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第三帝国

我的第三帝国 第406节

“910米左右!一辆kv-1重型坦克!命中!完全摧毁目标!”他大声的喊道:“穿甲弹,装填。爱丽丝……小心正面的步兵!他们正在向我开火!”

就在他指挥坦克继续开炮的同时,一发子弹打在了他身后的坦克舱盖上,溅起了一片火星。正面的苏联部队正在向着他的方向开火,一些苏军士兵正在端起枪瞄准射击。

“我在换子弹!稍等!”爱丽丝把弹链压进了枪膛,哗啦一声拉动了枪栓,然后重新瞄准了前方的苏联步兵:“好了!正前方交给我吧!”她一边说话,一边扣响了机枪,子弹如同雨点一般泼洒出去,将正面两百多米外的苏联步兵打倒在地。

然后爱丽丝开始压着机枪横向摆动,密集的g42机枪子弹就横扫成一个扇面,这个扇面里的几十名苏联士兵都被打翻在地面上,对方的火力顿时被压制了下去。

雷恩露出脑袋来继续观察远处的苏联军队动向,这些苏联红军两翼的包抄显然已经失败了,三个方向上大约20辆苏联坦克冒着浓烟瘫痪在树林边还有公路上,没有一辆苏联坦克能够越过公路驶下公路。当然苏联步兵确实越过了公路,不过他们被几辆坦克的机枪压制得抬不起头来,已经损失了差不多200人。

这条被德军称为9号公路的小柏油马路,成了苏联坦克的坟场,这些苏联坦克残骸冒着浓烟,燃着火焰,让这里看上去就和地狱没有什么两样。如果再加上地面上倒着的苏联红军步兵尸体,为了前进这么仅仅两公里,苏联军队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马库斯!开烟雾,两翼先撤退。鲍曼!继续倒车,脱离战斗之后转向!115和114先走。”雷恩一边指挥战斗,一边大约估计了一下时间。他觉得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一次苏联人的炮击应该会提前到来,于是他果断的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马库斯这一次没有开玩笑,他的坦克上的烟雾发生器立刻就喷出了浓浓的白色烟雾,只用了十几秒钟就把他的坦克淹没在了烟雾中,几辆德军坦克再一次开始了他们的撤退,只不过连续两次狙击之后,他们拿到了属于他们这个连的大约45辆敌军坦克的战绩。

“轰!”果不其然,他们的坦克才开始撤退没有多久,第一发来自苏联炮兵的炮弹就落在了原本德军坦克的阵地上,距离最后一辆开始撤退的111号坦克只有几十米的距离。不过苏联炮兵显然没有进行延伸射击,炮弹密密麻麻的落在了德军伏击阵地附近。

“雷恩!你现在的感觉还真是准啊。”114号坦克的车长看着身后百十米距离上一发接着一发落下的敌军炮弹,情不自禁开口感叹道:“我是越来越佩服你了。”

“所以我连连长都不干了,跑来给他当手下啊。”马库斯嘿嘿乐着,仿佛对方是在夸他一样。

“鲍曼。检查一下油料剩余。”没有理会大家的玩笑和吹捧,雷恩在摇晃的坦克上突然开口。

“还有半程。”很快,驾驶员鲍曼就回答道。

“全体掉头,我们打回去!”雷恩笑了笑,按着喉部通话器说道:“看见那个小树林了么,到那里原地休息十五分钟,把备用的那桶油给坦克加上,然后开始反击。”

“我就知道!跟着你绝对刺激!”马库斯生怕事情少了,在一边大声的笑道:“反击!反击!打那群狗娘养的苏联人!”

很快,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5辆德国的虎式坦克原路杀回到了公路附近,在那里撞上了正在休整的苏联近卫坦克1团的残余兵力。

当人困马乏的苏联士兵惊恐的看着5辆德军坦克越过篱笆还有矮墙,从稻田里冲了出来,杀进了刚刚停车休息的苏联坦克部队驻地的时候,他们终于知道自己在德军坦克手眼里究竟幼稚到了什么程度。

没有派出斥候和侦查岗哨,苏联的进攻部队哪里想得到德军坦克竟然去而复返,大部分苏联坦克手离开坦克正在上厕所和煮饭,这支部队甚至连负责警戒的坦克都没有安排一辆,包括团长在内的所有人都毫无防备。

于是一场德军坦克的屠杀就这么开始了,等到雷恩接到电台里的呼叫,命令他撤离战场,把正面交给得到了加强的德军掷弹兵的时候,他和手下的5辆坦克已经重新杀回到了公路附近,击毁了29辆苏联坦克。

这场被称作9号公路之战的战斗,5辆德军虎式坦克用最为经典的战术安排击毁了苏联进攻部队74辆坦克,整个教导1连平均每辆坦克击毁差不多15辆之多。

德军装甲部队在此战中,先是在树林地区设伏,伏击苏联装甲部队得手之后迅速撤退,在9号公路附近再一次设下了埋伏,苏联红军则因为战场经验不足,又一次撞入了德军的伏击阵地,损失了大量的兵力。

随后雷恩果断撤退,然后意想不到的率领仅有的5辆虎式坦克做了一次大胆的反击,让本以为德军再一次撤退伏击自己的苏联部队猝不及防,竟然被兵力一直处于劣势状态的德军装甲部队击退,损失惨重不说,还让出了本来已经占领的公路和附近地区。

从这一战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同为双方最精锐部队,502重型坦克歼击营对阵苏联近卫坦克1团,两者之间的经验差距还是非常巨大的,虽然在战斗中苏联部队损失惨重仍然没有溃败,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战斗决心,不过在经验老道的德军面前,不过是徒增伤亡罢了。

