。希望陛下远观殷、周,近遵汉、魏培养太子的做法,即使不能马上纠正,也须逐渐改变。可以尝试十天之中,一半时间送太子返回东宫,专心学习修养自身,一半的时间仍留在陛下身边。”

唐太宗这才答应了让李治每半个月回东宫一次。

这两番刘洎、褚遂良的分别上书,高宗给三人听上去似乎一句不差的复述出来,其中并无他语气里的激扬顿挫,却让李显、李旦二人依然泪流满面。

盖因兄弟二人,在父亲平静而思路清晰的往事追溯里,感觉出等若回光返照般的肃然气氛。

高宗此时却仿佛不知,依旧看似毫无情绪波动的缓缓道来:

“不过相比先帝征高丽时那些更令人不可思议的肉麻事件,这些溺爱的事迹已经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而说到征高丽时的肉麻事,首当其冲的便数朕的那封《两度帖》了。”

他说到此处,忽然截然而止,一直平静如初的高宗,嘴角泛起一抹笑意,原本略显空洞的眼神平视,也在这一刻泛起了亮色。

不知何时出现在李显身后的李之,已附在其耳边轻声说道:“太子殿下,可记得那篇《两度帖》?快快背诵出来!”

于是李显强行压抑住自己的情绪,舒缓地背诵出《两度帖》:“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翻译过来的大意是:

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敕。

李显话音落下,与弟弟李旦已经泣不成声,李之也是任由两行热泪流淌下来,神情木然。

此时的高宗终于肯将视线收回,望向已隐有情绪失控的兄弟二人,再望向稍远处的李之,视线撤回,在平视前方,口中又在舒缓讲述。

贞观十九年的时候,唐太宗亲征高丽,李治身为太子留守后方。

自幼与父亲朝夕相伴的李治非常不舍,连日哭泣,唐太宗便对他说道:“你自幼在我身边,像婴儿一样,我此番出征,你正好可以借机锻炼一下,为什么要哭呢?”

李治则回答道:“我7岁时母亲便去世了,父亲你一直把我带在身边,朝夕相处,从来没有分开过,一想到我们要分开,我就忍不住伤心。”

唐太宗闻言也泪流满面,于是他为了彼此能够及时了解对方的状况,首创了飞表奏事制度,李治还要求父亲在收到他的信后要立即回信。

《两度帖》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因为有段时间唐太宗都收到来自大内的两次奏表了,却还不见李治这边的来信,于是他焦急万分。

后来在得到李治的来信后,立即回信向儿子表达自己的担忧之情,并将辽东战场方面的状况告诉了他。

不仅如此,李治在听说唐太宗征战期间一度距离“贼城不逾百步”后,紧张到“魂飞胆战,莫知自处”,连忙向自己的父亲表示“伏愿思宗社之重,以亿兆为心”,告诉他打仗别那么勇猛,做儿子的很担心。

于是唐太宗立即回了一封《克高丽报皇太子书》,表示自己自从收到他的信后,因为想着自己的儿子会担心,“所以不执斧钺”,而且“此后必不亲行阵,勿为忧虑也。”

第八百零五十六章 高宗驾崩

就在唐太宗亲征高丽之前,李治是一路送到了定州。

直到不能再送了,面对依依不舍的爱子,唐太宗就指着自己身上的衣服说:“不到我们父子二人再相见的时候,我绝不会换下这身衣服。”

所以唐太宗的这件衣服是穿脏了,又穿破了,连大臣都看不下去了劝他换一件,他却死活不肯答应。

后来唐太宗听说李治正在赶来迎接自己的路上,于是迫不及待地带领三千护卫率先飞奔进入了临渝关,途中正好与李治相遇,直到此时李治进献了新衣服,唐太宗这才换下了身上这件已经穿烂了的袍子。

等到唐太宗征辽回来后又准备巡幸灵州,本打算带着李治一起前去,结果张行成上疏说:

“臣听说皇太子要陪同陛下一起去灵州,不过臣认为与其陛下因私爱而让太子陪同巡幸,不如趁此时让太子留下来监国,接待百官商议朝政决断众事,熟悉朝廷事务,这样既可安定京师重镇,而且又可向四方显示太子的圣德。”

唐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便将他加封为从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重,李治亲自照料自己的父亲,鬓边的头发都变白了。

唐太宗感慨道:“你这些天吃不好睡不好,亲奉汤药不离左右,就是为了照顾我,年纪轻轻两鬓就有了白发,比古时候的文王还要孝顺。就算我死了,想来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就在这一年五月己巳,唐太宗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六月甲戌朔,李治即位,是为高宗皇帝。

纵观李治前二十二年的人生,可谓是在唐太宗的呵宠下长大的。即便是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仍对这个爱子宠溺异常,种种待遇都有违常制,对李治处理政务的能力也可以说是手把手地言传身教。

唐太宗每次上朝时就让李治在一旁学习,有时候还让他亲自参议政事;考虑到李治自幼长于深宫,对民间疾苦并不了解,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抓着了一些细枝末节,唐太宗也会充分利用起来进行教导,比如吃饭的时候就告诉他,只有不夺农时才能保证一日三餐的供给正常。

更有一次唐太宗在大怒之下要斩苑西监穆裕,李治挺身而出犯颜进谏,结果唐太宗不但不生气,反而非常得意地说:“皇太子自幼在朕膝前,常常看到朕虚心纳谏,所以潜移默化之下,便有了今日之谏。”

也正是在唐太宗的悉心教导下,李治才能够继贞观之后,开创出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

作为旁观者的李之,早已透过冰冷的史料了解到这段父子情深,但是从这些白纸黑字中,他并不能感受出更多难舍的父慈子孝,至亲地父子情深。

但此刻亲身经历了高宗回顾这段以往,就能感受到唐太宗对李治的拳拳父爱,以及正是在这拳拳父爱中成长起来的唐高宗李治。

直到此时,高宗才结束了自己的追溯,而是看向李显、李旦:“两位爱儿,你们可曾在朕所讲述的父子情深里,觉察出漏掉了什么?”

似乎每看到兄弟二人脸上的愕然表情,他紧接着道:“这里面没有除朕之外的另十三个兄弟,以及二十一位姐妹!十三个兄弟当中,早薨无后者有之,按律赐死者有之,废为庶人者有之,自弑者有之,你们道又是如何?”

说罢,他深深叹了一口气:“而如今唯有我一人独活,且必被后世历史评价为意志软弱,为色所迷,昏庸已甚,贬勋旧,斥忠良,诸如此类!”

李显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忽然急声道:“不,阿耶,陛下改进了唐代的法律,才有了著名的永徽律,永徽之治更是比肩贞观治世;击败外敌,平漠北、西突厥,百济,高句丽,创下了我东土最大的版图;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常平仓之举更会被后世人争相仿效;《唐律疏议》成为法系代表性法典,影响到整个天下;重新建立科举制度,中举和应试的人数举世无双!”

高宗一直含笑不语,直到李显一口气讲完,他才笑道:“还有什么?也不要只论这些光鲜之面,朕的不足,甚至不端,均可据实讲出,朕赦你们无罪!”

见兄弟二人久久不语,高宗笑出了声,“旦儿,你来讲,比如......废王立武!”
首节 上一节 1102/11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血染长空

下一篇:万历159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