这场战斗被苏联精锐的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上报给了前线最高指挥部,赫鲁晓夫因为终于找到了德军精锐装甲部队的位置兴奋了半晌。他下令附近的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和第3坦克集团军两支部队涌入德军阵地后方,寻找德军主力部队司机决战。

4月6日傍晚,激战了一天的阵地上依旧没有半点平静的意思,苏联部队趁夜间德军空军无法出动,又掀起了进攻的**,他们成百上千的涌入突破了的德军阵地,希望可以扩大这些突破口,却发现两翼的德军似乎早有准备,几个小时的交战之后,苏联红军竟然没有将突破口扩大分毫。

而此时此刻,在苏联前线指挥部的作战地图上,赫鲁晓夫眼前呈现的德军防御阵地越来越有规律,也越来越让人觉得可怕。整个预设的防御阵地上,开始出现有规律的犬牙交错的类似城墙垛口的形状,赫鲁晓夫这才发觉自己前期突破的德军阵地,可能是对手有意让给他的。

“他们的防御阵地,怎么会是这个形状的?”赫鲁晓夫看着地图喃喃自语。

“政委……我们进入对方阵地的这些部队,对方如果从两翼开始合围的话。”一个将军在一旁谏言道。

“这……”赫鲁晓夫捏紧了拳头,似乎内心有些挣扎,他可不想让出已经攻下的阵地,而且他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进攻会无功而返。

但是他终究还是害怕了他怕自己的错误决定让红军主力遭受致命的损失,要知道他手里的部队可是苏联苦心积攒了多年才有的精锐部队,如果损失在了前线,他回莫斯科去估计会被斯大林生吞活剥掉。

于是,赫鲁晓夫连夜给斯大林发了一封电报,希望斯大林能够给他这个半吊子军事指挥官出出主意,也推卸掉一部分责任,好在未来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至于让自己太过被动。

当然,赫鲁晓夫同时也下达了命令,明天凌晨的时候部队开始后撤,在现有的占领区两翼修筑防御工事,确保自己的部队不被德军合围歼灭。而这个漫长的后半夜时间,赫鲁晓夫决定还是保持进攻事态看看,万一可以取得一些进展,证明这个古怪的防御阵地形状其实只是巧合呢?

于是,漆黑的夜里,苏联的士兵和前线指挥官正在等待凌晨,因为凌晨一到他们就可以进行有限度的撤退,让他们那危险的侧翼变得更加安全一些;德军部队也在等待黎明,因为根据预先拟定的反击计划,黎明的曙光,就是他们反击侵略者的号角。

4月6日这个漫长的夜晚,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清晨的第一缕曙光,等待着决定他们命运的时刻。

第461章461炮战

刚刚4月出头,波兰境内的天气其实依旧非常凉爽,不过在一处德军的炮兵阵地上,大部分都****着上身,看起来整个场面都是那么的热火朝天。

一个满是胸毛的大汉抱着炮弹推进炮膛,后面的士兵就把已经堆叠好的装药也顶进去,然后就有士兵帮忙闭合炮闩,整个动作一气呵成。然后经过短暂的瞄准和调整之后,随着不远处的旗语官挥动手中的红旗,这个阵地上5门150毫米口径的大炮同时发出了怒吼。

德国炮兵和日本炮兵相比略强一些,但是基本上还处于一个级别之上。德军常规炮兵在105和150毫米口径的火炮数量上占据优势,但是在75毫米口径甚至是37毫米口径火炮的数量上不及日本军队。这个结果也和德军的编制与武器装备有直接关系。

在装备上,德军数量庞大的反坦克炮是75毫米口径的,但是这些火炮虽然数量庞大,却无法和作为野战炮兵主力口径的日本75毫米山炮相比较。同时德军的40毫米口径高射炮是单纯的防空武器,所以在数量上也比不上日军的37毫米口径火炮,因为日军的37毫米口径有高射炮也有反坦克炮。

另一方面,德国的步兵支援武器主要是60毫米口径迫击炮以及80毫米迫击炮,近距离直接支援武器是火箭筒,而日军则以掷弹筒作为首要支援武器,配合以数量庞大的迫击炮部队——具体谁的炮兵支援火力更好,实在是无法判断。

当然,如果算上支援步兵用的3号突击炮,还有火箭炮部队的腓特烈火箭炮,德军在炮兵方面单论实力也足以压倒日本军队,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因为日本陆军的炮兵实力,也就比他们的坦克部队强那么一点儿而已。

整体而言,在法国战役的时候,德军炮兵的整体实力只比日本好上一些,不过现在德军的炮兵已经“今非昔比”了,他们在法国缴获了上千门法国大炮,还有足足上百万发的储备炮弹。这些军火自然成了德军的武器,继续在用得着它们的地方发挥自己的余热。

如果再加上比利时的火炮、法国占领区作为战争赔款生产的火炮,那这个数量就非常可观了。虽然这种缴获武器让德军后勤部队有些崩溃,原本已经凌乱不堪的后勤分类更是多了整整一倍。但是得到的好处显而易见,那就是在短短的2个月内,德军炮兵就比原来多了三分之一。

有的时候数量上的积累最终会导致质量上的飞跃,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浅显道理,现在德军的炮兵部队就这样依靠数量的积累,发生了质量的变化——他们竟然和苏联的庞大炮兵部队打了个四六开账,场面上竟然毫不逊色。

“轰!”又一次齐射,炮弹以肉眼看不见的速度飞向远方,这些远程炮兵部队是看不见自己的战果的,他们只能机械的重复着自己的动作,把一枚又一枚的炮弹打向前线提供给他们的坐标参数附近。
首节 上一节 406/9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维多利亚的秘密

下一篇:抗日之超级兵王

推荐阅读